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物馆高清藏品,西周时期铜器篇

 RK588 2017-12-28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这是一组西周时期的柞钟,于1960年于陕西扶风县齐家村出土。钟,青铜打击乐器,分特钟和编钟两种,单独悬挂的叫“特钟”,大小相次排列的的叫“编钟”,西周早期一组三枚,以后发展为十几枚,柞钟为一组八枚,是迄今为止已发现西周编钟枚数较多的。钟主要敲它的下部和中间部分,圆钉主要起调节音律的作用,不过当时的编钟只能发五种音,即:do re mi so la 没有fa 和xi ,这也是现在词语“五音不全”的来历。

西周早期鱼季卣

1980年出土于宝鸡市茹家庄M4号墓,通梁高27.3厘米,口径12.8×15.6厘米,卣盖、卣身两处饰带状夔龙、夔凤纹,纹饰细密,这种装饰风格在西周铜器中非常罕见,更奇特的是支承卣体的是四个扁形兽足而不是通常所见的圈足,这在西周青铜器中也属于孤品。

西周中期茹家庄车马坑出土车器

西周中期几父壶

1960年出土于扶风县齐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高59厘米,口径16厘米,腹深44厘米,重16.7公斤。盖上置圈形把手,把手中心饰团鸟纹,外壁饰弦纹,盖沿饰共目仰伏夔龙纹,盖匣子口深长。颈饰连波宽带纹,上下腹部亦饰有峰有谷的宽体连波环带纹,谷处填饰大兽面,山凹处增饰连尾双夔龙。圈足饰斜角夔纹。腹上有铺首衔环,铺首为兽首,饰二螺角,环体饰鳞形纹。颈内壁铸铭文57字。 几父壶的形制规整,造型大气,尤为特异的是腹部的波曲纹凸棱有力,在西周青铜器中极为少见。

饮酒用爵(西周早期)

西周中期师丞钟

1974年出土于扶风县黄堆镇强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通高76.5厘米,甬长25.5厘米,铣间43厘米,鼓间29.5厘米,舞修35.5厘米,舞广25厘米,重90公斤。饰兽面纹,旋似环形。舞饰窃曲纹,篆间饰斜角鸟纹,鼓间饰云纹及立鸟纹。钲与鼓间铸48字铭文。

铭文比较简单,大意就是师丞为祭祀先祖,作出大钟,用以祈求长寿多福。但这件青铜钟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一件西周青铜钟,仅仅比现存纽约的大镛钟小一点。

双耳铜杯,酒器。西周时期,两边是对称的镂空云纹耳。

以下内容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7-28 17:32 补充 

1965年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张家坡村西周墓地,通高14厘米,口径8.5厘米。直口,腰部微束,中有一道箍棱。两侧有对称的镂空云纹耳。置极繁于极简之中,具有独特的设计感。

饕餮纹四足鬲lì 

商代晚期,通高23.41厘米。1981年陕西城固县龙头镇出土,烹饪器。直口,宽沿外折。四足鬲鼓腹分为四裆,形成了四个袋足,颈部饰雷纹,腹裆饰兽面纹。整体造形奇特,目前全国同类器物造型中仅见此一例。

商周时期的用鼎制度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鼎是青铜器的主要器类,形状主要有圆鼎、方鼎和分档鼎(也叫鬲鼎)三种。圆鼎在整个青铜时代都在使用,方鼎和分档鼎则流行于商代到西周中期,以后逐渐消失。

鼎用来煮肉,也用来盛肉,是兼有饪食两种功能的器具。煮肉时多将牲体分割成数大块或整体烹煮,这种鼎称为镬鼎(简称镬),将煮熟的牲肉用匕盛出,置于另外的鼎中,陈于席前,这种鼎叫升鼎(又称正鼎),升鼎之外,加馔用鼎称为羞鼎(又称陪鼎),这三种鼎只是功用有别,形状没有区分。

鼎是宴享、祭祀时使用的主要器具。历史文献记载夏代铸九鼎,后来依次迁于商周,被视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商代尊神尚鬼,事无巨细都要进行占卜,作为祭祀祖先神鬼的铜鼎造型雄奇,风格诡异,纹饰狞厉,具有一种威严、神秘感。

