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淑真诗词鉴赏

 江山携手 2019-08-25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南宋女诗人,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之家。丈夫是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终因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是劫后余篇。

碟恋花·送春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 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1.下列对作品中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欲系青春”:“青春”,指春光。

B.“犹自风前飘柳絮”“犹自”,指作者自己。

C.“绿满山川闻杜宇”:“杜宇”,杜鹃,传说中哀鸣啼血之鸟。

D.“莫也愁人苦”:“莫”,莫非。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解答:

1.B

2.这首诗写了作者送春时的愁绪。垂杨系春,柳絮看春归处;杜宇为春而哀啼;小雨为春天送行(或小雨表达留恋之意)作者以春景留春光,景中含情。借万物留春而留不住的情形,表达自己对春光易逝的伤感之情,借景抒情。

清平乐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缱绻临歧嘱咐,来年早到梅梢。

1.“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中的“俄”字有何妙处?试简要分析。

2.清简析“来年早到梅梢”一句所蕴含的情感。

解答:

1.“俄”是“顷刻”“片刻”的意思,指时间非常短暂,既照应前句的“风光紧急”,渲染了春光转瞬即逝的紧迫气氛;又引出下句“拟欲留连计无及”,表现了词人面对春天逝去的无奈,婉转表达惜春之情。

2.词人无法留住春天,只能请画鼓向春天传递信息,盼春来年早到梅梢,将抽象的春天人格化、具体化,形象表现了词人盼春早归的急切心情,进一步抒发了强烈的惜春之情和爱春之情。

菩萨蛮·秋

秋声乍起梧桐落,蛩吟唧唧添萧索。欹枕背灯眠,月和残梦圆。

起来钩翠箔,何处寒砧作。独倚小阑干,逼人风露寒。

1.“何处寒砧作”令人联想到杜甫《秋兴八首》中的名句:“寒衣处处催刀尺。“

2.本词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秋景,试结合内容做简要分析。

3.“何处寒砧作”不仅使得前后词意勾连,而且境界阔大,试做具体分析。

解答:

1.白帝城高急暮砧。

2.作者采用视觉描写写秋色和秋光,采用听觉描写写秋声,梧桐叶落,蛩吟唧唧,月色凉如水,孤灯之黯淡,突出秋景之萧索;“风露寒”前着“逼人”二字,采用拟人手法,融情入景,突出秋景之凄寒。

3.在结构上承上启下,上承“起来钩翠箔”,下启“逼人风露寒”,使得前后词意勾连,结构严谨。

“何处寒砧作”是“起来钩翠箔”时诗人所闻,表明孤独而有远思的人绝不只是诗人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这样诗歌的意境就扩大了,情感升华了,主旨深化了。

菩萨蛮·咏梅

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东风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注】朱淑真,宋代女词人,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1.简析上阕第一句“湿云不渡溪桥冷”在词中的作用。

2.探究本词下阕情感抒发的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解答:

1.“湿云不渡溪桥冷”,刻画了诗人孤独立于溪桥上,仰视静止不动的乌云,感觉寒气渐浓的情形,渲染了孤寂、冷艳的气氛,为梅花出场作铺垫。

2.①借助拟人的手法抒发对梅花的爱怜之情:“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一句将梅花视为不解我心之物,忍心看着我空自憔悴而无动于衷。以无理之语抒发无论梅花怎样,我依然对她爱得执着的情怀。
②借物抒情,借咏梅花表明高洁的志趣。“夜深花正寒”,是词人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质的赞美。“独自倚栏杆”暗含词人以梅花自况,艺术地体现她对美与生活的热爱。

眼儿媚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1.请简要分析“云锁朱楼”中“锁”字的妙处。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词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

4.这首词结尾三句的描写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解答:

1."锁"字是"笼罩"(包围、环绕、围绕)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阴云四布、雾压朱楼的情景,表现了深闺女子郁闷(烦恼)的心情。

2.下片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通过绿杨、海棠、红杏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词人隐藏在心中的无限哀 (春)愁 (烦恼、惆怅等)。(如果表现手法答"用鸟语花香来反衬自己的惆怅"也对)

3.这首词描写一位身处明媚的春天,却无聊惆怅,愁绪难遣的闺中女子形象。

4.①用排比手法增强语势,渲染春意的浓郁;②以乐景写哀情,浓郁的春意反衬女主人公内心无法排遣的伤感和闲愁;③景物色彩鲜明,远近结合,层次分明。 

秋夜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分析其作用。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诗歌前两句叙事,     字交代了时间,      词语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焦灼不安、心神难宁。

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答:

1.“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与凄凉。

2.表达了孤寂(离愁别怨、寂寞、孤独与愁苦)的感情。

3.答:“夜”(“秋”);   “频剪”

4.表达了女诗人月夜独处时的寂寞愁苦。

东马塍①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注] ①东马塍:地名;塍,田间的土埂子。这首诗,以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奏农村欣欣向荣和农事繁忙的景象。②芊芊--草木茂盛的样子。③这句的意思是:大家忙得简直没空去领略秀丽的春光。1.第二句中“暗”字用

得最传神,请简耍赏析。

2.第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解答:

1.“暗”字有“默默的”“悄悄的”之意,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东马塍芳草碧芊,繁花满目,活水穿流其间,静静地润泽农田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2.以浓浓春色无人欣赏来衬托蚕事的“忙”、农事的“息”(,巧妙地渲染了农村一派繁忙、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既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的热爱,又有对辛勤劳作农人的赞美(或说:表达了春色正妍而无人欣赏的惋惜之情)。

菩萨蛮·咏梅

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东风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注】朱淑真,宋代女词人,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1.简析上阕第一句“湿云不渡溪桥冷”在词中的作用。       

2.探究本词下阕情感抒发的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解答:

1. “湿云不渡溪桥冷”,刻画了诗人孤独立于溪桥上,仰视静止不动的乌云,感觉寒气渐浓的情形,渲染了孤寂、冷艳的气氛,为梅花出场作铺垫。

2. ①借助拟人的手法抒发对梅花的爱怜之情:“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一句将梅花视为不解我心之物,忍心看着我空自憔悴而无动于衷。以无理之语抒发无论梅花怎样,我依然对她爱得执着的情怀。
②借物抒情,借咏梅花表明高洁的志趣。“夜深花正寒”,是词人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质的赞美。“独自倚栏杆”暗含词人以梅花自况,艺术地体现她对美与生活的热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