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元画《富山春居图》的风格和手法,看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性

 昆仑冷月 2019-08-25

我国的书画作品不计其数,尤其是宋朝以后更是拉开了一个艺术创作的序幕,元朝时期就有诸多流传至今的惊世巨作。《富山春居图》亦是中国后期绘画史上具有非凡影响的一件巨迹,关于它的故事也是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能够流传至今也是非常难得的。

从元画《富山春居图》的风格和手法,看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性

元画《富山春居图》的风格和手法

《富山春居图》出自元朝著名画家黄公望之手,即元四家之一。要想知道这幅巨迹的始末,当然必须知道它的作者。关于黄公望的人生也并不平静,年轻时曾入仕为官,后因受人诬陷而入狱,几经波折出狱后,从此便再无仕进的念头,从而追求精神的解脱,加入了全真教。

而之所以其画作中能凸显一种脱离世俗,清静祥和之感也多来源于这段人生经历的转折。而且黄公望晚年以道士为业,更加专注于自己的画作,许多著作都是在其晚年创作出来的,例如《溪山雨意图》与《天池石壁图》是其七十岁时候的作品,而本文要介绍的《富山春居图》则是其八十五岁高龄时的巨作。

从元画《富山春居图》的风格和手法,看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性

《富山春居图》不但融合了诸大家的风格,更加体现了元人山水画之变的特征,即在追求平坦天真不炫耀技法的前提之下,以灵动多变的绘画手法来描写整体景物。这幅作品其实是黄公望送给朋友的一件礼物,之所以命名为富山春居图,灵感则来源于其亲手所作的题记。

作品的主体长636.9厘米,宽为33厘米,现收藏于台北的故宫博物馆中。在其被收藏之前经历了各种各样的颠沛流离,历经各种劫难。从这副画作被绘制出来,到流传后世的六百多年中,曾辗转包括乾隆皇帝、董其昌等人之手,并在清初遭遇了大火被截成两段,幸而没有完全被毁,才得以流传至今,所以这幅画作的经历属实坎坷,也是中国书画鉴赏史上极其罕见的例子,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了解这幅作品的经历,并从其中感受这幅画作的价值。

《富山春居图》的几次辗转经历

这幅作品在这六百多年中被多人收藏,并辗转各地。

从元画《富山春居图》的风格和手法,看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性

其中第一位收藏者便是沈周,我们目前所见到的最早关于《富山春居图》的鉴藏信息,除了作者本人的自题外,便是来自沈周在弘治新元时期写下的跋文。这篇跋文简要的记录了《富山春居图》被其自己收藏后又因为各种原因转自他人之手,后又得以重新购回的经历,而也是从这时候开始,这幅作品正式开启了了它颠沛流离的收藏史。

被沈周收藏过程中遭遇的事件主要是,有一回沈周将收藏的作品将给他人题写跋文,却被题跋人之子占为己有,拒绝归还,后又因位别的原因此人又将作品公开售卖,虽沈周极其喜爱也欲将它重新收回,但却因为囊中羞涩而有心无力。

也正是因为对《富山春居图》的喜爱,以及被人夺走所爱的悲痛,促使他绘制了一幅《仿黄公望富山春居图》,虽然尺寸质地与原作不同,但整体风格以及绘画手法却酷似原作,因而后来竟也被人收藏,从中也可看出沈周对这幅作品的喜爱之情。

从元画《富山春居图》的风格和手法,看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性

而《富山春居图》所遭受的最大的劫难应该还是清初的那场大火,若不是及时发现,及时从火海中夺回此作,或许它早就在世界上绝迹了,也就没有流传后世的这些佳话了,所以这也是这幅作品的一个重大转折,虽在此劫中,作品受到了破坏断成了两截,但总体内容还算完整,也能够一直流传下去。

