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初五部尚书李天馥为何有包公第二之称

 江山携手 2019-08-24

赵汗青

李天馥(1635年1699年) ,字湘北,号容斋。科举寄籍归德府永城县 ,合肥人,其先自黄冈徙。 清初文臣。

崇祯十五年(1642年),张献忠攻陷庐州府,李天馥随家人避难河南永城,寓居于永城望族赵家。永城赵氏始世祖伯嘉,原藉山东济南府长清县,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迁居永城。由于先祖“劳心焦思,几费经营,好善乐施,仗义疏财,且热心教育,乐培人材,持家有方,治家有道,故后代子孙多入宦途,名登金榜,为官清正,誉留后世”,可谓是“科甲连中,仕宦辈出,名显两宋,令人景慕”。李天馥自幼在赵老家村赵家学习,赵家供给衣食,诵读三年,后终成大器,成为康熙皇帝的得力助手。康熙朝时李天馥历任吏、户、兵、刑、工五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今永城市顺河镇政府所在地的西边是赵老家村有碑为证村后一座小桥上两侧的桥栏是用两根清代的石狮望柱代替,硕大的方柱正面刻有楹联,东侧一柱因刻字一面向上受到损坏,阳文楷书的联句仅可辨出“表统绪光前后代报本之诚。”西侧一柱文字在外保存较好,内容是“垂嘉谟以啟后人羡先世遗泽之远。” 小桥南约百米处有四通石碑卧倒路侧,除一通《后土神位》碑之外,其它三通均为赵氏家族碑,并且双面刻有文字。虽说石碑立于民国三十二年,但碑文记载的内容和涉及到的人物有些在我国历史上声誉和地位较为显赫,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三碑六面所刻内容为《祭祖考文》、《赵公士骥家乘略记》、《输财记》、《历代先贤事迹序》、《赵氏族谱告成文》、《赵氏前代阴功文》。从这些碑文记载中可知:赵氏始世祖伯嘉,原藉山东济南府长清县,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迁居永城。由于先祖“劳心焦思,几费经营,好善乐施,仗义疏财,且热心教育,乐培人材,持家有方,治家有道,故后代子孙多入宦途,名登金榜,为官清正,誉留后世”,可谓是“科甲连中,仕宦辈出,名显两宋,令人景慕”。从《赵公士骥家乘略记》碑文记载以及光绪《永城县志》可知:赵士骥字冀北,号瞿庵,康熙壬戌(公元1682年)进士,授江南临淮知县,勤政爱民,以卓异荐为吏部员外郎,升郎中,癸酉充北直同考官。擢江西吉安府知府。皇清诰授朝议大夫,吏部验封司郎中,加贰级应授中宪大夫,分巡道按察使司副使。其父赵秉谦,字六吉,康熙壬子(公元1672年)拔贡,曾任郾城县训导,以子士骥贵,赠吏部稽勋司郎中。祖父赵国光,以孝养父母、友爱兄弟、敦睦族邻、和惠乡里、训教子孙、养育人材著称于世。最值得一提的是,康熙朝历任吏、户、兵、刑、工五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李天馥,自幼在赵家学习,并供给衣食,诵读三年,后终成大器,成为康熙皇帝的得力助手。这三通碑刻保存较好,虽说碑帽已脱落无存,但碑文尚清晰可辨。碑刻文字工稳严谨,浑厚有力,不但具有史料价值,且具有书法欣赏价值。  

