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座因水而起、 因水而兴的城市。 水赋予了这座城市的名字, 也滋养了它的土地, 更融入到它的血脉之中。 这里 就是这样一处与“水”有关的古遗址 2001年,普陀区的一处工地打桩打出了“宝贝”——两块光洁平整、厚约25厘米的青石板,被一块元宝状的铁榫严密合缝“咬”在一起,从地下“强拔”出来时还连着衬石木板与粗大横梁。 这一发现轰动学界,并被评选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见的国家级文保点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 很难想象,这样的市区地带能藏着这样一处古代遗址。博物馆后方紧贴居民楼,附近就是车来车往的光新路桥。阳光下仰望博物馆,两片“人”字形的玻璃顶在钢结构巨型立柱的支撑下,就像正通过水闸、奔流直下的江河水。 为保证吴淞江通畅而建 关于这座元代水闸,或许可以从距此一公里多远的苏州河说起。 苏州河,是吴淞江流入上海后的俗称。吴淞江源出太湖瓜泾口,经吴江、吴县、昆山、青龙镇东流入海,是上海明代以前最主要的河道。 13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随着城市扩大,人口增多,江南成为元大都等地赖以生存的粮仓。 但太湖因其独特的碟形洼地地貌,容易导致潮水倒灌,泥沙沉积。吴淞江作为太湖东出泄海的最重要干道,从唐宋年间开始,河道逐渐收窄。 据文献记载,吴淞江唐代宽约20里,而至元代江面仅宽1里,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于是,元朝政府把治理吴淞江作为江南地区水利的首要任务。 现在这处元代水闸遗址,主体由闸门、闸墙、底石组成。水闸平面大致呈对称“八”字型,东西长42米、进水口宽32米、出水口宽33米,河水由西向东流入闸内。为了建造水闸,工程使用了大量的原木筑建基础。而这些原木直径一般在30厘米左右,长约4米,估算这项工程使用了大约3000根原木。 水闸的主要功能是蓄水挡沙、泄水冲沙、拒咸保淡,以助吴淞江的防淤和疏浚。遗址位于明代之前的吴淞江下游故道范围。当吴淞江涨潮时,水闸会关上闸门蓄水,使泥沙沉积在闸门外。当退潮时,闸门打开,利用水闸内外的水流落差,将沉积在闸门外的泥沙冲走。由此水闸的建造,促进了该地区农业经济及航运事业的发展。 ![]() ![]() 上海先民设计的水利杰作 这座水闸到底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 打地钉、挖底槽、铺石板、嵌铁锭、立闸门柱、砖墙外对垒荒石......重现了宋代《营造法式》中兴建水闸的重要工序,使复杂的建造流程栩栩如生。 ![]() 除了展现遗址,你也可以在展馆中看到从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文物,虽然多是些极其平常的坛坛罐罐,但也可窥探到元代上海先民的日常生活。 ![]() 比如,在闸门底部就发现了当年使用的铁钩、铁钉,另外还有三只釉陶瓶。这种瓶子俗称“韩瓶”,虽是元代形制,但相传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曾用此类瓶子装酒水犒赏将士,而因此得名。 ![]() 又比如,一枚青釉八思巴文碗底。八思巴文是元代至元年间国师八思巴奉诏创制的一种蒙古新文字,元代官方文书包括旨书、牌符、官印、书籍出版等均用此字。元亡后,这一文字才退出使用。而同样,遗址中部分木桩上也留有墨书文字和八思巴文戳印,反应了当时严格的管理制度。 ![]() 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 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延长西路619号 开放时间 9:00-16:30 (16:00停止检票,周一馆休,国定假日除外) 收费情况 免费 公共交通 地铁7号线至新村路站; 公交17路、859路至交通路志丹路站, 68路至志丹路甘泉路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