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接故宫珍品讲一下哥窑文物鉴定。 由于只有哥窑目前尚未解密,所以第一,哥窑的市场价值远没有汝,官窑那么被广泛认知。拍卖行的价格,有时候还不如定窑钧窑甚至建窑一类的小窑口,属于真正的价值洼地。 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目前没有一套被大家完全认可的鉴定标准。再加上历史上仿哥窑仿的太多,有的已经完全混入古瓷当中,难辨真伪,所以哥窑的认知程度应该是目前五大名窑中最低的。 关于哥窑文物,目前已经可以知道的是,所谓龙泉章生一哥窑和传世哥窑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也就是说,历史文献中关于哥窑的论断,多数可能并不指目前收藏于两岸故宫和大英博物馆的那批传世哥窑器。 哥窑的烧制,最终还是指向杭州。笔者曾有论文,论述哥窑应该是南宋晚期宋理宗时期烧制于修内司官窑的新品种,也就是属于南宋官窑的大范围。但由于早已约定俗成,也确实没有必要把它们同南宋官窑等同起来。所以,哥窑的窑址被发现,就只能指望老天爷了。 关于哥窑文物,前辈孙瀛洲先生所说的那段话还是最有用的鉴别要点。 哥窖是宋代五大名窖之一,哥窑器物传世的至今少见,前人记载描述哥器造型种类很多。如砂足桶式花盆,盆内有胭脂润斑点和六个支痕,鱼耳彝炉是裹足支烧,器内足内皆有显著的丁痕,砂足海棠式花盆盆里有丁痕,均为稀有的珍品。裹足支烧六出口盘、砂足六出口盘也很少见。哥鋈的胎色、釉色、釉质哥窑采用瓷土淘炼细坚,因土非一种,故色也不一。我见到的有沉香色、浅白色、杏黄色、深灰色、黑色等始色。 哥窑釉色,有粉青色、灰青色、鱼肚白色、油灰色、深浅米色等。哥窑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汽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泡珠明显均匀的其釉必灵活润泽。泡珠暗淡或无珠者,其釉必凝结而不润泽,这是釉料的配合和火度过之与不及都有关系。釉之光虽视若稍暗,而宝光内蕴,光泽象人脸上的微汗,润泽如酥。 根据笔者对哥窑瓷器文物多年的深入研究来看,孙老的目鉴经验是非常到位的。哥窑瓷器确实有多种胎骨,其釉也确实存在孙老说的灵活润泽和凝结不润两大类,以后者居多。从根本上来讲,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瓷釉,一种属于失透的石灰碱釉,一种属于半透的石灰碱釉类型。从陶瓷烧制的工艺角度来讲,半透明的石灰碱釉可能生产制造要早于失透的石灰碱釉类型。 而哥窑的各种颜色胎骨,则是跟哥窑制胎时加入的紫金土含量有关。研究人员还发现,紫金土淘洗的次数越多,则胎骨越紫黑,部分哥窑文物的胎骨,可能是这种紫金土所制。由此看来,哥窑的制瓷工艺和南宋官窑应该是一脉相传的关系。 至于哥窑的釉色,则没有太多秘密。偏青的釉色是在还原气氛中烧制而成的,月白是中性气氛烧成的,而米黄则是在氧化气氛烧成的。笔者曾见过一件一面青色,一面米黄的类哥窑器,其实属于古代柴窑密封性能不好造成的,在当时应该属于次品。 本文推介的这件哥窑菊瓣盘,是故宫博物院藏品,来源真实可靠,就属于失透的青釉。此器,
由于哥窑瓷器的釉有两大类,胎有很多种,颜色更多,再加上一般收藏者看不到实物,网上的图片多数是早年所摄,有的甚至是从印刷品上翻拍而来的,失真度极大,所以,哥窑文物鉴定目前属于顶尖之谜,有兴趣研究的朋友可以多留意和关注。 藏友有藏品需要鉴赏评估,交流,出手的可关注私信小编,关注河南省收藏家协会官方公众号“河南收藏” 为藏友免费提供与资深圈内专家、藏友面对面鉴宝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