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经封建王朝时代,不管权力如何更迭,农业生产都是头等大事,因此无论哪个朝代,都曾颁布重农抑商的政策,作为国家之本,天气却是农业的头等大事。 在民间文化中,对于天气的描述也是相当繁多,其中最为耀眼的便是“二十四节气”,今天正好是处暑。 笔者给大家带来的这句俗语,“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同样和农业生产有关,其中蕴藏的含义,对于庄稼的收成是好还是坏呢? 在那个科学知识不普及的年代里,先辈们凭借着肉眼观察,总结出了千年受用的经验法则,让人惊讶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 而今天这句俗语,如果从表面意思来理解如果到处暑时节还不曾下雨的话,干旱便可能会持续到白露时节。 要知道处暑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四位,作为夏季最热的那个时间段,也基本上到了农作物收成的时刻,在这段时间里,许多农村都会举办一些仪式来庆祝收获或者拜谢土地爷,也为来年的收成做祈祷。 每当炎热的酷暑过去之后,真正的秋意才会慢慢显现,而气象上的秋天也算是正式来临,作为最具诗境的秋季,不管是文人雅客还是山村老农,都为它赋予了不同凡响的意义。 举个例子,为什么说死刑犯要秋后问斩?就是因为在那个时候人们大多已经收获粮食,赋闲在家,等待着冬天的来临,这样处死死刑犯才具有观赏意义。 而且在那个时候,因为粮食收获完毕,家人可以赶来见死刑犯最后一面,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至于白露,想必各位都在曾经的语文课本上,学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说法,作为霜降时节,也就是阳历9月份。 9月确实是一个让人容易思念的季节,咱们首先来说说白露这个节气的特点,首先夏日残留的暑气并没有完全褪去,俗称的秋老虎还在阳间肆虐。 按古人所说,在这个时节,地下的阴气开始逐渐上升,毕竟再往后去,天只会越变越冷,一场秋雨一场寒,可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此时夜晚天气明显变凉,清晨随处可见晶莹剔透的露珠,这个露珠便是白露,在古人看来这露水可相当不简单。 白露不仅对农作物有灌溉的作用,对于人的身体而言也有莫大作用,可以说是琼浆玉液。 许多追求长生的人都将其作为药引,皇宫内的那些炼丹之人,也会将其作为炼丹必备的药材。 众所周知,嘉庆皇帝喜长生,宫内常备炼丹术士,而每日所喝之水,便是宫女采的露水,甚至因为每天采集露水而引发混乱,当然这都是野史杂谈,不足为信。 因为我国面积广阔,在古代更是幅员辽阔,在那个时间段,南北差异之大无法想象,气温方面也是如此。 玉米在华北地区处暑时节,正逢抽穗授粉阶段,之后便是灌浆期,如果在灌浆期出现大雨,必然会出现玉米倒伏这一情况,玉米的收成也势必会受到影响。 对于南方地区却没有太多坏处,因此在华北地区也有着“处暑下雨万人愁”的说法。 最后,俗语介绍到这里就结束了,在民间乡野还有许多这方面的介绍,都是古代面朝黄土背朝天农民的经验总结。 可能这些俗语放到现代生活中,已经没有多少用武之地了,就算在农村,因为有了大棚种植等科技手段,如今天气对于农作物的影响越来越小了。 就像古代的道德文化对于今人的影响,但作为华夏子孙,这些文化终究要由我们继承,您说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