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铜文化6——湖北西周铜器荟萃

 馱夫 2022-03-07

上图是西周早期的铜爵,出土于湖北蕲春毛家嘴。这个爵的兽面纹,纹饰繁复,制作相当精巧。



上图是铜爵鋬内侧腹部有铭文“酋”,应该是一个族徽或者姓氏。



上图是一个青铜甗,叫做北子铜甗,属于西周早期,出土于湖北江陵。甗的延续生命很长,从商代到汉代都有的,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面是甑,下面是鬲。甑底是有孔的,方便蒸汽通过,鬲则是用来煮水,直接接触火。商代晚期之后,甗一般都有立耳。其实西周早期的这些湖北出土的青铜器,很多都和中原青铜器一致,看不出多大差别。本人觉得原因有二:一是制作的时候还是模仿中原青铜器,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二是湖北境内的很多诸侯小国本就是周的王室宗亲,很多青铜器皿本就是来自最正宗的中原地区。



上图的北子铜簋,也是一样的情况。与北子铜甗同一批出土。云雷纹、夔纹依稀可见,内底铸有铭文“翏作北子乍簋,用遗厥祖父日乙,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意思是liù 这个人为北子作簋,用来祭享其祖父日乙。据推测,日乙北子乍是祖孙三代的关系。



上图是西周的铜象尊,1973年出土于湖北黄冈。湖北的先秦铜器,牺尊其实是很少见的,这种非典型的铜器,很有特色。本人认为湖南的牺尊更普遍具有异域风情一些。


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各时期青铜器的特点:


一、夏

我们目前能看到的典型的夏朝礼器,是河南偃师二里头的青铜器。当然,河南西部地区属夏代晚期遗址,经过发掘的地点还有洛阳东干沟、郑州洛达庙和上街、陕县七里铺、临汝煤山、淅川下王岗,以及山西夏县的东下冯。


上图是夏代铜鼎


偃师二里头和洛阳东干沟遗址中,发掘出炼渣、炼铜坩埚残片、陶范碎片。二里头文化第三期,就有夏朝晚期青铜器,主要有鼎、爵、斝、盉等等,还有乐曲、武器和工具。二里头文化时期青铜器在铸造技术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比如铜爵,看它的铸痕,至少是用4块外范,证明当时已采用多合范的制作方法了。其表面以绿松石镶嵌成精美的兽面纹,已经不是初始阶段的产品。


上图是夏代铜爵


夏朝的青铜礼器一般是没有纹饰的,显得光秃秃,但有一些爵偶有圆钉状的图案。兵器上,有些二里头出土的青铜戈内部有动物纹饰,所以推测有的礼器上应该也有动物纹饰,只是我们还没发现。


上图也是夏代二里头文化的青铜爵。很朴素,没有什么纹饰,而且也没有爵应当有的柱,没有柱,一般就称为角了。鋬的弧度比较大,而且是镂空的,这件朴素的爵,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显得朴素大方,大道至简,展露出夏朝的时代风貌,更增加了我们对那个上古开山时代的向往。



二、商早期

商朝早期,相当于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5世纪,相当于二里冈文化期。最典型的,就是在郑州出土比较多,因为郑州商城是商代早期的都邑,食器、酒器、水器都可以看到。这个时期的铜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这个时候就已经有组合器了,一套酒具爵、觚、斝,是常见的组合。早期的青铜礼器,壁普遍比较薄,不同于商朝中期的厚重。

2.对于三足器来说,这个时候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比如鼎、鬲等三足器,其中一足和一耳,处于一条垂直线上,看起来很不协调,这是由于技术发展不到位导致只能做成这个样子。