从商代后期开始,铜鼎铭文逐渐增多,西周更甚,内容有关于人物、战争、分封、赏赐、册命、土地制度、诉讼刑罚等。

周代实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社会等级分明,为了维护这种等级关系,根据地位、等级差别规定在宴享或祭祀活动中使用不同的器物及其组合、数量,这种不同组合和数量的器物是身份、地位的标志,称为礼器。鼎就是别尊卑、明上下的礼器之一。按照规定,天子(周王朝的最高统治者)用太牢九鼎(牛羊猪三牲,称为太牢),九鼎分别盛放牛、羊、猪、鱼(干鱼)、腊(干肉)、肠胃、肤、鲜鱼、鲜腊九种肉食。卿大夫用太牢七鼎,无鲜鱼、鲜腊。大夫用少牢五鼎(三牲中无牛,称少牢),再减牛、肠胃。士在特殊场合用少牢三鼎,肉食为猪、鱼、腊;一般情况只能用一鼎,盛小猪。与盛肉的鼎相配,用于盛饭食的簋的数量也有规定,九鼎配八簋,七鼎配六簋,五鼎配四簋,三鼎配二簋。这种鼎形状相同,大小相次,故称为列鼎。

西周后期,周王朝势力衰落,各分封的诸侯国力量强盛,他们逐渐不遵守周王朝的制度而各行其是,西周时期建立起来的秩序被打破,出现“礼崩乐坏”、“僭越”的局面,用鼎制度随之瓦解。

商周时期,人们认为人死后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为了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受生前的生活方式,活着的人往往把死者生前所使用的东西一起放进墓中随葬,因此,根据考古发掘从墓葬中出土的器物可以了解当时的用鼎情况。

夔纹罍(音lei),盛酒或盛水器,西周中期

梁其壶,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中叶——前771年

以下内容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8-30 21:59 补充 

无忌色友autumn30 更正:

此图应为“冥车父壶”,与梁其壶同为西周晚期盛酒器,两壶最大的分别在于壶口的冠纹。

冥车父壶为开口无盖,梁其壶口沿有镂空环带装饰,盖钮为一圆雕卧牛。

西周晚期多友鼎——国宝

1980年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下泉村,高51.5厘米,口径50厘米。立耳,圜底,腹微敛,蹄形足。口下饰弦纹两道。基本上是素面,没有任何纹饰,最普通的蹄形足,完全不起眼。但是在它的腹内壁铸有铭文22行278字,完整的记载了西周历王时期与北方的游牧民族猃狁发生的一场战争,是建国以来陕西地区出土铭文最多的青铜器。多友鼎的铭文是研究西周时期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和民族关系史的重要文献。

西周早期伯方鼎

1979年陕西宝鸡市竹园沟4号墓出土。通高20.3厘米、口纵12厘米、口横15厘米。器身为长方槽形,下承鸟形扁足。四壁饰雷纹和卷角兽面纹,兽面纹两侧又有倒立的龙纹。鸟形扁足敛翅翘尾,形态生动。内壁铸铭文“伯作彝”三字

西周晚期鲁方彝盖

1981年出土于岐山县流龙咀村,高29厘米、口横31.5厘米、口纵16厘米,重8.5公斤。状似庑殿形屋顶下有子口盖钮亦同脊上均由扉棱。四坡均饰鸟纹和倒置的外卷角兽面纹。

之所以陕博会将一件不完整的青铜器放在这里,必有其特殊之处,鲁方彝盖的里面,有一段六行五十字的铭文,字间有方格范痕。铭文不太长但对认识西周社会经济有重要关系。先将铭文注释录在这里“佳(惟)八年十又二月初吉丁亥,齐生鲁肇贾休多赢,佳(惟)联文考乙公永启余,鲁用乍(作)联文考乙公宝蹲彝,鲁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铭文不是特别复杂,简单地说就是一位商人齐生鲁做生意赚了钱,还与诸侯做了朋友,故做了一件彝纪念。这种明确的出现“贾”的身份的人“齐生鲁”在金文中是很罕见的,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西周中期盠方尊

