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灭亡实是意外之喜,此时晋人并没做好统一天下的准备。司马炎推出了德高望重的羊祜,主持最后的平吴准备工作。 公元269年,晋武帝调任羊祜为荆州诸军都督,筹备灭吴工作。蜀汉已灭六年,晋廷终于着手消灭三国中的最后一国。 西晋与东吴 早在刘禅在成都投降时,邓艾就提出得蜀望吴,顺流而下,汇合江淮军团一鼓作气吞并东吴。计划并不错,但是赶不上变化。钟会、邓艾接连死去,蜀地大乱,两路夹击自然无从谈起。再后来,司马氏忙于改朝换代和稳定根基,灭吴工作又被无限期推迟。到了泰始五年,司马炎终于抽出空来,准备对付东吴,完成最后的统一大业。而被委以重任的羊祜又是何许人呢? 羊祜想象图 羊祜知名度并不高,和杜预一齐出现在《三国演义》的最后一回,还是临死前露了个脸。事实上,羊祜的故事可不止这些。 羊祜是标准的大族子弟,少有贤名,没有一点纨绔之气,相反德才俱佳,持身中正,为众人敬仰,奉为颜回再世。颜回可是陪在孔子身边的复圣,可知羊祜贤德名气之高。作为司马家的纯臣,羊祜深受司马炎信赖,这才将眼下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 羊祜并未眼高手低,初到荆州就展开细致调查,谋划备战方案。荆州一直是东吴与北朝的重要边界,但因东吴的重心一直在长江下游的扬州,双方的主战场也在江淮一带,作为天下之中的荆州反倒被撇在一边。然而扬州热闹有余,进展却无,双方在东线都没有决定意义的突破。自从孙皓登基后,吴军在荆州的活动越来越频繁,司马炎便也将注意力放在了这边。 晋有南阳,吴据江夏 羊祜一番巡视,还真发现了大问题,荆州久无战事,战备松弛。更严重的是军粮匮乏,仅够驻军维持百日。于是羊祜重拾军屯,令一半军队戍守,一半耕田,以自给自足。一方面军队收入多了,当兵就更有奔头了,另一方面大大减轻了当地民众的税赋徭役压力,军民自然都叫羊祜的好。除了军事,羊祜抨击奢靡之风,力行节俭,大兴教育,荆州出现久违的安定局面,甚至吸引了不少东吴军民来投。羊祜几把火烧下去,将荆州打理的井井有条。晋武帝一高兴,就把西线所有军队都归羊祜节制。 羊祜有了更大的空间施展他的平吴之策后,晋吴边界战事骤然增多,气氛却越来越轻松。羊祜和对面的东吴守将陆抗打起了“绅士战争”,颇具古风。双方对阵,羊祜从不肯用诈谋,堂堂明阵,吴军即使败了,也心悦诚服。战斗结束后羊祜会命人收敛吴军阵亡将士的遗体,还会毫无条件地送还对方。陆抗与羊祜惺惺相惜,有次陆抗生病,羊祜派人送药,陆抗也不检查,坦然服用,还向旁人解释羊祜不会下毒。 现实中二人并未见过面 羊祜的做派不愧光明磊落,在吴军中也落下好名声,这在中外军事史上都殊为罕见。尽管他到死都还在谋划如何平吴,完成统一,还是有不少吴人为他举哀。因为羊祜一直把对吴作战称为“平”,而不是“灭”,一字之差就彰显了羊祜的胸怀和抱负。 羊祜一直心心念,完成统一,阴差阳错,到死也没能等到晋廷动手,可谓人生最大憾事。除此之外,羊祜还有一大憾事——他没有子嗣。 相传羊家祖坟贵不可言,会出皇帝,若凿穿可破,但是会没有子嗣。于是羊祜就凿了祖坟,后果然无后。这个故事听起来匪夷所思,祖坟冒青烟明明是好事,结果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挖祖坟也要破掉,这叫什么事儿啊。很多人不信这是真事,但是史书上另有一件关于羊祜的故事,听起来也相当诡异,或许可以相互印证。羊祜死后无嗣,晋武帝看不过去,打算亲自从羊祜的几个侄子中挑一个过继过去。按说羊祜地位甚高,人品没得说,又有皇帝指派,过继给他并不丢人。可悲的是司马炎问了一圈,竟无人乐意。一个能解释通的说法是,羊祜怕被恶人诋毁羊家谋反,真的挖过祖坟,结果“恶人”没把柄了,羊家人也被羊祜惹恼了。 羊祜为了他的纯臣梦牺牲了太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