3.方鼎容器部分多呈正方形,而不是长方形。

4.有圈足的器型,如尊、罍、瓿、觚,有的在圈足的边沿处有一些缺口,郑州和盘龙城都出现过这样的铜器。

5.纹饰方面,主体纹饰已经是兽面纹,但主要是面部,没有其他部位的描绘。几何纹、雷纹都比较简单,乳钉纹已经出现。

6.这时候的铜器基本没有什么铭文,一般都是纹饰。有的罍上面有黽(měng,表示青蛙)形,以前误以为是文字,其实就是纹饰。

湖北武汉的盘龙城遗址出土了大量商代早期的铜器,下面试举一些例子。


上图是提梁卣,李家嘴1号墓出土,腹部配的饕餮纹和连珠纹。颈部三道弦纹,肩部有夔纹,这种神秘的感觉,就是商代的感觉。和郑州出土的青铜器是一样的配方和味道。



上图是兽面纹十字孔青铜尊,王家嘴1号墓出土。兽面纹配的是羊角,颈部三条弦纹,肩部是夔纹。



上图是鼎,李家嘴2号墓出土,简单的兽面纹。



上图是尊,杨家湾7号墓出土。同样是弦纹、夔纹、连珠纹、兽面纹的组合,是商代早期青铜器的特征。



上图是铜觚,西城垣1号墓出土。




上图是铜爵,李家嘴2号墓出土。



上图是鼎,杨家湾11号墓出土。




上图是铜盘,李家嘴2号墓出土。宴享时,以及饭后的沃盥之礼。



上图是铜盉,李家嘴2号墓出土。有流有鋬,三只袋足。




上图是铜簋,无耳,李家嘴2号墓出土。



上图是铜爵和铜斝,杨家湾11号墓出土。




上图是两个铜鼎,李家嘴2号墓出土。



上图是两个铜尊,李家嘴1号墓出土。




三、商中期

商朝中期,也就是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3世纪。这个时期介于商朝早期和殷墟时期。划分一个商朝中期,是不是有必要呢?还是有的,因为这个时候的青铜器,既不同于商朝早期,生产中心又不在殷,当然要独立分期。

这个时期爵、觚、斝和早期类似。大的器型方面,有一些比较显著的变化:

1.尊,出现了兽面纹尊,以及龙虎尊,线条繁复,造型厚重雄伟,绝不同于早期的朴素大口尊。


上图为阜南龙虎尊


2.瓿这种器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兽面纹瓿。

3.罍,早期的时候体型较高,到了中期体型比例较低。

4.圈足器上的“亚”形和方形孔,比早期时候的要小。早期的这类孔都是很大。

5.鼎、鬲等三足器,此时已经达到一种对称平衡,不再出现一耳与一足处在一条垂直线上的情况。但工艺上还是没有达到完美,例如,中空的鼎足还与器腹部相通。

6.铭文方面与早期一样,没什么铭文,个别铜器上铸有族徽。

7.纹饰方面,已经较为精细、密集。浮雕的话,双目突出。浮雕轮廓不锐利,浑圆感较强。



四、商晚期

商朝晚期青铜器,有以下特点。

1.方器大为发展,例如方爵、方斝、方尊、方罍、方壶、方缶、方觚、方觯,主要的酒器都有方形。

2.新出了一些器型。以殷墟的妇好墓出土青铜器为代表,这个时期新出现的器型有:

a,方彝

  上图是商代晚期的方彝


b,高颈椭扁体壶,颈高腹大有圈足。

c,敞口束颈椭扁体觯,有的是无盖的,以中小型为多。

d,觥,鸟兽形、圈足,这种样式比较普遍,出现在拍卖会的也多。

e,这个时期也喜欢把尊做成动物状,如鸟尊、羊尊、象尊。

               上图是商代晚期的



3.纹饰和器型的变化

商晚的纹饰变化是非常大的,兽面纹流行,其纹饰遍布器身,连底部都有。如果说中期的纹饰形体上只是象征性的,配个炯炯有神的双目,轮廓也是主次不分;那么晚期的纹饰动物形象就更加具体,主纹和细密的雷纹对比很鲜明,纹饰主体多用浮雕,有的浮雕层次较多。

商代晚期,殷墟的青铜礼器经历了非常大的变化:酒器中,扁壶、鸟兽觥、鸟兽尊、鸟兽卣以及罍和方彝出现;食器中,槽形方鼎和鬲鼎出现。前期的瓿,以及有肩大口尊等逐渐退化甚至消失。