ZT

1955年出土于眉县李家村,通高7.2厘米,口径17厘米,重2.75公斤,呈直线型的方体,四角各有一凸起扉棱,挺拔、庄重;尊口为圆形,上大下小呈喇叭状,形成外方内圆,方圆结合的新器形,尊腹部正中饰一圆形冏纹,两边衬有直线和曲线组合的夔纹,主次分明;圈足填有带状窃曲纹。尊的两侧,有左右各有一对向上卷曲的象鼻形捉手,位置安排与形象均十分合理,既有实用性又有装饰性。

虽然这种耳上端向外翻卷且高出尊口数厘米数特殊的设计在西周青铜器中极为罕见,但盠方尊最重要的地方在于内壁铸的铭文10行108字,内容是是周王的同宗盠受周王命掌管司徒、司马、司空和周六师、殷八师的军政和屯田事务,周王赐盠衣物、玉佩和车马饰等厚赏,盠因此作器以记其荣宠,颂扬天子恩泽。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屯田的文字资料,是研究中国经济史、军事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盠方尊造型典雅庄重,纹饰繁缛缜密,层次清晰,极具艺术感染力,是西周青铜艺术品中的顶峰之作,是西周青铜器铸造业的辉煌。

西周中期日己觥

1963年出土于扶风县齐家村西周窖藏,通高32厘米,通长33.5厘米,腹深12厘米。  

觥是商周之际众多酒器中造型特殊的一种盛酒兼饮酒器。日己觥通体由盖和长方形器身组成,盖前端为双柱角夔龙头,后端作虎头形,中脊为一只小龙,两侧各饰长尾凤鸟纹。器身曲口宽流,四角起扉棱,曲口饰回首夔龙纹,尾随小鸟,器腹四面饰卷角饕餮纹,圈足饰鸟纹,把手为宽大逶迤的兽尾,饰鱼鳞纹。纹饰采用浮雕手法,突出于器表,神秘奇特的造型和豪放粗犷的纹饰组合巧妙,是西周青铜艺术中独具匠心的设计。

日己觥器、盖同铭各18字。大意是天氏为亡父日己铸造祭器,庇护子孙万代。

陕西扶风、岐山一带是周人发祥昌盛的故地,西周贵族和王臣曾在此聚居,所以历年来周原出土的窖藏青铜器很多。与日己觥同时出土的还有日己方彝、日己方尊及它盘、它盉等器。三件“日己”铭青铜器铭文、纹饰相同,造型各异。

觥最早出现于商代晚期,一直延续的西周中期。西周后期逐渐消失。觥出土较少,陕西仅三件,除牛觥为商代外,折觥和日己觥都是西周中期器。这件日己觥不论从造型、纹饰和铭文看,都是不可多得的西周青铜艺术珍品。

西周中期四足器(画面中下部)

1966年出土于岐山县贺家村西周墓葬,通高15厘米,一般认为这是一种商周时期用来调颜料的器物。主体为空腔正方体,中部有一圆孔上下贯通,四角各连一圆筒形器,圆筒下部为乳状实心足。装饰一个昂首兽头。

它盉hé(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中叶——前771年

西周晚期,传世品。古代盛酒器。或说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器方口,短颈,扁圆腹。鸟形盖,后端有一兽形活链,与器鋬相连。腹底两侧各一隶童为足,后有犬首环鋬,前有张口犬形管状流。腹部饰双风鸟纹,周围绕以斜角凤角纹。整器造型别致。

贝币,西周中期(公元前10世纪中叶-前9世纪中叶)

ZT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古代钱币十分有特色,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的缩影。在众多的古币中,陕西出土的贝币特别醒目,该币是我国最早的一种流通货币。商周以来,此币在中原一带非常流行。中国人讲究物以稀为贵,因此,产自海边且色泽迷人的贝壳就成为人们进行商品交换的媒介物。当然,贝成为货币,不仅是因为它的稀有性及便于携带等特点,还因为当时人们还有一层心理因素的影响。那时,人们视女阴为宝贝,佩带海贝,能求妇女顺利生产,预示生命旺盛,灵魂转生。因此,贝币是当时人们最值得信赖的器物。

