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Gs(Diagnosis Related Groups),即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是指以出院患者信息为依据,综合考虑患者的主要诊断和主要治疗方式,结合个体体征如年龄、并发症和伴随病,将疾病的复杂程度和费用相似的病例分到同一个(DRG)组中,从而让不同强度和复杂程度的医疗服务之间有了客观对比依据。DRGs 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比较先进的支付方式之一。
DRGs的指导思想:通过统一的疾病诊断分类定额支付标准的制定,达到医疗资源利用标准化。有助于激励医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迫使医院为获得利润主动降低成本,缩短住院天数,减少诱导性医疗费用支付,有利于费用控制。也就是说DRG就是医疗保险机构就病种付费标准与医院达成协议,医院在收治参加医疗保险的病人时,医疗保险机构就该病种的预付费标准向医院支付费用,超出部分由医院承担的一种付费制度。 DRGs的特点:主要是临床性质相同或相近,资源消耗相近的疾病归入相同的级别。DRGs综合考虑了疾病严重程度和复杂性,同时考虑医疗需要和医疗资源的使用强度,因此被认为是一种“以病人为中心”的病例组合系统。 DRGs的优势:“风险调整” 住院医疗服务绩效评价的主要指标,医疗服务能力指标,医疗服务效率指标,医疗安全指标,重点病种监控,三、四级手术检测。 DRG的分类:以ICD-9-CM代码和ICD-9并未包括的其他要素为基础。ICD代码的分组是基于对治疗、消费和住院时间长短有影响的因素,如严重性、并发症和治疗类型。 DRG是按照分组规则把同质化相近的一组病种归类,成为一个付费单位。按照一组疾病付费,这就涉及到DRG相关疾病分组规则的确定,支付结算规则的制定,也就是说,同一个疾病组支付结算价格涉及到RW、CMI、时间效率指数、费用效率指数、风险死亡率等五大因素。 “一种病和一组病”的分组中的“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这一疾病诊断为例:按单病种分组机制,它就是一个单一的病种一组;而按照DRG(病组)分类,它依据并发症可分为7个不同的DRG(病组)。 从上图,“一种病和一组病”的分组中的“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这一疾病诊断为例:按单病种分组机制,它就是一个单一的病种一组;而按照DRG(病组)分类,它依据并发症可分为7个不同的DRG(病组)。 DRG权重(RW):根据医疗费用越高消耗的资源越多,病情相对越严重的总体思路,计算每个DRGs组相对全省次均费用的权重,综合反映各DRG组的疾病严重程度和资源消耗情况。 手术难度是医院绩效考核很重要的权重指标,我们系统把手术难度分成三个等级(高难度、中难度、低难度),六个区间。 “具体按照什么标准给手术分级取决于各家医院的实际情况,重点在于及时关注每个月RW的变化情况、三、四级手术占比等,设置合理的划分区间与绩效挂钩。 医院里有很多科室不做手术,同样可以计算RW值,对其进行非手术难度分级,明确知道每个科室在院内处于什么位置。 (一)在医疗能力方面,可对每个科室/病区的DRG组数(诊疗范围)、病例数和总权重(产出能力)、CMI(技术难度)进行分析,组数越多,权重越高,技术难度越高说明这个科室/病区的治疗范围覆盖面广,治疗能力水平越强。 (1) DRGs组数。DRGs组数是指治疗病例所覆盖疾病类型的范围。根据DRGs分析结果,该院去年共有DRGs组数804组(一共1043组)。与全省其他10家医院相比较,该院疾病覆盖范围最广。DRGs组数:假设某医院的住院病例经过DRGs分组器的运算可以分如“X”个DRGs组,那么这个医院的“DRGs组数”即为“X”。每个DRGs都表示一类疾病,如果这家医院出院病例覆盖的DRGs范围越广,说明这个医院能提供的诊疗服务范围越大。 (2)病历组合指数(case-mix index,CMI)。CMI值能够反映治疗病例的技术难度水平。国际上将CMI值作为评判医疗服务技术难度的重要指标,其基本思想是:如果所有医疗机构治疗此类疾病所消耗的医疗资源都较高,说明治疗此类疾病的难度较大。该院去年的CMI为1.27,为数据库医院中最高,这与实际情况相一致。 根据DRGs分组情况,其中权重组大于1的被认定为高权重组,权重小于1的被认定为低权重组。