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平之战:统一五代十国的奠基之役,周世宗柴荣亲临前线作战

 因果实录阅读者 2019-08-25

引言

大家对于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应该是相当熟悉吧!毛泽东在词中提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中的宋祖,就是大名鼎鼎的宋太祖赵匡胤。其实准确来说宋太祖只是“窃取”了周朝的世宗柴荣的胜利果实,如果不是这样,可能毛泽东的词就要改成“唐宗周祖”了。

这次我们要来好好叙叙那个震惊整个东方世界的郭家养子——柴荣,几乎是所有的历史评论家都是口述一词:如果不是柴荣英年早逝,他必定可以建造一个功比汉唐的伟大帝国,而柴荣他也会与汉武唐宗齐名。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柴荣,会是“伟大的征服者”,因为这是最符合柴荣的一个标签了。

这一篇我们不花过多的笔触来写描写周世宗柴荣的生平,而是要说说柴荣一场不可忽略的战役——高平之战,从这一战役,来看看柴荣是怎样战胜北汉皇帝刘崇,是如何一战成名,让天下人都知道了郭威有一个养子,姓柴,名荣,从而天下知。

高平之战:统一五代十国的奠基之役,周世宗柴荣亲临前线作战

柴荣


一、高平之战发生的背景

第一,要说起为何爆发高平之战,就要谈到郭威与刘崇的恩恩怨怨了,刘崇为何会与郭威有世仇呢?因为郭威杀掉了刘崇最为喜爱的儿子刘赟,这可是杀子的血海深仇啊!这怎能不让刘崇对郭威恨而入骨,刘崇早就有了灭周之意,以报杀子之仇。

北汉建立后,刘崇开始向郭威讨债,但是他根本就不是郭威的对手,几次下来被郭威打得鼻青脸肿,也就老实了几年……

但在后周显德元年正月,周太祖郭威去世,养子柴荣继位称帝。刘崇闻讯,十分高兴,他狂笑道,“吾儿之仇得报矣!”他认为周有丧事,天子新立,无力征战,正是兴兵灭周的好时机。他遣使与契丹通好,自称“侄皇帝”,乞求契丹派兵合攻后周。契丹皇帝愿意浑水摸鱼,于是就派军与刘崇的军队汇合,然后浩浩荡荡的南下。

高平之战:统一五代十国的奠基之役,周世宗柴荣亲临前线作战

刘崇

第二,与柴荣登位后的社会现实相关,柴荣继位时还仅仅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政治威望并不高,他需要一场御驾出征的战役来打响自己的名声,而高平之战真是符合他的想法的。除了想做出让人信服的成绩外,柴荣还有一个不便于外人说的原因,就是如果柴荣只是派大将出征,那么军权就会旁落,而让大将的权力日益增长,一旦他们有了异心,而柴荣自己手上无兵,就只能坐以待毙,没有其他的办法。

总结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亲自出征。自己出征还可以鼓舞士气,自己的威信也可以在军中树立,另外还可以警示敌人,可谓是一举几得。

除了上述所说的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历史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国家不断统一的结果,所以说高平之战的爆发不仅有两个国家的主观原因,还有就是历史车轮向前的必然原因。


二、柴荣亲征,讨伐刘崇

在显德元年二月初九,周朝皇帝柴荣下诏亲征,并昭告天下,讨伐刘崇。在这里不可避免要说说这道昭告天下的诏书,诏书曰:“朕自遘闵凶,再经晦溯,山陵已卜,日月有期,未忘荼蓼之情,岂愿干戈之役……”。这道诏书可以说是言辞真切,令人动容,柴荣巧妙的将责任推之于刘崇,并且把自己划为为人民的大救星。其实柴荣对于能否将刘崇打败没有完全的把握,但是柴荣的此举足见他的政治才能,以及郭威的慧眼。

高平之战:统一五代十国的奠基之役,周世宗柴荣亲临前线作战

柴荣

二月十一日,柴荣率军出汴梁,为了应对此战,周朝可以说是人才尽出,而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也身在其中,也可以说高平之战也与赵匡胤有着某种难以言语的关系。除此之外,还有周朝的许多大将,像符彦卿、郭崇等人,从周朝所派的将士就可以看出对此次战役的重视以及周朝的军事布局战略。

柴荣和刘崇都有自己的计划:刘崇在高平摆下战场,想等着柴荣部应战;但柴荣不会如此,陷入战争被动的状态,他想把战火烧至刘崇的大后方。柴荣想做到如此,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战局规划,他让驻守在河中的护国节度使王彦超同保义军节度使韩通,进攻北汉西部边境,从而达到分散刘崇注意力的目的。

为了减轻高平方面军队的压力,柴荣还命郭崇进入北韩境内,给北汉人造成要奇取太原城的假象。由于刘崇没有夺取潞州,为了堵住北汉军的进一步南下,周军主力快速到达潞州以南数十里的高平,在这里——高平,两军主力正式相遇。

高平之战:统一五代十国的奠基之役,周世宗柴荣亲临前线作战

高平之战地图


三、历史命运之战

周军摆出了“山”字阵:

左军:义成节度使白重赞、侍卫马步军都虞候李重进等部。

右军: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等部。

中军:宣徽南院使向训、郑州防御使史彦超等部。

在二月二十九日,天还刚刚放亮,柴荣就率领主力军队和北汉军在一片高地上进行了第一次交锋。在两军初交战时,刘崇就下令张元徽进击周军的樊爱能、何徽等部,还没等北汉军冲入周军阵中,主将樊爱能和何徽竟带着十几名亲兵不战而逃,丢下了如同无头苍蝇般的周右军,他们直接投靠了北汉军刘崇。

为什么会如此不堪一击呢?因为周军是没有严明的军纪,就是“出工不出力,坐等下班”,相反,北汉军阵容严整,军纪严明,周军看到如此之军,就产生了畏战之心。

周右军不战自溃,对其他军营产生了极大的心理震撼,令士气大受打击。如果这时柴荣意志薄弱,那其他的军营也会如此效仿的,而到那时,柴荣的末日就真正的到来了……但是此时的柴荣“帝见军势危,字引亲兵犯矢石督战”。

高平之战:统一五代十国的奠基之役,周世宗柴荣亲临前线作战

柴荣像

三军用命,其功在将。只要主帅意志坚持,将士们都会以命护之。在柴荣的带领下,各将领率着各部冲向了北汉军的阵中。这个时候,李重进等年轻的小将们,在同样年轻的柴荣的号召下,如同山崩地裂海啸般与北汉军血拼到底,因为他们认为死也要死得如同一个男人一样,而不是像周右军一样,临阵脱逃,如同一个散漫之辈。

四、重震旗鼓,拿下胜利

在周右军自溃而崩之际,周军所处情景十分危急之时,让北汉军阵中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几乎死到临头的柴荣竟然自己亲自上阵,自己用自己的能力挽救了即将将士崩离的周军。周军重震旗鼓关键在于柴荣他不慌乱,有自己的坚定意志,而周军也是有听将而动的能力。

在两军对阵时,原本是刮着东北风向(此风向对北汉军是十分有利的,让北汉军在气势上就鼓舞士气),而就在刘崇下令进攻时,突然就变为了南风,这样的气象反而对北汉军不利。逆风作战对军队不利这是战争到一个基本常识,在官员请刘崇下令进攻时,刘崇居然同意了,因为此时他已经被利益熏心了。

高平之战:统一五代十国的奠基之役,周世宗柴荣亲临前线作战

高平之战

在北汉枢密直学士王得中向前阻止,劝刘崇不要意气用事,但是刘崇从根本上就瞧不上周军,就算是刮到是南风又如何,照样可以将周军打得落花流水。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样的境况可以说北汉军就没有占得天时……

这时南风越刮越大,狂风中还夹杂着碎石沙尘,北汉军被风石打得睁不开眼,这时刘崇才后悔没有听从王得中的建议。当想要撤退时,周军怎么会让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就走,来去都听由自己呢!北汉大将张元徽在与周军作战时,战马突然扑到在地,就这样,张元徽被周军剁成了肉泥。

张元徽可是北汉军的标志性人物,他的死给本就遭受风沙侵扰的北汉军造成了极大的士气动摇,而周军则趁热打铁,士气高涨,一举就击垮了北汉军。

其实北汉军还有一路援军——由杨衮率领的契丹骑兵。现在周军士气如此之高,前去救援只会是给刘崇军陪葬,于是杨衮便打道回府,溜回了契丹。见契丹人见死不救,刘崇气得浑身颤抖,没有办法的刘崇就领着收回来的一万多残兵,利用地势优势企图死守,但是他却不知道因此将自己置于死地。

高平之战:统一五代十国的奠基之役,周世宗柴荣亲临前线作战

高平之战

因为刘崇所处之地是一个狭小的山涧谷地,军队的活动空间有效,就沦为了任人宰割之地步,而柴荣也不会客气什么,只会“铲除”掉自己敌人,“北汉军败之”。

正是“乳臭未干”的柴荣赢得了这场高平之战的最终胜利。在《旧五代史》中就对柴荣进行了高度评价:“是日,危急之势顷刻莫保,赖帝英武果敢,亲临寇敌,不然则社稷几若缀旒矣。”

高平之战就如同一声惊雷般,震醒了黑暗中沉睡的历史,也让世人知道了柴荣。高平之战不仅仅打出了柴荣自己的名声,也彻底击碎了北汉政权想要南下吞掉中原地区的野心。另外,高平之战对于以后的统一也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结语:北汉军为何失败

第一,首先就是北汉军的统帅刘崇没有准确把握时机,另外就是利欲熏心,而没有顾及当时的战况,没有完全把握住对手的特点;第二,天公不作美,没有了天时之力,原有的东北风改为了南风;第三,周军领帅柴荣坚持不屈的精神鼓舞着周军士兵,而刘崇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总的来说历史总是向前的,高平之战中柴荣胜利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社会人民追求统一稳定的愿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