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国博:青铜器

 璇琮坑 2019-09-21
北京--青铜器·国家博物馆
图1面对国家博物馆宏伟的建筑,重温我国上下五千年传承有序的历史,欣赏劳动人民创造的精美文物,融入在秩序井然的参观环境中,不禁想起了“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曲。

北京--青铜器·国家博物馆
图2


北京--青铜器·国家博物馆
图3 后母戊青铜方鼎:曾被称为司母戊鼎,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境展览文物。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1939年3月在安阳出土。器身饰兽面纹及夔龙纹,耳外廓饰双虎食人纹。腹内铸有“后母戊”三字。该鼎是商王为了祭祀其母“戊”而作。

北京--青铜器·国家博物馆
图4 “虢季子白”青铜盘: 长137.2cm,宽86.5cm,西周最大铜盘,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盘口呈圆角长方形,四壁各有一对口中衔环的兽首,腹部环饰波曲纹,四足作矩形,盘内底部铸有铭文8行110字,通篇用韵,四字一句,句式工整,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北京--青铜器·国家博物馆
图5“盂”青铜鼎: 西周前期重器,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境展览文物。该鼎于清道光年间出土,曾被左宗棠收藏。鼎为圆体,口沿下环饰六个兽面纹,足上端饰卷角兽面纹,衬以雷纹,内壁铸铭文19行291字,铭文字体雄浑,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北京--青铜器·国家博物馆
图6 四羊青铜方尊,商后期,高58.3cm,是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1938年被垦荒的农民发现。尊肩部耸出四个卷角羊头,尊腹为羊的前胸,集线雕、圆雕、浮雕等各种技巧,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北京--青铜器·国家博物馆
图7


北京--青铜器·国家博物馆
图8 青铜冰鉴,战国,1977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冰鉴长76厘米、高63.2厘米,是由一个方鉴和一件方尊缶组成的青铜套器,方尊缶置于方鉴内,其底部一侧有两个长方形榫眼,另一侧有一个长方形榫眼,安装时,把这三个榫眼与方鉴内底的三个弯钩扣合,其中一个弯钩的活动倒钩自动倒下后,可把方壶固定在方鉴里而不晃动。

北京--青铜器·国家博物馆
图9 妇好青铜偶方彝,商,1976年出土于安阳市殷墟宫殿宗庙区,妇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是一名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和军事家,被誉为商代第一女将。方彝是商王朝晚期的一种特殊酒器。器身横长两倍于纵长,犹如两个方彝之组合,是商代酒器中绝无仅有的罕见器形。 器身两长边口沿各有七个缺口,是专为放置酒斗设计的。盖脊有二钮,便于启合彝盖。偶方彝装饰豪华大方,通体以云雷纹做衬地,以浮雕枝法表现了兽面、鸱鹗、夔龙、大象等动物形象。

北京--青铜器·国家博物馆
图10 七牛虎耳青铜贮贝器,西汉,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该器盖呈斗笠状,顶端有一圆孔,器盖上铸七牛,其中六牛顺时针方向环绕排列于器盖边缘,中间一牛伫立于青铜鼓上,耸然独出于众牛之上。牛角弯且长,四肢呈直线为静立状,其造型既健壮威武,形态又娇小可爱,闪烁着夺目的艺术光辉。滇国青铜贮贝器上的牛饰,从一牛到八牛不等,人们把牛这种代表财富的形象搬上贮贝器,其寓意不言自明了。

北京--青铜器·国家博物馆
图11错金银鸟篆文青铜壶,西汉,子口盖,环纽。壶口略外侈,鼓腹,高圈足。双铺首衔环。通体饰鸟篆文吉祥语和动物纹带,文字和图案均有纤细的金银丝双勾错出。壶盖错铭文“有言三,甫金 ,为荃盖,错书之”12字。颈部有铭文“盖圜四缀,仪尊成壶”8字,上腹错铭文“盛兄盛味,於心佳都,于”12字,下腹部有铭文“口味,充润血肤,延寿却病,万年有余”14字。铭文连读是一章四言韵文,字体纤细流畅,做工精美。

北京--青铜器·国家博物馆
图12


北京--青铜器·国家博物馆
图13青铜缶,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圆腹、有盖,身上有环耳;也有方形的。盛行于春秋战国。


北京--青铜器·国家博物馆
图14 错金银铜犀尊,东汉,青铜礼器具有标志等级和权利的特殊意义。尊为盛酒的容器,以犀牛为造型的尊被称为“犀尊”。犀尊设计精巧,盖为一大雁呈栖憩回首状,雁头顶镶嵌菱形绿松石,头、颈部均铸刻羽毛纹。战国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走向了衰落,然而错金银的镶嵌工艺水平却达到了顶峰。

