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岸塘近水栖人归丨2019庄园笔会

 昵称45109175 2019-11-26

塘栖,余杭一隅,水上门户。这样的地方,应该坐船而来。姗姗来迟,循着灯火上岸,到水北街的深处,去寻那百年粮仓改建而来的运河塘栖雷迪森庄园,一边喝茶,一边听风,不亦快哉。


运河塘栖雷迪森庄园的前身,是解放时期50年代国家的储备粮仓,亦是漕运全盛时期中转储粮的谷仓。表面上看去平淡无奇,走进去却处处惊喜,别有洞天。

黑胡桃木房梁,粗麻布式的墙面,藤蔓环绕花木扶疏。中式古韵家具,散发出淡淡的樟木香味。每一个角落,都蕴含着浓郁的运河、谷仓元素及耕读文化,颇有一种旧时大户人家的气质。走到这里,能感受到一种纯粹、自然又不隐俗的生活方式。


入大堂左转50米,是一条茶座式长廊,呈“匚”字。透过落地窗玻璃,可看到下沉式谷场露台内的部分布局:亭台荷塘、水景幕布、亲子娱乐园、休闲餐厅、以及对面谷仓博物馆屋顶的农场。在这里,营造者只用了最简单的布局却满足了最基本的功能。明亮的玻璃窗格调中,所见的夏日荷花,秋收之色、意理写趣,既有被历史绵延下来的温暖、厚重,亦有被时尚挟带而来的生机与活力。

最神奇之处,还在于那个隐蔽在地底下的谷仓博物馆。庄园置有谷仓场馆项目,这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时间流淌伴随新旧交替,有些蒙尘的旧建筑,因岁月变得别具一格。有很多古镇商业兴起走向时尚,但忽略了古镇原有的亮点,而运河雷迪森庄园却另辟蹊径选择了拥抱历史,涵养文化。


走完“匚”字长廊,乘电梯到负一楼是御园餐厅,其名由何而来?后来见到清乾隆御碑才渐渐清晰起来。当然,负一楼的御园餐厅是没有御碑的。走到一层地面,扒开道旁的古柏树枝,你便会发现,原来御碑近在咫尺。与御园餐厅的实际距离,50米不到。

不得不提的是御园餐厅的美食,无愧其“御”。胡鳝丝、雪鱼羹、秋葵荸荠藕、细沙羊尾、八宝鸭……全是塘栖特色菜,精工细作,郁香鲜美。每一道菜都有一个诗意的名字,菜品的构思来源,还蕴含了庄园的特色元素。如临河而鱼,微微星辰和渔火,许一丝鲜美,以慰风尘。夏夜田园,结满果蔬的田园。荷塘月色,一张完整生荷叶为底,白藕、莲子、圆荸荠点缀其上,加一点秋葵、玉米粒,调和营养补给。美得不忍下箸,食之,又欲罢不能。


用完餐,从御园北边的出口,走上升式阶梯出来,能望见下沉式谷仓博物馆入口大厅的玻璃房子。房子西侧是田园一角,田园间培育的新苗或成熟的蔬果,全部为餐厅提供新鲜放心的食材,一片鲜花的植物,不仅为供游人观赏,还能为每日餐桌和客房带去芬芳。

运河塘栖雷迪森在古老文明之上,精心开拓出这样一片新园地,用让人放心的种子,种出、制作出精致的菜品。在嗅觉上、味蕾上的记忆,完成了一次次的出发与抵达。

从御园出来,绕过石榴树下的小径,走到下沉式谷仓博物馆入口,乘电梯下去,足有20来米深,有种穿越时空之感。入仓处,有一个大面积的咖啡区,谷色柔和灯光给了它一个明亮欢愉的氛围,而软皮坐椅、玻璃桌几则给予了往来的人与历史对视、沉思的机会。


在馆内,看见许多儿时见过的农具,它们在灯光昏暗的墙壁上悬挂,犁、耙、耖、石磨、风车、粮仓……更多的我已忘记名字,但是谷物的气息一直没有从记忆中消退。面对农耕文明的逝去,曾经的感召、告别与不知所措,似乎都能够在这个博物馆里寻找到一种慰藉。因为,这里面随便一件器物,抑或一种粮食,都可能让我们进入时光的路径。

来这家庄园之前,一直听人说这里有地下室,藏着一个博物馆。当初听来,觉得匪夷所思,如今置身其中,所感所获,让我眼界大开。运河千年骨子里的温度,不正是谷仓和粮储文化的延续么?在这方面,一些富有责任感的商人们,已经先行着,而运河塘栖雷迪森酒店庄园式的营造,实在是一个很好的态势。

