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有道理吗?对农作物是好是坏?

 农俗闲话 2019-08-25

天气历来都是我们尤为关注的领域,它不仅左右了社会的发展,更严重的是它关乎在民生大计,尤其是在古代。那个时候重农抑商,农业一直都是国家的根本,而天气则是农业的根本。这一点在民间文化中是随处可见的,我们常说的“二十四节气”便是因此而来,它是古代老百姓长期观察日月星辰和山川河流的轨迹所总结出来的,很难想象在那个知识并不普及也不丰富的时代,先贤仅凭有限的知识和双眼的观察便能总结出受用千年的经验法则,这无疑是让人叹服的。除了这些明文记载的节气外,民间还有很多关于节气的俗语同样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高度的认识。

比如前段时间,人们对立秋就议论纷纷,也是因为那句“早立秋热死牛,晚立秋凉飕飕”,立秋的早晚不仅影响着我们平时所感受到的气温差异,它对农作物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这些俗语虽然随着今非昔比的气候变化已经不那么准确了,但很多时候还是能让我们有所提防做到心中有数。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句“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也是如此。

这话的字面意思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就是出处暑时不下雨的话,干旱可能会持续到白露时节。处暑在二十四节气之中排在十四,通常意味着是炎热夏季的结束。而这同时也意味着农作物到了收成的时候,在古代,人们这一天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仪式来祭祖或者拜谢土地爷,一是感激今年收成,二是祈福来年收成。而处暑天过后,秋意才真正呈现,气象意义上的秋天正式来临,古人赏秋的时候也随之而来。

白露想必大家更不陌生了呢?早在千年之前就有了那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里说的正是阳历九月份的某人思念在小河边思念意中人的故事,不知这个九月你有没有思念的伊人呢?白露最为喜人的特点就是白露前后,夏日残留的暑气开始蒸发,古人还说这时天地间的阴气开始上浮,夜晚天气明显转凉,清晨便能看到那晶莹剔透的露珠儿,也就是我们在草叶面上凝结的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称“白露”。这露水也不简单,不仅对农作物起着滋润作用,在古时候经常被当成琼浆玉液,无数的追求长生的人都用其做药引。传闻嘉靖皇帝就是因为经常喊宫女天天采露水而逼的宫女忍无可忍发动了宫乱。

古人说处暑不下雨要干到白露时节自然不是说一定会干到那个时候,只是秋老虎余威未消,恐怕还得在热上几天。不过也不用担心了,最为过了白露时节,雨不来露也来了,同样是可以松口气的时候了。其实我们在理解这些农作物相关的俗语时经常容易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南北的气温差异,而这些俗语在南北的流行趋势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和处暑相关的还有句说的是“处暑下雨万人愁”,这是因为玉米在华北地区的处暑时节正值玉米抽穗授粉的时期,随后便是灌浆期,如果灌浆后加上雨水必然出现倒伏,收成也会因此受损,这在南方自然另当别论了。不过这些俗语的高度总结,不仅有效而且准确,这样饱含古人智慧的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