该院去年分组数据中,高权重组共有409组,涉及病例占全年出院人数的40.4%;低权重组共有395组,涉及的病例占全年出院人数的59.6%。 (二)在医疗效率方面,可分析费用消耗指数和时间消耗指数,指数越低说明每个科室的效率越高,代表在看同类疾病的时用的时间和费用越低。 (3)费用消耗指数,治疗同类疾病所花费的费用。该院总体费用消耗指数为1.52,说明该院费用在与全省的平均值比较偏高。 (4)时间消耗指数,治疗同类疾病所花费的时间。根据全省数据平台的结果,该院总体时间消耗指数为0.98,以“1”为标准值,数值较低。这说明住院时间效率高。 (5)低风险组死亡率。通过该省信息平台,该院低风险组死亡率为0.07%,在全省排名没有优势。该院去年低风险组死亡的病历共有39份。将低风险死亡病历的主要诊断进行汇总,其中最多的是肿瘤化疗患者,该类患者为肿瘤患者,其主要诊断选择应选择肿瘤治疗而不是化疗疗程。 (6)未入组情况,该院去年入组率为96.6%,共有4939例未入DRGs组病历,其中2 928例病历(占比59.3%)未入组的原因为疾病编码与DRGs疾病编码诊断库不能匹配。 要实现基于DRGs的医疗绩效评价,前期准备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统一编码库、提高编码准确率、完善医疗补偿机制、构建准确评价疾病与手术难度的标准、健全并统一医院信息系统、细化各大类转科等等,每一项工程都对DRGs普遍应用提出挑战。(1) 统一编码库,提高编码准确率;(2) 提高病案质量,减少由于病案书写造成的差异;(3) 细化并公开DRGs分组方案;(4)具体化科室分类,使科室评价更具公平性。 CMI (Case-Mix Index):病例组合数,是DRGs分组数据其中一个指标。 DRGs对医疗质量、技术和效率可量化。我国公立医院内部绩效考核体系从总体上看, 比较偏重于工作量指标和医院内部经济运行指标, 而对医院医疗技术、医疗质量、服务效率等指标关注度不高。 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将临床过程相近、费用消耗相似的病例分到同一个组中进行管理的体系,使得医疗技术、医疗质量、服务效率等指标变得量化。 医院质量监测系统(简称HQMS)是卫生部医管司开展的医疗服务监管信息网络直报工作。工作重点是自动对接病案首页数据,确保医院评审评价数据的真实性。 DRGs基础库来源于多家三级医院评审上报的HQMS病案首页标准数据。DRGs分类计算的科室基于的是HQMS的分类,但HQMS的科室分类不够细,若想通过DRGs分类评价各个医院专科的情况,还需将HQMS的科室分类往更细的方向划分。如何使用HQMS的数据,还需要考虑科室的分类问题。以同一专科来评价,更有利于科室评价的公平性。 “DRG排名”形成之后,在政府对医院的绩效考核中,DRG分组方式可以帮助考查医院的安全、费用等多个指标是否合理。 原卫生部2011年即已出台文件,要求推广在医院评价中,采用DRG分组方式。文件指出,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对不同的医疗机构、不同的诊疗专业进行较为客观的医疗质量、服务绩效评价比较,并应用于付费机制改革。  北京市卫计委表示,“DRG排名”的专业性在于,它可以实现医疗服务能力、医疗服务效率和医疗安全共计三个方面的评价。 北京卫生部门首次发布基于DRG的医院评价排名,在全国各省市也属率先尝试。在评价中还发现,北京协和医院诊疗疑难杂症患者数量最多,北医三院的管理效率最高,宣武医院的医疗安全做得最好。 北京市卫计委表示,首先,DRG的分组是以出院病历为依据,综合考虑了患者的主要诊断和主要治疗方式。同时,还要结合患者的个体特征如年龄、并发症和伴随病,根据疾病的复杂程度和费用情况,将相似的病例分到同一个组(DRG)中。最后,基于这样的分组,相当于将各医院对同一组的疾病诊疗“放”在了同一平面上,卫生管理部门即可对各医院医疗服务绩效评价进行比较。 北京市卫计委表示,北京此次在各医院基于DRG的排名中,主要反映了三个因素。 1、医疗服务能力:使用医院收治患者所覆盖的DRG组数代表该医疗机构治疗各种病例类型的范围,用所有病例的平均权重数(CMI)代表收治病例的技术难度。 2、医疗服务效率:用同类疾病花费高低和住院时间的长短代表医疗服务的效率。 3、医疗安全:将全市所有病例内死亡率较低的DRG组定义为低风险组,以低风险组死亡率评价各医院的医疗安全。 对患者来说,更引人关注的,往往是哪家医院的相关科室“单项排名”最强。除了DRG综合排名以外,北京市卫计委还公布了各大医院的分科“单项”排名情况。