北京--青铜器·国家博物馆
图15 青铜提梁卣 ,卣为古代重要的盛酒器,古文献与铜器铭文中常有“秬鬯一卣”之说,所以卣通常也会被用来盛“秬鬯”这一祭祀用的香酒。卣主要流行于商和西周。从总体上看,卣的纹饰主要是鸟、蛇、蛙、牛、羊、蜴、鸭等构成。

北京--青铜器·国家博物馆
图16 青铜方壶,战国,出土于山西侯马上马村。


北京--青铜器·国家博物馆
图17


北京--青铜器·国家博物馆
图18 兽钮青铜鎛,春秋,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鎛为古代青铜乐器,是钟类器中的“巨人”。形似钟而口线平,器形巨大,有钮可悬挂,连撞击发出声音。按史籍记载,它声如大钟洪亮悠扬,是用来指挥乐队,控制整体节奏的乐器。

北京--青铜器·国家博物馆
图19 虎钮青铜罍(léi),春秋,河南新郑出土,罍,盛酒或盛水器。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方形罍宽肩、两耳,有盖;圆形罍大腹、圈足、两耳。两种形状的罍一般在一侧的下部都有一个穿系用的鼻。

北京--青铜器·国家博物馆
图20 鲁伯大父青铜簋,春秋,1970年山东历城北草沟出土,簋有盖,敛口,鼓腹,两耳作兽首状,有珥,圈足下附有三兽首状短足。通高25.4厘米、口径20.1厘米、腹径26厘米。器身纹饰,围绕口沿饰以窃曲纹,下饰瓦纹六层,圈足环以覆瓣。器盖顶部圆形把首内饰以变形鸟纹。盖的上部为四层瓦纹,盖沿饰以窃曲纹。纹饰均较平浅,但较战国器为深厚。簋腹内底部有铭文三行、十八字。

北京--青铜器·国家博物馆
图21 青铜缶,战国,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这件大铜缶肩部有铭文两行“曾侯乙作持用终”,该器重达300多公斤,是迄今发现的东周时期最大最重的酒具。

北京--青铜器·国家博物馆
图22


北京--青铜器·国家博物馆
图23青铜罍,西周早期,1980年四川彭县出土。罍有盖,直口,方唇,双耳,圈足。盔形盖,饰四鸟形突棱,中饰夔龙,突棱恰成夔鼻。肩部饰立体长鼻象双耳,双耳间各铸一立体卷鼻象首。下腹部饰一兽形小耳。自颈部至圈足以扉棱将器体分为四组相同的纹饰,每组纹饰分上、中、下三段;肩上中间为一蟠龙,两边间以夔纹;腹部为卷耳大眼之夔龙,通体以云雷纹为地。

北京--青铜器·国家博物馆
图24 虎纹青铜铙,商后期,1959年湖南宁乡出土。青铜铙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之一,始见于商代后期,西周早期继续沿用,敲击时器口向上。此型青铜铙主要出土于河南南部、山东南部与陕西关中地区,通常一编数枚,形制、花饰基本相同,大小依次递减,其中以3枚成编最为常见,余为4枚成编与5枚成编。

北京--青铜器·国家博物馆
图25 老虎纹青铜尊,商,1957年安徽阜南县出土。尊高50.5厘米,口径44.9厘米,足径24厘米, 重26.2千克。器口侈大,直径过肩,颈部较高,下部收缩,呈大喇叭状。肩部微鼓,下折为腹,呈弧形收敛作圜底,圈足,上饰十字镂空。器肩部饰三条曲身龙纹,圆雕龙首,探出肩外;腹部以云雷纹为地,装饰三组虎食人纹;圈足饰饕餮纹。

北京--青铜器·国家博物馆
图26 妇好青铜鸮尊,商,出土原器为一对两只,一件收藏于国博,另一件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尊器身铭文“妇好”,造型生动传神,整体作站立鸮形,两足与下垂尾部构成三个稳定支撑点,构思奇巧。是中国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北京--青铜器·国家博物馆
图27


北京--青铜器·国家博物馆
图28 青铜面具,1980年11月至1981年5月,对三星堆进行发掘,发现房屋基址18座、灰坑3个、墓葬4座、玉石器110多件、陶器70多件及10万多件陶片。年代上限距今4500±150年,大致延续至距今3000年左右,即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三星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将我国的历史向前推到了4800年前。
在三星堆文化遗址当中,出土了一大批造型奇特的青铜面具,乍一看犹如外星人,出土的面具有突出的眼睛和硕大的鼻子,在中国青铜时代的文物上及其罕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北京--青铜器·国家博物馆
图29青铜面具,出土于三星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