从谷仓博物馆出口出来,又回到那个长廊的终点。一脚跨出去,就是乾隆御碑所在的位置。走几步,便到了运河。

听人说,塘栖曾是江南十大富庶古镇之一,明清时代繁华至极。悠悠运河从功用到展示,可以看到的不仅是塘栖的落寞,还有正在依依古巷回归宁静的真实的人间烟火。

于8月的角度去看塘栖,又会发现一种更迭的美丽。它身上,已渐行渐远的夏的炽烈与秋的瑟然交织混合,时序的矛盾感呈现出古今新旧的碰撞之后沉静的气质。


以广济桥为中轴,水南水北两岸,衰老交叠着新生,时间与空间交错。镇上的街面依河而建,落成吊脚廊式通道,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那个傍晚,刚走到广济桥上,一阵骤雨就来了。也不狼狈,从桥上跑下来,坐在河廊上,一个“美人靠”,又是一番别样的风情。雨滴打碎运河的平静,恰如一阕婉约的诗词,于簪花小楷中透出塘栖的气韵。

我在很多古镇停留过,靠过很多风雨中的长廊,没有哪个比得上塘栖的安实。廊壁斑驳,廊木清香,毫无修复的痕迹。运河之水,带走了乾隆六下江南的繁华,巷陌廊桥,隐没了人间悲欢烟火的故事,只有这一排排长廊,如活着的历史稳固地站在老去的镇子之下。


夜深的时候,我经过水北街街头的百年汇昌,返回到庄园的大堂。顺着大堂右侧的小径直走,两边1号、2号、3号楼井然有序地一路排开。两层平房,在雨中显得特别安静。人在路上走着,望着屋里昏黄的灯光,会有一种置身谷场的错觉。风,拂面吹来,似乎还能闻到谷物的醇香。

庄主池海平说,我们庄园房间虽然不多,仅73间,但每一间都拥有独特的风格。房子面积阔绰,格调典雅、大气,卧室双门通向卫生间,沐洗室干湿分离设计。推开房门,有景观阳台,回溯过去还是纵享现在?随你选。最具特色的是,那三间90度房型的星空房,房内自带星空游泳池,外露式浴缸、小别院,随时能让你沉浸于某个自由无忧的瞬间。


庄主谦和有礼,言谈简洁明快,脸上有着稻谷般憨实而温暖的笑容。关于他所理解的庄园生活,虽谈得不多,但看得出他处世含而不露,稳重、执行力强的个性。

他说,我们不光讲一个主题让别人听听,更多的是我们对文化的坚持能给顾客带来感官、心理和情感上的全新体验。运河塘栖雷迪森庄园,真正的度假意义是:沉浸于某个时代,以一种自然、自由的方式回归淳朴,简单生活。无需刻意回避世俗,跋山涉水去探寻生活的另一种可能,真实的人间烟火,自然的瓜果谷香,也许能让你穿越远古,也许能使你回到童年,更重要的是,它能带给你,持久的俗世的幸福。


我回想着庄主池海平的这些话,至1号楼,轻松跳上外延式曲折的钢铁楼梯。那一瞬,我几乎跳回到自己的童年,那个稻浪翻天的小村庄,袅袅炊烟,泠泠溪水,人们往来种作晴耕雨歇,四季长发芬芳。

虽一夜风雨,却在谷仓式建筑中睡得相当安适。关于“利奇马”台风登陆的消息,是次日清晨醒来才知道的。

外面狂风暴雨,客房走廊上窗帘有被掀开的痕迹,玻璃窗也关得严严实实,估计酒店好多工作人员因为台风而彻夜未眠。

下到负一楼用早餐,发现下沉处荷塘的边上都堆满了防洪袋。据我所知,庄园虽有部分为下沉式,但房子设计出自顶级设计师之手,排水系统是相当发达的。自庄园创建十余年来,排水系统从未有过任何差池。可是,庄主池海平依旧会在每年台风来临之时,做好抗台部署的防汛工作。

即便经过一天一夜紧张的防汛工作,餐厅工作人员,始终面带微笑,毫无倦色。后来,又看到穿雨鞋进来的庄主池海平。从昨日入住到现在,他一直没有休息。可早餐7点的时间,他仍坚持到餐厅视察客人用餐的情况。


有时,在路上,无论风景还是人,遇见都是一种缘。即便风雨如晦,也总觉得眠觉安稳,行路有光。

雨势愈发微弱。雷迪森塘栖庄园从雨倾如注的紧张惊慌转为柔橹烟雨的温婉迷离,润物之声近细于无。纵眼望去,只觉雨中庄园更美了。一粥一饭,半丝半缕,一步一景,源于自然,回归本质。走在博物馆入口那一片荒芜的田地,看似无路,其实,每一棵草生长的方向,都是一条回家的路。
关联阅读

笔会丨遇见塘栖

笔会丨早安,塘栖

笔会丨我乘慢船去塘栖

欣赏 | 雷迪森龙井庄园

笔会丨塘栖,及雷迪森庄园

一张舍不得睡的床丨庄园笔会

笔会季丨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龙井一封书,寄与爱茶人丨庄园笔会

笔会丨运河边的雷迪森庄园

笔会丨在塘栖雷迪森庄园

虚构丨初恋似流水

行走丨八月酿

行走丨劫掠

旅途上的故事,请告诉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