话说在沈周等人之后,《富山春居图》又辗转经过了其他人之手,后来又进入了董其昌的画禅室。但因为董其昌晚年的家道中落,将这幅巨迹又以重金转卖给了吴问卿的祖父吴可达,现在的《富山春居图》上都还保留有吴家人的印章,古代人为了彰显自己对某一物件的占领,也多会采取盖印的方式。

这幅作品也正是被吴一家人人收藏后,差点造成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大灾难,差点毁掉了一幅惊世巨作。春居图在吴家人手中流传了四代,到了吴问卿时期,甚至对它的喜爱到达了一种疯狂的程度,为了更好的收藏它还重金建造了“富春轩”,还请名士为藏馆题额,后来更是随身携带,爱不释手。

后来吴问卿病重,弥留之际依旧惦念着《富山春居图》,欲让家人将其殉葬。好在吴问卿的侄子眼疾手快,才将巨迹于火海之中抢救回来,虽然也要到损坏,但好在经过多重修复整体还是保留了下来。

从元画《富山春居图》的风格和手法,看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性

经过董其昌与吴家四代的收藏后,《富山春居图》终身首分离,后来在清朝年间又辗转到了乾隆皇帝手中,自古皆知乾隆皇帝是一个酷爱收藏之人,此生所收集的文玩字画不计其数,虽也不乏赝品,但多为真迹,在乾隆收藏的初期就曾发生过春居图清宫双胞的事件。

在《富山春居图》被乾隆收藏的前一年,宫中其实就已经收入了一幅《黄子久山居图》,这幅作品与黄公望的原作相似度极高,甚至前端还保留了原本遭遇火焚前的面貌。虽然尾部少了几座峰峦,但画作中的景物布置以及构图几乎与原作一摸一样,后世便将其称作“子明本”,乾隆皇帝则简称其《山居图》。

所以说缘分就是这么妙不可言,在前面流传的几百年中,这两幅双胞胎作品都未能相遇到一起,却在清朝乾隆年间相遇,还先后都被乾隆收藏,实在难得。但也正是因为“子明本”较早本收入宫中,而原本则较晚了一年,所以事先并不了解《富山春居图》的乾隆便误以为前者是黄公望的原本,而对其大加赞赏,甚至要沈德潜在卷后作跋。

从元画《富山春居图》的风格和手法,看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性

而沈德潜哪敢说出真相,看乾隆如此喜欢,也不敢激怒他,更不敢把真相告诉他,否则皇上如果意识到自己这么英明神武竟然连一幅原作都认不出来,一定会恼羞成怒的怪罪他人的,于是便随了他的心意,在卷后便作题跋,被乾隆皇帝随身携带。

所以说这一阴差阳错,导致真正的原作反被当作赝品,虽然也颇受乾隆的喜爱,但最终也只是以“赝顶之作”的名义被收藏在深宫中,而“子明本”则被当作黄公望的真迹,真实让人哭笑不得。而在历史的记载中关于乾隆皇帝误将赝品当真迹的事件也不只这一个,虽然乾隆皇帝酷爱收藏,但其的鉴宝能力确实不敢恭维。

从《富山春居图》颠沛流离的经历,看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程度

不得不感慨这幅作品的经历之坎坷,辗转了多人之手,甚至遭到如此重大的损害,还被乾隆皇帝误当成赝品,好在最终能够保存至今,并恢复其应有的身份价值。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的经典画作、传世国宝也曾经历过种种的劫难,但相比较之下皆没有这幅作品这样坎坷。

从元画《富山春居图》的风格和手法,看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性

由此也可以看出《富山春居图》在历代收藏者心目中的地位之高,每个拥有它的人都想要长久的占有它。在当代社会这样的作品,这样的巨迹是属于全中国共同的瑰宝,在经历那么多的劫难后理应得到更好的保护,而博物馆就是最好的选择,既能让世人都目睹它的风采又能让它世世代代的传扬下去,不至于再遭受到其他的伤害。

参考资料:

《月明十二楼》邵彦 著

《蒙古宫廷和江南文人——元代书画艺术研究论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