总共7个科室的“PK”中,综合排名第一的北医三院,在四个科室的排名前“三甲”中均占有一席之地。按照主要科室的排名情况,北医三院的消化内科、骨科均居首位;天坛医院的神经外科位列第一;神经内科则是宣武医院“夺冠”。协和医院的呼吸科、安贞医院的心内科、北京妇产医院的妇产科,均成为相应科室的“头名”。 2015年04月08日,北京市卫生计生工作会议上,发布了针对93家二级以上医院2014年住院服务的DRG(疾病诊断相关组)评价结果,其中,北医三院、协和医院、友谊医院、朝阳医院和天坛医院综合排名占前5席。 诊断相关分组(DRG)相关知识问与答 1.何谓DRGs? 答:DRG即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 System)。DRG是以病人诊断为基础一种分类方案;它把医院对病人的治疗和所发生的费用联系起来,从而为付费标准的制定尤其是预付费的实施提供了基础。 2.何谓DRGs-PPS? 答:DRGs-PPS即按诊断相关分组预付费(prospective Payment System based on DRGs),是指在DRGs分组的基础上, 通过科学的测算制定出每一个组别的付费标准,并以此标准对医疗机构进行预先支付的一种方法。 3.DRG的方法有何功效? 答:建立在疾病分类和手术分类的基础上,根据主要诊断、次要诊断,是否有手术和操作,将病例分组(大约600组);制定每个DRG的最高限额;按DRG付费。 4.DRG的作用是什么? 答:控制医疗服务中的不合理消费,限制过度医疗;指导医院和医务人员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并通过控制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达到促使医院挖掘潜力,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增加医疗效率和效益,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 5.何谓ICD–10?何谓ICD-9-CM-3? 二者与DRG关系如何? 答:ICD-10是国际疾病分类(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第十次修订的简称,它是用编码的方法, 根据疾病的某些特征,按照一定的规则对疾病分门别类, 以实现 对医院疾病统计分析、科研、检索、综合利用、医疗管理的目的。 ICD-9-CM-3即美国国际疾病分类临床修订本第三卷。上世纪80年代我国卫生部决定,在我国使用美国国际疾病分类临床修订本第3卷即手术操作分类。 ICD-10和ICD-9-CM-3是制定DRG的基础,也是决定支付DRG组别费用的依据。 6.DRG对病案有什么要求? 答:主要诊断要明确,伴随疾病和合并症要详尽,主要手术、操作和特殊检查要明确、详细,疾病编码和手术操作编码要准确。 7.单病种付费与DRG付费有何异同? 答:单病种付费与DRG同属于按病种付费的范畴,都是以疾病诊断为基础的患者分类方案。 DRG为具有同一主诊断且耗用资源相似的一个病例组合,是具有相似病情的一组患者的集合,其组内的同质性和组间的差异性明显;单病种付费仅考虑疾病诊断,病种间费用的统计学特征表现并不突出。 8.在我国实施DRG需要那些技术条件? 答:统一完善的信息系统;制定合理的支付标准;建立临床诊疗规范;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 9.DRG的分组原则是什么? 答:具有相同的临床特点;消耗相同或相近的医疗资源、医疗费用;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住院天数;从病人病情的严重度、疾病预后、治疗难度、治疗的必要性以及医疗资源消耗强度等五个方面考虑。 10.DRG与诊断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DRG主要考虑了反映病例特征的一些因素,如病人的主要诊断;次要诊断;主要手术;重要的伴随病和合并症;年龄;新生儿体重;昏迷时间;是否死亡等。并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医疗服务的强度对每个DRG分别指定价格,病人在诊疗全过程中一次性向医院支付该指定价格的费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