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寒百病生!照这方法调理,暖胃抗寒,脸色越来越好!

 禅定读书收藏也 2019-08-25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饮食不健康,久而久之就会引发胃病。在众多的胃病类型中,胃寒是最让人难受的,它会导致胃痛、腹痛、怕冷等问题,十分折磨人。

胃寒,为中医名词术语。是指脾胃阳气虚衰,过食生冷,或寒邪直中所致阴寒凝滞胃腑的证候。

细数胃寒的危害!
1
胃寒造成气血不足,免疫力下降
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胃寒导致吸收不好,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就会导致各种慢性疾病随之滋生。

若胃寒持续的时间较长,上部的心肺也会出现寒的症状,如容易感冒,面色苍白,血压偏低,气血不足等。
2
毒素淤积,胃寒容易导致肥胖
胃部靠近女性的下腹部,包括子宫在内的重要区域。胃寒时,腹部血液流动缓慢,以至于腹温低,气血瘀滞不通,气血不足,代谢水平下降,身体里的毒素清理难以进行,于是淤积。

人体没有足够的能量将体内的废物排出体外,这些垃圾逐渐堆积,人就慢慢的胖起来。
3
胃寒会导致胃痛
胃寒胃痛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生活中导致胃寒胃痛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爱吃生冷等。
4
胃寒会引发呕吐
因过食寒凉、痰饮内停、或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谷,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饮食、痰涎等胃内之物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的病证。

症状同样是畏寒喜热,再加上不思饮食,遇冷即呕,四肢清冷,二便清利,口不渴,唇不焦,食久不化,吐出不臭。
5
胃寒伤害精神,导致营养不良
胃寒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疼痛,给患者极大的精神伤害,使人脾气暴躁、没有食欲、营养不良等。
胃寒病因
中医认为本证的形成原因主要有:脾胃阳气虚衰;腹部受凉;过食生冷;劳倦伤中,复感寒邪,导致阴寒凝滞胃腑。
通俗来说,胃寒的起因大概有五个方面:
1
饮食
胃寒的主要病因与饮食习惯有关,如饮食不节、嗜食生冷、常吃刺激性食物、过量寒性食物等,刺激到黏膜,使黏膜受损。

2
生活习惯
经常冷热食物一起吃,吃饭不按时或者饥饱不均;平时不注意腹部保暖,使胃受凉,从而导致胃寒的产生。
3
精神因素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造成脾胃病发率越来越高。
4
天气原因
胃寒患者多怕天冷,常常由于天气变冷而经常性的胃痛、腹痛、腹泻等。
5
患者体质
有些患者,属于寒性体质,在冬天,就会觉得寒凉,手脚冰凉,舌苔发白;或患某种肠道疾病,长期失于治疗,患者的体质就会下降,最终导致胃寒的现象。
判断胃寒
胃寒证又分胃实寒和胃虚寒。
1
胃实寒:
胃实寒表现出胃部突然冷痛,疼痛剧烈,口淡不渴,甚至有头痛,骨节肌肉酸痛,舌质淡,苔白厚。
病情轻的,用热水袋外敷,或喝热水、生姜水,或服用加味藿香正气丸即可。若病情较重,则需要用干姜、高良姜、胡椒、花椒、桂枝等以温阳散寒。
2
胃虚寒:
通常病情较长,口泛清水或酸水,四肢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大便烂,腹部稍受凉或饮食稍不注意就会发病,舌淡,苔白。

表现为胃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剧痛,遇寒加剧,如果用热水敷,则“得温痛减”。
胃寒虚证应在用健脾胃药物的基础上加一些温阳的药,如干姜、花椒、胡椒、桂枝等。
温胃散寒,需多管齐下
食疗
驱寒
中医理论认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即热病用寒凉药物治疗,寒病用温热药物治疗。
如果是患有寒性疾病的人,在秋季因受凉而加剧咳嗽、腹痛、呕吐,此时也应服热的生姜汤,可以起到温肺暖胃、散寒止咳、止呕止痛的良效。
接下来向大家推荐一些调理胃寒的食疗方。
1
醋泡姜

将生姜按照硬币大小厚度切成几片,用醋腌泡制三天,可放少量糖调味,胃寒者可早上食用。但要注意脾胃湿者不要食用。
2
姜糖水
生姜与红糖性温,都有温补的作用。
胃寒患者可以饮用姜糖水,驱寒暖胃。不过红糖本身也是糖类,因此饮用者要注意糖含量的摄入。
3
花椒叶
花椒可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温脾胃止泄泻。实际上,花椒叶与花椒具有相同的性味和相近成分。
花椒叶可凉拌、煮汤、炒菜、油炸、包饺子、调面糊做饼等。最简单的吃法当然还要数凉拌了,在吃之前先焯一下水,去味,然后再加入精盐、酱油、陈醋、蒜泥、姜末、小葱、辣椒等各种调料简单调味,拌匀后装盘即成。
起居:
保暖祛寒
胃部受凉容易发生痉挛性收缩,特别容易引起胃痛,因此起居要特别注意保暖。在穿着上,要注意腹部保暖;此外,睡前可用艾叶煮水泡脚祛寒。
胃寒不艾灸,
就是绕远路!
1
脾俞、胃俞:
腹为阴,背为阳,脾俞、胃俞是脾和胃的背俞穴,是阳气进入脾胃的通道,调理胃寒首先就要灸它们。



2
中脘:
中脘穴处于胃的中部,有温中健脾、行气止痛的功效,胃寒必灸,可达到温胃的作用。


3
天枢:
配足三里主治消化不良、腹泻
4
足三里:
足三里是胃之下合穴,此穴和胃之间有一条直达途径,艾灸它可补充胃气,以对抗胃寒。
胃痛、呕吐可加:内关、梁丘,此二者可止胃痛。
艾灸时间:背部和腹部每穴30-40分钟,腿部每穴15-20分钟,隔日艾灸一次,按照自身情况适度增加次数。



排病邪,调阴阳,疗伤痛

科学养生,长寿康宁

保健养生号中的一股清流

⊙注:本公众号为中医健康知识交流共享平台。文章仅供学习参考,如涉及用药疗方,请在执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