李天馥在顺治十四年(1657年)中举,顺治十五年(1658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历官少詹事、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拜武英殿大学士。为官期间,扬清激浊,学行俱优,深受康熙器重。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去世,谥文定。著有《容斋千首诗》、《容斋诗馀》等。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二月,擢工部尚书。三月,康熙召河道总督靳辅、直隶巡抚于成龙入京面奏治理黄河之事宜。靳辅建议在高家堰处修筑重堤,截水使出清口,不让水归下河;于成龙则主张修治下河,疏浚海口。二人各执己见,李天馥奉命会同九卿详议。随后,李天馥奏曰臣等遵旨问靳辅、于成龙,皆坚执前说,与昨日所奏无异。臣等公同酌议,下河当开,重堤宜停止修筑。康熙从之。同年五月,调任刑部尚书。他循奉故典,以静而治,见囚犯多在狱中因饥寒而死,于是购置木材、建房所,按罪之轻重以居之。执法秉持公正严明的原则,故而救下了不少原先已判死刑的囚犯。例如知县李方广判当死,然李天馥言其人素有才名,故得以减轻刑罚,不久被赦免有个杀人者,众官均持偿命之说,李天馥言这是仇家先折断他父亲的脚,为父报仇,可宽恕,遂得减等。有一大案下到刑部,议者都说应判死刑,李天馥察其冤,独议曰不当死,康熙最终听从了他的建议。十二月,转兵部尚书。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十月,授李天馥武英殿大学士。康熙谕曰机务重任,必不可用喜事之人。朕观李天馥老成清慎,学行俱佳,朕知其决不生事。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六月,李天馥的生母瞿太夫人在京去世,康熙谕曰李天馥入阁未久,倚毗方殷,未及展施,遽尔回籍,深轸朕怀,命内阁学士戴通赐御书贞松堂三字,上方有玺曰康熙御笔之宝”;又赐李天馥御书一卷,曰儒者当学探本原,行迪醇茂,循序进德,守己冲虚。一言一动,罔有不谨嘉谟嘉猷,必以入告。斯广誉翕闻而为周行之士也。共四十七字,末书癸酉仿松雪道人笔意。卷首玺亦用康熙御笔之宝。李天馥离京之次日,康熙对诸大臣说李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过。三年易过,此官不必补人。李天馥护送母亲灵柩,乘舟返回故乡。船经巢湖时,正值冬月,水涸,及舟至,水骤涌数尺,舟过即落如故。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李天馥将除服之时,康熙即召之以原官入阁办事。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六月,在清廷平定噶尔丹后,李天馥充《平定朔漠方略》总裁。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七月,李天馥病,当时康熙正巡幸塞外,责侍臣奏报太晚,立即派遣内阁学士特默德和三名太医官前往李天馥住处探视,赐禁方上药。康熙回銮后,每日朝罢,必问李天馥病情。十月十五日,李天馥病逝,终年六十五。康熙闻之震悼,谕曰李天馥简任机务,效力有年,勤慎素著,忽闻溘逝,朕心深为轸恻,着遣散秩大臣一员、侍卫十员往奠茶酒,应得恤典察例具奏。不久依照规定赐予丧葬祭奠,谥文定

李天馥一生处世清廉为官正直鞠躬尽瘁履职勤慎,素有合肥包公第二之称。其博闻约取,究心经世之学,凡有所见解,悉陈无隐,深受康熙倚重。为官三十余年,职务虽不断变换,但一身正气始终不变。当时的户部、吏部被人称作利薮,最易贪腐堕落,李天馥刚至户部,下属中就有人以苞苴进谒,以图巴结。李天馥严词拒绝,并警告众人汝曹不畏三尺法,吾在此,乃敢以身试宪? 官吏皆动色,缩手相戒。在吏部,他尤以扬清激浊为己任,驱逐黠吏,奖掖后进,吏部风气为之一清。

李天馥十分重视对国家优秀人才的选拔,尤其留心拔擢寒门士子,史书记载单门寒畯,闻声相思,惟恐其不登用。有名章迥句,辄留连叹咏不置。经他拔擢或引荐的官吏,皆能克尽厥职。其中不少人,像御史陆陇其、参议邵嗣尧、巡抚彭鹏以及翰林李因笃、赵进美、秦松龄等,后来都成了名臣。当时的翰林侍读学士史夔赠诗云郎君馆阁称前辈,弟子门墙半列卿。

李天馥在刑部任职期间,秉公执法,恤刑爱民。那时战乱尚未止息,不少无辜百姓都被株连入狱,他一一予以甄别,使许多人幸免于难。常有大狱,议者皆曰应死,李天馥察其冤,独议曰不当死,上报皇帝,使蒙冤者得以释放。

在工部任职时,李天馥参与过黄河水利建设。当时,对治黄有两种对立主张一种主张修筑重堤,使水出清口,不要疏浚入海口另一种主张疏浚下游,导河水入海。他经过认真调查论证,采取了以疏浚为主的治理方针,提议停止修筑重堤,同时疏通下游河道与入海口,得到了良好的成效。