上图是鸮形卣



商代晚期,鸟纹的种类也多了起来。如鸷鸟纹、凤纹和鸮纹。鸟的形状有长羽冠的、短羽冠的;有长尾也有短尾。并且这个时候的鸟纹看起来都比较威猛。



上图是凤纹觥



以鸟形作为器物的重要部位,例如,斝柱的凤形装饰,鸟形为扁足鼎之足等。以鸟纹作为装饰母题的,有鸟纹方尊,母题鸟纹起于商末,沿用至西周。

商代的鸟形,反映在青铜器上,主要就是鸮和凤,凤鸟相对来说比较少一些。鸟形以卣和尊为多。其中,卣通常是双鸮背立,尊一般是单个鸮,以中轴为对称,配以云雷纹、直线纹等,这些几何纹就是主纹。毕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朝的青铜器没有鸟纹是难以想象的。这个时候鸟形器比较多见,采用对称的形式。

我总觉得商很浪漫,充满着浮华、张扬的艺术元素,加上敬鬼神喜巫术的神秘,始终有一种眉飞色舞的艳丽之风,与周朝的肃穆稳重截然不同。商人好酒,似乎饮酒之风,使人常常处于醺睡状态,自然也就如闲云野鹤一般飘飘欲仙,于是那个时代的铜器就好像被施展了魔法,具有一种别样的灵性,让人眼前一亮。灿烂的上古文化,就是这样让人着迷、让人骄傲,能欣赏到商代艺术并领会其神韵精髓之人,也必然独具慧眼。



上图是妇好鸮尊



4.铭文

铭文方面,帝乙帝辛时期有出现二三十字的,但不多见。

5.一些器型出现了样式的变化

鼎,新出现了腰部以上收缩、唇口外翻的样式,以后的楚式鼎很多是这种。多见于中小型;鼎足上,也出现了很多新内容,如扁足、袋足。方鼎也不同于早期的正方形,容器部分多呈长方形。

甗,数量增多,早期很少见这样的器型。而且造型多样,出现了三联甗。



三联甗


簋数量增多,早期盘龙城有圈足双耳的器型。晚期出现无耳簋,双耳的到了商晚的后期才流行开来。鬲不流行,偶见袋足鬲。尊的圈足在商朝晚期比例变得高。瓿出现了无颈有盖的样式。


上图是妇好铜圆斝,商代之物,之前特展时我拍摄于首都博物馆。斝是用来行祼礼的。祼即灌,两个字是可通用的。祼礼就是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礼。斝也可以用来滤酒,双柱就是用来悬挂滤酒之网。


此物是殷墟名品。斝在盛酒之后,香气四溢,能够激起豪饮之兴。该斝口部为圆形,上有对称的立柱,足呈三棱锥尖外撇,一侧有鋬,鋬上有兽首。颈部和腹部分别饰夔纹和兽面纹。确实是一件风格瑰丽的典型商器。

商代之斝又分为方斝与圆斝,据说方形之斝为高级贵族专用,一般贵族使用圆形之斝。不过,在妇好墓中,既有方斝,也有圆斝。我们大胆推测,妇好非常好客,以至于各个等级的贵族都能与她欢聚一堂,共庆盛世。


上图是司母戊鼎,我拍摄于国博。也有说是后母戊鼎。我还是愿意叫做司母戊鼎,司母即嗣母,是王位的法定继承人在还没有继位时对已经逝去的生母的亲称。

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形制巨大,雄伟庄严,工艺精巧;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

这个鼎,让我们想起了大国重器四个字,原来,除了周朝,商也能造出此类物件,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此器制作功底扎实,用料十分舍得,呈现了商代王室的艺术品位与富丽堂皇。



五、西周早期

西周早期,是武王至昭王时期,即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周昭王时期。这也是周朝统治力极为强大的时期。这个时候就有很多著名的铜器,例如,天亡簋、利簋、何尊、小臣单觯、保卣等等。西周早期没有新出的器型,基本沿袭商朝的器型,但是还是有一些比较明显的变化。


