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举制度的出现,为封建社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思明居士 2019-08-25

从安史之乱到黄巾起义,倒推五百年血腥的融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三)

隋炀帝大业三年,隋朝开始开科取士。

这不仅仅标志着从秦朝开始延续了数百年的封建制度改革即将迎来新的曙光,中央集权制度将成为历史的主旋律;更预示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时代,在中国即将一去不复返。

科举制度的出现,为封建社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秦朝采用郡县制

然而事情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而美妙,这一历程又延续了数百年;直到宋朝,读书人才真正等到自己的时代。

科举制度前的世界,家大于国

周朝及之前的中国,实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想做官只能通过世袭获取。

国人暴动后,周王室无力控制各个诸侯国,诸侯国的实力也在不断壮大。这种局面最终导致国家分崩离析、小国林立、各自为政。

科举制度的出现,为封建社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周朝采用等级森样的分封制

中国随后进入春秋战国时代。

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全国的管理上,取消了分封制度,转而采用秦人熟悉的郡县制度,将天下划分为三十六郡,让以前可以世袭的王侯变成由朝廷任命的官员。

此时秦朝的疆域空前庞大,国土面积小的时候还好管理;成为超级大国以后,就无法对远离国都中心的地方掣肘了。

科举制度的出现,为封建社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秦朝三十六郡

由于此时天下刚刚统一,人心尚未归附;各国常年处于战争状态,土地之间的道路也都因为战争而被封锁,加上秦朝采用严酷的法律,让新委任的地方官得不到百姓的拥护。一旦地方暴动,根本无法镇压,最终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刘邦建立汉朝以后,意识到秦朝存在的问题,便把远离国都的地方都封为刘姓诸侯王,而近国都的土地,则采用郡县制管理。

汉高祖以为实行“非刘不王”的手段,就可以保证国家百世不乱。然而经历了几代皇帝之后,各个诸侯王因为血缘疏远,再次发生各自为政的情况,直到爆发了“七国之乱”。

为了彻底解决诸侯王的问题,汉景帝、汉武帝两代人削藩,在推恩令的实施下,诸侯王的势力逐渐被削弱,然而根本的问题仍然没有被解决,那便是地方官员的权力仍然过大。

汉武帝以后,国家开始全面采取察举制,简单的说就是相互推荐当官。相比于先秦时期,只能通过世袭的方式当官,汉朝的察举制给了更多人进入朝堂的机会。

然而这种制度同样存在隐患,人缘不好或者没有背景的人,一生只能碌碌无为。

而地方的豪族子弟进入中央做官后,可以再推荐自己的子弟做地方官,反反复复,地方在中央有靠山,中央在地方有后援,逐渐就出现了如同袁绍那样的“四世三公”。

科举制度的出现,为封建社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袁绍四世三公

这些豪族在地方上有土地、可以畜养奴隶、有影响力,甚至还掌握着财政大权。

在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的时候,这些豪族便纷纷做起了土皇帝,曹操、袁术等人都是如此起家,这也就是黄巾之乱以后的格局。

而在西晋统一天下后,为了抗争士大夫阶级和地方豪族对中央的威胁,司马炎再次赋予了诸侯王权力,结果也是重蹈刘邦的覆辙。

诸侯拥有兵权,自然都想做皇帝。八位司马王爷争夺天下,向少数民族借兵,匈奴王刘渊趁势入主中原,建立汉朝,史称“汉光文帝”。

科举制度的出现,为封建社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五胡乱华

然而这只是乱世的开端,中国由此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代。

综上所述,在中国当官,从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度,到汉初的察举制度再到魏晋时期,由察举制演变出来的九品中正制度,都是上层社会之间的游戏。

而权力永远在皇帝、贵族、地方豪族之间轮转,没有哪个阶级能够长久控制权柄。强权如嬴政、刘邦、刘秀等人可以控制一时局面,却无法阻止国家百年不衰。

其根本原因在于,官员选择的方式是通过血脉(分封制)和关系(察举制)来维系的。这样的制度很容易让地方拥有过大的权力,造成地方割据。

在科举制度诞生之前,中国的特点就是,家大于国。

科举的诞生

科举制度萌芽于南北朝时期。

从曹魏开始的“清谈”之风,严重误导了国家对人才选拔的准则,让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成为了国家的高级官吏。

而晋朝为了克服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中的弊端,执政者采用 “罢中正,限年入仕,不拘门资,九流常选,试经授官”等强化措施,让考试在人才选拔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进入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以后,中国再次分裂成诸多小国。各个国家为了生存,比以往数百年间,更需要人才。传统的察举制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因为大多关系户无法在乱世中保证国家的强盛。

而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严重削弱了地方豪族的实力,很多地方上的权力都进行了重新的洗牌。国家在选拔官员,开始更加注重真才实学。于是通过考试来选取人才的改革相继发生。

虽然这样断断续续的改革,让读书人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但是因为社会整体上是动荡的,政府自保尚且困难,所以国家更多的精力和财力还是放在军事上。

科举制度的出现,为封建社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南北朝时期

而到了南北朝末期,逐渐出现稳定的超级大国,诸如北周、北齐、南梁等等。为了兼并彼此,各个国家不仅仅要发展军事,同时也要选拔能够治国的人才,在经济和农业上也能碾压对手。

比如,梁武帝就曾经“诏开五馆,建立国学”,规定凡五馆就读学生均可参加考试。

科举制度的出现,为封建社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隋文帝

当然,这一些列的改革,其目的还是让国家在争霸天下的局面中,站在一个有利的位子上,而非把国家中心转移到文化教育中。

直到隋朝统一天下,国家的政策才开始由武功转向文治。为了增强中央集权,隋文帝开始着手废除九品中正制,转而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根据史书记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而在开皇七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等到了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杨广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参加“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等十科举人的评定。

科举制度的出现,为封建社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隋炀帝开科取士

同时设立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总结起来,虽然科举制度诞生于乱世,各个国家为了迅速发展国力,进而击败对手,才被迫采取的选拔人才的机制,但是从周朝到西晋上千年的时间,已经证明了传统的分封制和察举制不仅不能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还容易引发叛乱、地方割据,使国家进入为难之中。

而到了隋朝,皇帝为了国家的安稳,更需要的是能够治理国家的文臣,而非只会打仗的士兵。

于是科举制度真正意义的诞生了。

下一篇,解毒君将续写科举制度在唐宋时期的问题与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