李天馥在担任武英殿大学士的七年期间,愈加谦恭谨慎。他昼夜辛劳,据毛奇龄回忆过去在李天馥门下时,见他以学士的身份入职政事堂,半夜就从家里出门了,那时晨鸡尚未打鸣,一直要到傍晚才能回家。……从元月至除月,几乎日日如此。 故能以德服人,将朝政治理得井井有条。

李天馥提倡清静和平,与民休息的制度理念,认为变法不如守法,想纠正弊端未必就能使弊端消除。履行已有的法律规章,并且能够尽职尽责、不失分寸,这才是用以报效国家的方法,得到了康熙的认可。 他为官杜绝苞苴,严峻一无所私,铨政称平,可谓典范。

李天馥少时聪颖,七岁能诗,从政后也依然孜孜不辍,常和王士祯、陈廷敬、叶方蔼等相唱和,诗成而好事者争传诵。 并且礼贤下士,文人从游者甚众。著有诗集《容斋千首诗》。

据民国·李定夷《轶闻大观·第二编·卷二》记载李尚书容斋,文采风流,一时无两。居京师时,雅好冶游,有伶人新婚,戏为《贺新郎》词一阕云

之子门楣异。却赢来,娇羞事业,风流经济。一向娇妆身是妾,此举差强人意。指山海,香盟粉誓。笑煞逢场花烛假,喜今尝花烛真滋味。贪美酒,恣尤殢。

个侬本作男儿戏,料无非,铅华侣伴,裙簪班辈。正自难分姑与嫂,漫道燕如兄弟。恐还是,赵家姊妹。儿女温存原自惯,愿卿卿怜妇如怜壻。今何夕,三生会。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秋七月,永城县十里堡农民谢应明在村

李天馥书头捡到一个褡裢,内有黄金六百两。他循着马蹄印紧急追赶,终于赶上并将黄金与褡裢亲手交还失主。原来失主是位秀才,在十里堡村口小憩,不小心将褡裢遗失。此刻他正万分焦急,不想谢应明却及时奉上。那位秀才感激涕零,要拿出一半黄金酬谢,可谢应明坚决不受。时任内阁学士的李天馥闻知此事,深为嘉许,奏请朝廷赐予金帛,旌其乡曰还金闾,并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立碑。碑面正楷阴刻经筵讲官吏部尚书李天馥康熙三十年岁次辛未孟冬谷旦为耆民谢应明立,中间是还金闾三大字,碑楼檐下一横碑,小楷阴刻永邑东谢公应明,好善人也。康熙庚午秋七月拾遗金六百两,尽还失主。失主分半酬之,谢公一毫莫受。大学士李文定公闻其事,锡金帛,旌其乡曰还金闾。此碑至今仍存。

李天馥对母亲非常孝顺。据清·韩菼《光禄大夫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李文定公天馥墓志铭》记载李天馥的母亲瞿氏去世时,他扶着瞿氏的灵柩返回故乡,巢湖当时正处冬季,水涸不能通船。运载其母灵柩的船行至巢湖时,水忽涨数尺,好像专为其送丧。安葬了母亲后,李天馥在墓旁筑庐守丧三年。当地发生旱灾,李天馥筑坛祈祷,天降大雨。秋旱,发生蝗灾,他仍祈祷如前,结果蝗虫尽去。李天馥守制期间,有一对白燕栖于墓旁的小屋上,乡人认为这是被李天馥的孝行所感动,遂把李天馥守制的房子称为白燕庐。此事在当时被传为佳话,清人张潮《合肥李容斋相国庐墓北郊有白燕之祥同人赋诗纪事效颦寄政》诗云双影差池丙舍留,为谁幽独共山丘。泥衔枕块惊翻雪,尾掠波纹讶聚鸥。反哺未容乌作伴,览辉应许凤为俦。投怀好忆当年梦,燕国鸿文兆黑头。

·蔡邦烜《过李文定公废宅》诗赞李天馥种菜畦边草树荒,旧时王谢有华堂。朱甍乍圮馀题额,玉燕重来失画梁。唐兀舍前(指余阙青阳山房)山叠翠,包家墩畔(指包拯香花墩)水生香。剧怜此地偏萧瑟,黄叶疏林冷夕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