上图是何尊


1.鼎。这个时期比较流行两种鼎,一种是腹部大、兽蹄足的圆鼎,典型的如大盂鼎;另一种是鬲鼎,也就是袋足,个人觉得美感上来说,袋足不太好看,但这样做的目的是扩大受火的面积。方鼎还是以长方形居多,这个时期的足是细细长长的,本人推测似乎为了保存国力不肯多用铜料。不同于商朝晚期的粗短。


上图是周康王时代的大盂鼎,是本人在国家博物馆拍摄。


器厚立耳,折沿,敛口,腹部横向宽大,下承三蹄足。器颈部饰带状饕餮纹,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样,雄伟凝重。西周初期的饕餮纹,有一些是有首无身的,此器便是如此,显得沉稳、大气。

大盂鼎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1849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它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因作器者是康王时大臣名盂者而得名,与之同出的小盂鼎已佚。很希望小盂鼎还存在于这个世界,无论是民藏还是在国外,只要安好,总会有重见天日的那一天吧。历史总会与人们开一些玩笑,但这个玩笑,令人神往,小盂鼎的存在与否,也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大盂鼎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器内壁铸铭文,记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贵族盂之事。铭文中,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告诫盂要效法其祖先,忠心辅佐王室,并赏赐盂鬯[chàng]、命服、车马、邦司、人鬲 (rén gé奴隶)、庶人等。铭文中语句“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体现了周人的天命观,而另一语句“我闻殷坠命,唯殷边侯甸与殷正百辟,率肆于酒,故丧师矣”,则是周康王告诫盂,商内、外臣僚沉湎于酒,以致于亡国,透露出周人对于商人嗜酒误国这一前车之鉴的警示。

大盂鼎的社会学意义显然比艺术造诣更加凸显,这是周王的重臣贵族宣扬其世家尊荣和王室尊宠的特权,象征着辉煌灿烂的权力。艺术造诣更加烘托出这种社会学意义,双耳和三足的壮观足以炫耀这种贵气十足的自豪感;体态典雅的造型确实引起我们对于灿烂周朝的无比向往。

此器下腹部明显大于上口,这也是西周鼎的共同特点,这样的比例调配能够衬托出一种庄严、尊贵的感觉。大盂鼎朴素、庄严,浑圆之中见大气,古朴之中见雅致。这样的高贵品性,值得我们玩味与追索。

2.簋。这个时期出现了方座簋,这个是商朝没有的。哪怕是圈足簋,西周人也想办法把圈足做高。总之,给簋拔高,是这个时期簋的特点,据说是为了待客方便,席地而坐,就可以轻松地使用铜簋。


上图是天亡簋


3.卣。卣和尊都是西周早期最主要的酒器。这个时候的卣主要是椭扁体卣和直筒型卣。常见这两种器型一大一小的组合,比例约为3:2,这种成对出现的情形,在商朝几乎没有。西周更讲究礼制,也许这样的成对物品符合当时之礼。


4.尊。圈足有增高的特征,典型的如何尊。当然也有不加圈足的,器型和商朝晚期没有太大区别。这个时候盛行觚形尊,看起来有点像觚,实际上是尊。



上图:西周饕餮觚形尊



至于觥、罍、觯、鬲、甗等,都与商器相仿,这个时候的方觥、方罍比较多。

纹饰方面,和商朝晚期差不多。凤鸟纹逐步增多,较商朝的凤鸟纹更加华丽。这个时候长篇铭文出现了,数十字的铭文比较常见,较多地是宣传家族的荣誉地位,和政治事件联系在一起。


上图是西周凤鸟纹


西周早期,鸟纹逐渐增多,并且常常作为主题纹样。例如小臣单觯、父庚觥都是鸟纹。


上图是小臣单觯


关于西周早期的青铜器,试举几例如下:


