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水闸遗址在延长西路志丹路口,距离苏州河一公里。 遗址展区完整地呈现了整个闸门,另外还展现了2000多根通过考古发掘露出地面的木桩。
 石墙外砌砖墙,砖墙外堆垒荒石。
吴淞江早期是太湖的主要泄洪水道,河流宽阔,上海的大部分地区是吴淞江流域。吴淞江属于中等受潮汐影响的河流,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受潮汐的影响排不出去,涨潮时长江的泥沙又倒灌过来,吴淞江下游泥沙淤积,水患频发,河道越来越窄,支流越来越多,像蜘蛛网一般。朝廷和当地政府不得不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治理。
元代水闸建造工艺非常讲究:先打下一万根木桩,木桩上铺木梁,木梁上在铺木板,木板上最后铺石板。这是国内已考古发掘出的规模最大、做工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元代水闸,所以被评为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吴淞江(苏州河)曾经是上海地区一条直通大海的大江,唐代江宽可达20里。以后逐渐淤塞,至元代江面仅宽1里,严重地影响了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当年水闸建造工程的领军人物是水利专家任仁发,在其所著《水利集十卷》中提到,他先后于1304、1308、1324年奉命在吴淞江上建造6座水闸。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元代著名水利专家也是诗人、画家,是上海近代一个著名人物。
遗址博物馆对任仁发的介绍是:“任仁发(1254-1327年)字子明,号月山道人,上海青龙镇(今青浦)人。元代浙东道宣慰副使,著名的水利家、画家、诗人。志丹苑元代水闸正是任仁发于1324年在吴淞江上建造的6座水闸中的一座。无独有偶,1952年在上海青浦区发现的任仁发家族墓,出土宋元瓷器、漆器、金银玉器等文物精品70余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