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单理解孔雀鱼的遗传与基因“自交”与“反交”

 昵称30132557 2019-08-24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日渐提高,在工作之余作为爱好饲养孔雀鱼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近年孔雀鱼的市场正向着多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以前经常听鱼友看着自己的孔雀鱼并引以为豪地说“这个是台系的……”,“这个是泰系的……”。而随着国内孔雀鱼爱好者的不懈努力和不断挖掘,国内玩家手中的数个品系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肯定,并且可以说并不一定会输给国外或者其他地区的鱼。例如,最近一直很火的蓝礼服白子、全红孔雀鱼等等,如果进行全世界性的比赛,相信中国的鱼友很多都能够夺得很好的名次。

随着专业化的管理,组缸、系统缸也已经司空见惯。而且很多鱼友已经开始研究孔雀鱼的基因,在聊天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自交”、“反交”、“提纯”等类似的词语,并伴随着高大尚的感觉。

笔者今天也简单跟大家聊一聊孔雀鱼做出时的一些小见解。

其实,为了保持自己所饲养孔雀鱼种群的质量,以前笔者就曾经写过关于孔雀鱼基因的一系列文章。里面笔者曾经提到过两个词语,“提纯”与“复壮”。这两个词语来源于当年笔者的饲养赛鸽的经历,相信饲养过赛鸽的鸽友都应该懂得其含义。同样是遗传学的方法,所以孔雀鱼也适用。针对于“提纯”与“复壮”的方式方法,这里就不再进行论述了,有兴趣的鱼友请去我过去写的关于孔雀鱼基因方面的文章确认吧。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两个词,一个是“自交”,一个是“反交”。

“自交”,顾名思义,就是拥有共同种亲鱼的同窝或者同代的孔雀鱼之间的交配行为。属于近亲繁殖。一提到近亲繁殖,很多鱼友就会考虑到一个问题,近亲繁殖会不会导致孔雀鱼的品质下降呢?其实,近亲繁殖的确从概率上讲,具有产生先天性生理机能上比较弱的个体的可能性。但是,这个概率极低,其实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尤其是孔雀鱼这种低等动物,完全没有压力。即使是高等动物,甚至人,如果排除伦理问题,近亲之间的生育其实出问题的概率也是非常低的。所以,大家不要太紧张。

那么,有些鱼友的孔雀鱼为什么会出现一代不如一代的情况呢?这基本原因并不在于近亲繁殖,而是种鱼的筛选上面出现的问题。或者,饲养人的孔雀鱼品系不纯正而导致的。

一般来讲,为了维系孔雀鱼的品系,“自交”是一个非常便利的方法。自交出生的孔雀鱼,普遍上基因都是很稳定的。得到的子代里面也不会出现太过于离谱的表现。即使出现部分先天性不足的个体,只要进行淘汰处理就可以了。当然,永远性的自交,笔者也是不推荐的,经过一段时间,可以在种群中加入同品系的新个体,将新鲜的血液融合到自己的种群当中。这样,既不会影响种群的表现,同时也提高了种群的健康素质。

“反交”,以前没怎么听说过这个词,最近经常有鱼友说,还有类似的文章出现。“反交”指的就是子代F1之间自交后产下的子代,当发育成熟后再与F1的亲鱼进行交配的方式。这种叫“反交”。虽然不太好听,简单说就是“孙子和奶奶”或者“孙女和爷爷”。这种方式方法的目的就是利用人为的方法最大限度保留“爷爷”和“奶奶”身上所具备的优良基因。理论上可以,但是在实际操作上估计不一定就一帆风顺。首先要保证种鱼的寿命够长,同时还要具备生育能力。但是,“孙子和奶奶”的可能性即使有,“爷爷和孙女”这个恐怕很难做到。因为,小鱼从下生到具备生育能力最少3个半月,两代鱼就是间隔7个月左右,不知道“爷爷”和“奶奶”到那个时候会不会力不从心。

另外,“孙女和爷爷”的希望渺茫,那么,“奶奶和孙子”即使具备可能性也要考虑基因遗传上是否可行。例如,如果日本蓝或者白金表现的孔雀鱼的情况下,无论“奶奶”多么的优秀,用处也是不大的。因为,这两种都是属于性染色体遗传,而且基因大多存在于“Y”染色体上,所以,这种方法是不具备可行性的,在做鱼之前一定好做好相关的功课。

以上是笔者总结的这两种方法的内容和见解,请大家参考。如有不同意见,欢迎随时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