上图是西周早期青铜鼎,出土于天津市蓟县张家园。商朝时候,天津是不在商王朝直接管辖区内的,到了西周,燕建国,被封的诸侯带着殷商遗民来到天津地区,也带来了新的文化。这件鼎是燕地土著贵族墓葬出土,也体现着土著文化与商周文化的交融。

此器圆鼎,竖耳三足,折沿,微微敛口。纹饰方面非常有特点,器身整个都是云雷纹打底,满工。颈部可见火纹,腹部腐蚀稍显严重,看上去是蝉纹,边线填以雷纹。纹路细密、风格瑰丽,展现出精湛的工艺技巧。



上图是伯矩鬲,出土于北京房山琉璃河的西周墓地,燕都精品之作。盖内及颈内壁,分别铸有相同的15个字'才(在)戊辰匽侯赐伯矩贝用作父戊尊彝'。伯矩是燕国的'行人之官',负责迎接周王使者等外交礼仪活动,掌管礼仪诸事。掌握礼仪之人拥有的礼器,果然是一件可称为艺术品之物。 

此器身上牛是各有特色,盖钮的牛头十分逼真,耳朵的弧度还能体现出牛耳的柔软;盖面是浮雕牛头,牛角上有凸起的鳞片状纹饰,还露出獠牙;三只袋足上均有一只浮雕牛首,朝向三个方向,牛角翘起凸出器身。鼻梁及牛口两侧都有夔纹作为装饰。整器线条粗犷,造型立体,牛的形象栩栩如生,显露出朴实简约之风,更凸显出卓然的审美格调。



上图是克盉,又称太保盉,是西周初期青铜器。1986年出土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1193号大墓。

西周克盉,酒器,圜顶盖,盖顶正中置半环形钮,盖沿处置一半环钮,上有环链与鋬相连。侈口、直颈,前有管状流,后有兽首鋬。鼓腹、分裆,下接四圆柱足。盖钮两端各有一对凸目和角组成的兽面,盖沿及颈部均饰以云雷纹为地的四组长尾凤鸟纹。这样的艺术风格承袭了商代晚期,表明了商代文化对周初文化的影响,有凤鸟,则瑰丽,整个器物顿时拥有了灵性。

盖与器口内壁各铸有相同阴文铭文各43字。 记载西周初年周成王册封燕侯,以及授民授疆土的史实。涉及到周初册封和燕国的世系。涉及到西周初册封和燕国的世系,是研究西周时期燕国历史的重要信息来源。克盉的出土,确定了第一代燕侯为“克”,周王为褒奖召公而分封其长子为燕侯,特做克盉等器以纪念这次册封。所以此器为西周早期重要的历史证物,人文意义十分重大。短短数言,让我们了解到燕国的建立与册封,实在是让人赞叹不已、感慨不已!即使不谈艺术品位,光是学术价值,就足以载入史册。



六、西周中期

西周中期,指的是穆王到夷王时期,也就是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时期,这个时候王道逐渐衰微,诸侯的势力开始膨胀,国家财力捉襟见肘。青铜器也呈现出极大的变化,特别是穆王时代,和西周早期有很大区别。

从西周穆王时代始,青铜器在造型及装饰上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象征着商人神文化的酒器组合群——爵、觚、斝逐渐减少,并走向消亡。代之而起的是周人礼乐文化的产物——食器系列组合。

西周中期到春秋早期,周人礼乐文化经历了从发展到衰落的过程,而青铜器的变化发展无不打上礼乐文化的烙印。从周公所做的“酒诰”可以看到,周人忌酒。故在周代中期,周人彻底征服中原之后,酒器类别和数量便减少,而食器的种类和数量却大大增多。

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纹饰方面。窃曲纹的出现,可以说是当时纹饰演变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吕氏春秋》的《先识篇》云:“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自宋代著录以来所称窃曲纹,正是这样一种花纹。窃曲纹有好多类型,仔细辨认,有的可能源于夔纹,有的可能源于鸟纹,而其身首爪眼等等都消失看不出来了。

