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曹植,很多人脑海中的印象就是一个才高八斗的风流才子,但其实,曹植的政治手腕、野心和魄力,一点都不比曹丕逊色。在他和曹丕争夺世子之位时,他先是结交曹操身边的秘书杨修,后又拉拢曹操手下的鹰犬丁仪兄弟,还和曹彰的关系搞得非常好,他的岳父,是名士崔琰,豪门士族的领衔人物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曹植相当于既得到豪门士族的支持,又有实力最强大的藩王做后盾,在中央还有杨修和丁仪兄弟帮他出谋划策讨好曹操,也正因为此,他曾一度压得曹丕都快喘不过气。只不过后来,崔琰和杨修因得罪曹操被杀,导致曹植失去豪门士族的支持,否则,在曹操死后,他完全可以和曹丕斗上一斗。 等到曹丕继位后,对于这位强大的政治对手,自然是欲除而后快。他先是将曹植最重要的盟友曹彰,通过明升暗降的形式将其兵权解除,然后又让曹彰离开朝廷到自己的封地居住,并派人严密监视曹彰,后来没多久,曹彰就莫名其妙的暴毙于府邸中。 接着,曹丕又开始清算丁仪兄弟,他借口丁仪兄弟在曹操去世期间喝酒作乐,是为对曹操大不敬,要求丁仪兄弟自杀谢罪,但丁仪兄弟不想自杀,于是便找与曹丕关系非常好的夏侯尚为其求情,但夏侯尚的求情并没有改变曹丕的主意。随后,曹丕见丁仪兄弟不肯自杀,便直接派人将他们及全家男子全部杀死。 在剪除完曹植的羽翼后,曹丕开始磨刀霍霍,准备对曹植下手。曹植知道曹丕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写下一首诗,以劝说曹丕放过自己。这首诗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七步诗,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最后,在卞太后的劝阻下,曹丕最终没能杀掉曹植,只是将他赶出京城,贬为安乡侯,让其以后只能呆在封地活动。曹丕对曹植有多苛刻呢?当时曹植作为曹丕的亲弟弟,正儿八经的皇族子弟,结果其封地食邑只有区区八百户。要知道当年萧何、曹参等人的食邑,都是万户以上,就是张良那又小又穷的留县,食邑也有近两千户,曹植的封地实在太过寒碜。 然而,就是这样的曹植,曹丕仍然不放心,仅仅只过了半年,曹丕又将曹植改封为鄄城侯,将其河北赶到山东的一个小县城。当时的曹植有多惨,史书上是这样说的:“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 翻译一下就是:曹丕对曹植非常严苛峻迫,他给曹植安排的幕僚和下属都是最下等的庸才,所配的护卫士兵也都是些老弱残兵,总共加强不超过两百人。并且,因为曹植以前犯下过错,所以其生活待遇样样都减少半数。 可以说,这次改封成为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点,他正式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但也是从此时开始,曹植的诗歌,开始发生明显变化,而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佳作,都是在这以后创作出来的。 一年后,由于卞太后的强烈要求,再加上曹丕看曹植也还算老实规矩,便将曹植由鄄城侯升迁为鄄城王,食邑增加到二千五百户,算是对曹植的格外开恩。这一年,曹植31岁,在他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提笔写下了名传千古的《洛神赋》,也暗示自己昔日的理想和追求从此破灭,余生只会老老实实夹着尾巴做人。 不久,曹丕又将曹植改封为雍丘王,让他从遥远的山东回到河南,也算离家近了一些,但其食邑保持不变。直到两年后,曹丕南征孙权归来,路过雍丘,特意去和曹植见了一面。 或许是因为此次南征孙权大败而归,让曹丕有些心灰意冷,希望能够得到亲情的安慰,又或许是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所以曹丕这番和曹植见面,显得格外温存,两人一边喝酒一边彻夜长谈,似乎又回到当初两兄弟携手共进的日子,这也是曹操去世后,两兄弟唯一的一次温存画面。这次见面结束后,曹丕特意给曹植增加了五百户食邑。 半年后,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或许是因为当初和曹丕的那次见面,让曹植心中的激情再次点燃,所以他当即上书曹叡,希望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国家出一份力。曹植在书中慷慨激昂,拳拳之心可以使铁石心肠之人动容,但曹叡却还是不太放心这个叔叔,所以他只是对曹植的爱国之心给予口头上的嘉奖。 等到曹叡执政后期,由于曹休曹真的去世,曹氏宗族再也找不出一个可以挑起大梁的人物,并且在司马懿等豪门士族的挤压下,曹氏皇族已经弱到岌岌可危的地步,曹植很快发现了这个隐患,便再次鼓起勇气,上书曹叡,总而言之,自己的亲人不可信,难道外人就可以信吗?亲人会对权力造成威胁,难道外人就不会吗?我们曹氏是不是太过防范自己亲人了呢? 但可惜的是,曹叡看着曹植的上书,只认为他是被闲置得太久,想急切出山才这样夸大曹氏的危机,所以最后仍然对曹植的请求置之不理。这一次,曹植是真的心灰意冷,所以很快就郁郁而终,享年41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