鈇卣 ,西周早期,盛酒器,1971年陕西泾阳高家堡出土,通高36厘米。在造型样式和纹样装饰上明显的带有商代后期青铜器的风格。 装饰花纹繁缛华美, 浮雕的主体纹饰下布满繁密的底 纹,具有庄重、威严、华丽和神秘 。

古文献和铜器铭文常有 “ 秬鬯一卣 ” 的话, 秬鬯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卣是专门盛这种香酒的酒器。是盛酒器中重要的一类,考古发现的数量很多。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圆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鹄(猫头鹰一类的鸟)形,或作虎吃人形等。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一般说,商代多椭圆形或方形,西周多圆形。

青铜兵器

常见的有戈、矛、戟、刀、弓、剑、钺(yue)、镞,甲胄等。这些兵器都是车战所必需的。车战是古代战争的主要形式,车是作战的基本单位,车上有车兵,车下有步卒,戈、矛、戟、弓、矢都是车战的主要兵器。戈,用于钩杀戮击,是杀伤力很强的武器,也是衡量当时军事技术发展提高的重要标尺。商代的戈分为直内戈、曲内戈和有銎戈三种形式,一般没有胡。西周多短胡戈,有一至三穿,以后胡加长穿就逐渐增多,有四穿的,使柄绑扎得更为牢固。商代的矛形体较大,以后逐渐向细长发展。

日己方彝

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1963年陕西扶风出土。酒器。器高38.5厘米,重12.8公斤。”方彝为长方形,四壁较直,四角有扉棱,器上有四坡形的盖,器的四面以兽面纹和鸟纹为装饰。这种方彝在器形上和西周早期流行的方彝有所不同,其年代可能略晚。

扶风县位于宝鸡市东部蔊河流域,以“青铜器之乡”而闻名中外。周原遗址位于县城北9公里处。西汉时此地为京官右扶风的封地,唐时借汉官名作县名沿用至今。

这个也是著名的青铜器,曾经上了1982年《西周青铜器》(T-75)特种邮票第7枚。

西周马衔马镳等青铜马具

四簋

簋 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青铜簋最早出现在商代中期,但数量较少。商代晚期,特别是西周时代,簋是重要的礼器之一,在祭祀和宴飨场合,它和鼎配合使用,五鼎四簋,属于士大夫级。

西周青铜器篇章最后压轴出场的,是一件重量级作品:

ZT

青铜牛尊

西周中期,1967年出土于陕西岐山贺家村,通高24厘米,身长38厘米。形象朴实肥壮,头平向前伸,嘴、鼻连生在一个圆面上,显得特别粗大。鼻下有流,以便斟注。双目圆睁突出,眉额以阴线刻饰。双角呈圆弧状方扁形,表面刻划表示角节的阴线。两耳左右平伸。躯体浑圆壮实,尾巴紧缩臀后。四足为圆柱形短足,牛蹄二趾。四足挺直,稳定有力。整体造型十分简练、概括,表现手法夸张,有种特殊的憨态。牛尊的背上凿方孔,孔上加盖,盖与牛背以环纽相连。盖面立一个小小的虎纽,简单而可爱。

牛在中国历史上保持着特殊的意义,作为最高的祭品“太牢”,牛在具有很强的象征性,所以牛尊也不是一般的酒器。根据牛尊流部独特的设计来看,它很可能是一件进行“裸祭”的专用工具,而“裸祭”是在尸体下葬之前在死者口中灌酒的仪式,酒通过牛尊灌入死者口中之后流到地上,表明大地接受了死者的入葬。

牛尊的纹饰构图较为疏朗,线条粗阔,而大块面布局造成了恢宏豪放的气氛,这种新的装饰风格、造型的写实性与商代甚至西周早期的神秘主义风格形成强烈对比,反映出随着周文化成为主流文化,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变化,神秘性减弱而理性增强,中国的青铜器正向着新的方向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