窃曲纹是一种适应装饰部位要求而变形的动物纹样,是动物的简化和抽象化。周代打破了商代以来,以直线为主的装饰特点,也打破了对称格式。一般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形图案,中间常填以目形纹,但又未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而形成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

窃曲纹由鸟纹、龙纹衍化而来的痕迹是很明显的。试将一部分鸟纹加以排比,可以推测出它向窃曲纹衍化的具体过程,较早的鸟纹在翅膀后边接连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后来这个尾巴与躯体分离开来,成为一个弯卷的抽象纹饰,再后,鸟身部分也抽象化了,却保留着原先的一根长长的羽毛,最后,这根羽毛也消失了,形成了典型的窃曲纹。

1.鼎。新的款式器宽而浅。体宽而腹部比较浅,成为西周中期以后流行的样式。下图是师旂鼎,虽然是周昭王时期,也引领了后世的风格。师旂鼎装饰比较简单,二直耳,三柱足,颈部一周长身、分尾、垂嘴的鸟纹。


上图是师旂鼎


2.簋。圈足之下又有三个柱状足,是新的样式。下图是西周齐中夔纹三足簋。



3.酒器。新样式是大腹壶,这个是懿王、孝王时期出现的。下图是陈信父壶。



4.方彝,下图这种有耳可执的是新样式,应该是方彝最后的样式了。


5.尊类,基本如同旧制,但双耳尊逐渐增多。下图是山西出土的貘尊。



6.罍,没有根本的改变,只是体型变得略微偏低。下图是陵罍。



7.水器,盘盉组合的出现。盉可酒可水。下图是裘卫盉。



8.纹饰,窃曲纹、凤纹,大放异彩。以下是窃曲纹:



鸟纹在这个时期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史墙盘,圈足,双附耳。腹部装饰为垂冠分尾长鸟纹,圈足饰窃曲纹,用云雷纹填地。

上图是史墙盘



上图是穆王时期的冬戈簋,既有鸟形又有鸟纹,称之为鸟簋也不为过。这器身的鸟是垂尾花冠大凤鸟,两耳是立体凤鸟。



上图是孟簋,也是穆王时期,主纹是分尾花冠大凤鸟



看到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鸟纹,真的是怦然心动。我们研究青铜器,不仅仅是传承一种文化,更多地也是去感受它的艺术之美



七、西周晚期

西周晚期,指的是周厉王、宣王、幽王。主要是厉王、宣王时的青铜器比较多,形制和纹饰比较简单,尤其是形制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鼎,流行两种,一种是沿用中期的垂腹鼎,例如史颂鼎。还有一种是盂鼎,器腹部如同半球,如南宫柳鼎。两种都是兽蹄鼎足。方鼎这个时候不出现了,以圆润为美。


上图是史颂鼎


上图是南宫柳鼎


这个时候的盨、簠比较流行,盨的留存数量更多一些。

方壶有一定的发展,如颂壶、梁其壶。梁其壶的盖子是莲花花瓣形状,这个是新的变化,春秋时期就流行起来。


上图是颂壶



上图是梁其壶



水器与中期同,是盘、匜组合。比较特殊的是虢季子白盘,体型巨大。


上图是虢季子白盘


纹饰方面,大部分是窃曲纹、横S形的变形兽纹,鳞纹也比较常见。颂鼎出现了交龙纹。


上图是鳞纹


上图是交龙纹


铭文方面,长篇很多,毛公鼎、散氏盘等都是代表作。


上图是毛公鼎


上图是散氏盘



八、春秋

春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时间,王室的青铜器减少,诸侯国的青铜器兴起。

春秋早期青铜器的形制与西周晚期大体相当。到了中晚期,变化较大。

铜钟方面,纹饰变得繁杂。


上图是春秋晚期夔龙纹甬钟


上图是春秋饕餮纹虎形纽编钟



器型变化方面:

