 编织纹簋(guǐ),春秋时期盛食器,青铜礼器。唇微外卷,直颈,鼓腹,圈足;双兽耳附饰垂珥;腹饰变形兽面纹和由横竖线条等组成的几何纹。簋,商周时期的盛食器、礼器,圆口,双耳。簋造型多样有圆体、方体,也有上圆下方。早期的青铜簋跟陶簋一样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簋和鼎也是权力和定位的象征。簋在古代有着严格的礼制使用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龙虎纹鼓座,春秋时期青铜鼓座。鼓,是古代战争、祭祀乐舞等活动常用到的乐器,而鼓座就是承载鼓的座架。因此件鼓座上有两个对称的虎头和四条相缠绕的龙盘踞,故定名为“龙虎纹鼓座”,又因其侧有四环又称“龙虎四环铜鼓座”。龙虎纹鼓座,口沿作虎和龙盘绕一周,虎方眼大耳张口作吼啸状,龙独角上翘;周围及龙身均饰蟠螭纹;整件鼓座造型形象生动。吴王光鉴,春秋晚期吴国青铜器。是吴王光为其女儿叔姬出嫁制作的媵(yìng)器,故名吴王光鉴。吴王光鉴,圆腹、平底;口沿处附有两只兽首耳,耳的下部各吊着一只圆环;外壁上装饰精美的羽翅纹样;在鉴内壁偏下方,铸有四个青铜环,青铜环围成一圈。吴王光鉴是一对青铜冰鉴,主要作用有:可以使用冬天贮藏下来的冰块,在夏日酷暑中冰出清凉美酒,供王公贵族享用。鉴,作为一种古代大型盛水器,除了盛水,还有很多别的功能。比如在铜镜还没有广泛应用时,人们就用装满水的陶鉴当镜子,我们现在说的“鉴定”、“鉴赏”等词最初就源于鉴这一功能。在鉴的底部放上冰块,再把罐装的酒和食物等放进去冰镇,在夏天饮食,清凉爽口,鉴就成了古代“冰箱”。古代大的鉴还可以用作浴缸,用来沐浴。吴王光,即吴王阖闾,春秋五霸之一,又称公子光。吴王阖闾在位重用孙武等人,吴国逐渐强大起来。吴王阖闾向蔡昭侯提出联合对付楚国,并将自己的女儿叔姬嫁到蔡国。兽面纹大铙(náo),商代青铜乐器。铙身上大下小,横截面为橄榄形;铙柄中空,通于铙体内腔;铙体表面饰浮雕状兽面纹,纹饰粗壮突出,并用细线勾勒卷云纹;还在兽面纹的空隙处衬以细小卷云纹地,从而形成粗细形态不同的三叠纹饰;铙柄与口上皆饰变形兽面纹。铙又称钲、执钟,是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铙流行于商周时期,与钟外表相似,同时都是古代祭祀或宴飨时用槌敲击的青铜器四连环铜鼎,战国时期楚国青铜烹饪器。四连环铜鼎类似于现代的分隔火锅,可以同时烧煮四样不同的食物。四鼎相同,腹部相连,共有4足和6个附耳,造型新巧别致。盖为圆拱形,子母口,缝合严实。盖面饰二圈凸弦纹和三个牺纽,牺纽略高于正中小纽,因此取盖仰放时,三牺纽便成三足,还可盛放食物。鼎,一般都有二耳,此四鼎只有6耳,但是前后、左右看来,每个鼎还是有二耳。四鼎只有4个高蹄足,足根部作兽面纹,足中部作活页状,可以向内折叠。内折射鼎底着地,撑起来,鼎底凌空。升高放低,活动自如。出土这件四连环鼎的地方,还发现一件楚国的青铜蒸炊器,名叫“甗“(yǎn)。甗是流行于商周至汉代的饪食器、礼器,相当于现代的蒸锅。甗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gé)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zèng),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bì),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足间可烧火加热。鄂(è)君启金节,是战国时期楚怀王颁发给封地在今湖北鄂城的鄂君启,于水陆两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鄂君启”中的“鄂”为地名,“启”是鄂君之名。鄂君启,字子皙,是战国时期楚怀王之子,被封于鄂(今湖北鄂城)地。据节文记载,颁发此节的时间是楚国的“大司马邵阳败晋师于襄陵之岁”,为公元前322年。铭文还严格规定了水陆运输的范围、船只的数量、载运牛马和有关折算办法,以及禁止运送铜与皮革等物资的具体条文。金节用铜铸成,文字错金。因形似劈开的竹节,故名“节”。这种“车节”和“舟节”,迄今为止仅此一件,因而极为珍贵。金节是研究当时楚国的交通、商业、地理、符节制度、楚国王权的集中和强化,以及楚王与封君的关系等方面的重要实物。兽耳罍(léi),战国时期楚国青铜酒器、大型盛酒器、礼器。此兽耳罍外形呈圆口、直颈、广肩、鼓腹、圈足,两侧有对称兽耳衔环,腹部饰模印羽纹(又称云纹),罍体较矮胖。在造型结构和花纹装饰上,这件兽耳罍没有沿用昔日复杂形体与面目凶恶的纹样,而且端庄大方、纹饰简洁,具有明显东南文化特征。罍盛行于商代、西周时期,且造型大多复杂、纹饰繁缛、形象多表现为凶恶神秘,春秋以后罍就相对少见了。蔡侯方壶,春秋时期盛酒器,青铜礼器。铜壶高80厘米,顶部饰有八片透雕莲瓣;直口,长颈,圆角方腹,圈足;盖顶作镂空八瓣莲花,颈部置龙耳套环,腹部作十字分栏;壶身饰蟠螭纹和窃曲纹,圈足下置四只张嘴伸舌,向上仰视的小兽。壶颈内有2列6字铭文“蔡侯绅之飤(sì)壶”。蔡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之一,和周王室同宗。后来随着楚国实力的强大,春秋中期时蔡国就已成了楚国的附属,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国所吞并乳钉纹簋(guǐ),西周时期盛食器、青铜礼器。呈圆形,直颈,鼓腹,平底,圈足;腹部以菱形纹为地,每一菱形内饰一乳钉,并填以极细的雷纹;颈部和足饰变形夔(kuí)纹;设有双耳,耳背附镂空棱脊。簋是古代盛食器,一般圆腹,侈口,圈足。商代的簋无盖、无耳,或有双耳;西周和春秋的簋常带盖,有双耳或四耳;吴越地域的簋则基本上都是双耳无盖。此外,簋还是重要的青铜礼器,在祭祀和宴飨时与鼎配合使用,而且以偶数出现展翅攫(jué)蛇鹰,攫(jué,即抓取),战国时期青铜器,安徽寿县朱家集楚王墓出土。此青铜器,鹰首前伸,作伸首展翅状;双目圆睁,两爪抓住一条翘首双尾蛇;鹰翅、尾和身均饰羽纹。整件作品造型生动,神态逼真,栩栩如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