1.盂鼎类的器型很盛行,出现了浅腹平盖的盂鼎。到了春秋晚期,楚国、蔡国有鼎的组合。


上图是春秋楚国王子午鼎



2.也出现了新的器型,如盆的出现,典型的有曾大保盆、日夭盆。

上图是曾大保盆



3.椭杯也出现了,也有称之为鉌的,典型的有春秋蔡太史青铜鉌。

上图是春秋蔡太史青铜鉌



4.有一种饮器叫做舟,也是这个时候出现的。看起来就像是现代的碗加一个耳。

上图是春秋青铜椭舟



5.春秋中期出现了錞于,是一种打击乐器。长相不是很讨喜。

上图是錞于



6.敦变得流行起来,春秋中期出现,在南方地区还发展为西瓜敦。

上图是青铜敦



7.新郑莲鹤方壶是酒壶的代表,有花瓣造型,显示墓主人的身份。

上图是莲鹤方壶



上图是“曾仲斿父”青铜方壶,春秋楚国



8.尊缶和提梁盉,在春秋晚期出现

上图是春秋大铜尊缶,盛酒器


上图是春秋提梁盉



9.春秋晚期出现了大型的水器鉴。如吴王光鉴。

上图是吴王光鉴



10.青铜炉,典型的有“王子婴次”青铜炉

上图是“王子婴次”青铜炉



纹饰方面,出现了龙类相交缠的纹饰,比如春秋中期的秦公簋,纹饰比较繁缛。簋到了春秋晚期减少了很多。


上图是“秦公”青铜簋


春秋时社会急剧变化,反映在青铜艺术上,就是出现了很多比较新的造型和纹路,在鸟形与鸟纹方面,也是别出心裁,别具匠心,让人通过青铜造型和纹路,体验这个变革的时代。


上图是凤鸟纹盉,春秋早期器物,出土于陕西,特点是高圈足,凤鸟形盖,这个是比较独特的。腹部中间也是凤鸟纹和龙纹,此处的凤鸟纹继承了西周凤鸟纹的风格,让人觉得熟悉而亲切,毕竟,春秋也算是周,不过是东周。足部是波曲纹和兽体卷曲纹。



上图,再一次看看春秋中期的莲方壶,毕竟这是精品中的精品。一九二三年河南新郑李家楼出土,双耳是镂空的顾首伏龙,器身是缠绕的蟠龙,盖鼎是镂空的莲花瓣形,上面站着一只鹤,堪称点睛之笔,昂首舒展翅膀。此壶非常华丽,代表了春秋时代青铜艺术的高度。



上图是春秋晚期的夔凤纹罍,一九八八年出土于山西太原,颈部饰夔凤纹带,肩部和上腹部是蟠龙纹带,下腹部有垂叶纹,是由夔凤纹组合而成。肩部有两对对称的铺首衔环,大小不一,造型瑰丽奇特。



上图是春秋晚期的鸟尊,一九八八年出土于山西太原。这是一只昂首挺立的鸷鸟,头顶着凤冠,双目圆睁。尾部有一个虎形的支脚,用作平衡。鸟背上是虎形提梁,设计精巧,不愧是春秋大国——晋国之物。



九、战国

战国时,手工业得到大力发展,冶铁、青铜器铸造、漆器、丝织业的生产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青铜器的制作普遍使用熔铸、焊接、失蜡法和金银嵌错工艺,产生了在铜器表面涂金、鎏金和刻纹工艺,器型轻薄灵巧,花纹细致繁复,具有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水平。

虽然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但是仍有许多精美的青铜器物产生。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地域特征。尤其是南北划分,各具特色。例如鼎:

中原地区,主要是三晋即赵魏韩三地,鼎器都是带耳的低矮扁圆鼎,如大梁司寇鼎。


上图是两件大梁司寇鼎,魏惠王时期的青铜器,小巧精致。


楚国,鼎器有特色的是楚王酓yan(演)鼎,王后六室鼎,都是高足。

上图:楚王酓鼎


上图:王后六室鼎


战国时期,鬲不怎么多见,甗也不怎么流行了。

变化比较显著的是壶,尤其是方壶,成为了钫。

上图:战国青铜钫



扁壶这时候出现较多。

 上图:战国扁壶



还有一种方罍,其实是就是之前的尊、缶。

上图:战国错金银铜方鉴与铜方罍 河南博物馆藏



战国中晚期的纹饰变化很明显。出现了很多金、银、绿松石等点缀图案,看起来非常精致。

上图:战国错金银鸟兽盉



纹饰与器型方面,战国时代鸟形青铜器较多,争奇斗艳,非常精彩。


上图是战国早期的鸟钮雷纹高足敦,1966年出土于河北,这是一个带盖的敦,盖子顶部的中心有一个环形的钮,盖的边缘处有三个等距离的凤首,每个凤首都是长喙双睛,下颌突出,颈部弯曲。整体来看,此器雍容华贵,王者尊严。

腹部有两个对称的兽面形耳,腹部有三条花纹带,从上往下,分别是变形云纹、雷纹、绹纹(绳索纹)。


上图是战国早期的鸟首高足匜,1952年出土于河北唐山,器身是椭圆的,圆底。器物的流是鸟首,颈部是绳索纹及羽状纹,双耳突出,尖喙凸睛,倒水的时候喙的上半部分会开启,这个功能在当时来说十分先进了。腹部是变形绳索纹及麟羽纹。鋬(手提的部分)与流相对,是回首的鸟形。尤其是流的部分,是比较凶猛的大鸟,整体造型浑厚中呈现新姿态。



上图是战国中期的错银云纹樽,1956年出土于湖北江陵。盖上有四个鸟形钮,底下有三个兽蹄足。器、盖均饰错银花纹,图案精美,盖面中部有龙凤纹,器腹部是龙纹,尽显楚国风采。



上图是战国晚期的展翅攫蛇鹰,1933年出土于安徽寿县,这头鹰双目圆睁,展翅飞翔,爪子抓着一条蛇,这是一件纯粹的艺术品,没有实际的功用,也可能是某一件器物的一部分。



上图是曾侯乙鹿角立鹤,属于战国早期的艺术品,1978年湖北随州出土,鹤昂首立地,长嘴上翘,头上一对鹿角,颈部尤其长。嘴部刻铭“曾侯乙作持用终”,全器分八个部分分铸之后拼接,相互之间以子母榫(音损)扣连,可以拆开后再安装连接,只有两翅是焊接的。楚系之物,我尤其喜欢。



上图是战国时期的蟠螭纹铜鼎,出土于河北省邯郸市百家村57号墓,也就是赵国之物。螭,表示没有角的小龙,蟠螭纹就是卷曲、盘绕的小龙纹,是东周时期对商、西周龙纹的变形和简化,体现了东周时期青铜礼器的神性内涵不断弱化,装饰性意味更加浓重。


此鼎历经岁月后纹饰模糊,清晰可见的纹路只有腹部的凸起的弦纹,蟠螭纹只有放大、近看,才能感受到那种交融、缠绕的状态。本是一件纹饰繁复、精工细作的煌煌礼器,经过岁月的装扮,成了一件简朴素雅的遗物,大道至简,实非妄语。化繁为简,更是时光的雕刻与打磨。



上两图是战国中期错银铜双翼神兽,是我在特展时拍摄于首博。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中山王墓,体现了欧亚草原文化的因素,证实了中山国源自北方草原。中山国的国土嵌在燕赵之间,曾长期与晋国等中原国家交战,一度被视为中原国家的心腹大患,其不是中原文化圈的诸侯国,自然会被视为异类。

错金银双翼神兽是战国时期的镇器。双翼神兽长40厘米,神兽曲颈昂首怒吼,两肋生翼,臀部隆起,四肢弓曲,跃跃欲起。通身错银,身躯为卷云纹,兽翼有长羽纹。背部装饰两只左右对称的错银鸟纹。底部铸有铭文,说明制作时间、工匠及监造官吏,符合战国时期物勒工名的特点。对于爱好草原文化的人们来说,此器提供了巨大的视觉享受,其工艺之美,即使放到今天,也毫不逊色。神兽昂扬展翅,表达了一种坚强的文化自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