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小京丨戏剧的假繁荣

 二少爷收藏馆 2019-08-25

北小京看话剧

戏剧的假繁荣

——发表于《国家大剧院》杂志2019年9月刊

        2012年,以色列卡梅尔剧团的《安魂曲》第三次来京演出,如一颗炸弹一般在观众席炸响。观众被戏剧中深沉的人性悲悯打动,也被轻盈的诗意彻底笼罩。在随后而来的戏剧奥林匹克戏剧节,天津大剧院的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中,观众们一次次享受到真正的戏剧艺术魅力,了知了世界戏剧的样貌。作为观众,我是衷心想感谢为实现以上戏剧或戏剧节在中国的演出,所付出努力的团体。他们用自己的严谨和专业扩宽了中国观众的审美视界。

        也正是那几年集中的国际戏剧盛事,培养了戏剧观众,同时也滋生了捞票子者的野心。我们看到的是戏剧,他们看到的是市场机会。于是,因为林兆华戏剧邀请展,我们认识了陆帕导演,他们发现了波兰导演的性价比。因为图米纳斯导演,我们知道了立陶宛的戏剧水平,他们知道了立陶宛戏剧的性价比。因为以色列的《安魂曲》,我们认识了汉诺赫列文和他的所有著作,而他们,发现了以色列的剧团和导演们的性价比。

        他们,并非专指任何人。他们是每年游荡在波兰,以色列,立陶宛等地区的中国戏剧制作人们和投资人们。他们大多数手拿市场数据,对戏剧一知半解,照《安魂曲》的劲儿选些周边戏到中国来撞大运,反正提到“以色列的良心”列文,观众总会下单的。

        几年下来,蹭著名作品热点的外国戏,同剧院的烂作品,好好一个外国导演与中国剧组折腾出人不人鬼不鬼的作品,优秀经典作品被演绎出没有灵魂的中文版……等等奇形怪状的市场操作轮番上演,看似中国戏剧市场国际化了,我们似乎与世界戏剧市场同步了,很多戏口碑爆棚票房满仓了,然而,越来越多反对的呼声从观众席发出,直指这个越吹越大的市场泡沫。

        面对观众的反对,许多戏剧工作者也是委屈的,他们也付出了大量的汗水与努力,他们也从与国外优秀导演的合作中学到了许多,怎么就被说成了“表演的灾难”?!

        造成这假戏剧的繁荣,戏剧舞台将进入恶性循环的套路,结果如下:

        一:名人效应的节节败

        明星加名著的票房策略本身没错,但是只考虑明星流量不考虑角色是否适合的强硬安排,既出卖了明星,又折损了戏剧质量。想回归戏剧舞台,是演员们的梦,怎奈何明星们有心无力,炒热闹的能力远远大于演技,粉丝们烘托了他们的一颦一笑,使他们忘了舞台上要的其实是功夫。

        我们的娱乐圈是真正的大东亚共荣圈,一部戏出来,万星追捧,微博上上万个感谢惊讶感动等大词。等他们其中任何一人上台,上万个虚词重蹈覆辙,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背后,是观众对明星回归舞台的担惊受怕。惊的是明星偶像如此稀烂的演技,怕的是自己的腰包又被蒙了一把。

        二、外国导演神话的破灭

        现如今,外国的月亮肯定不是圆的了,但以色列或者东欧的话剧一定是棒的。但是为什么好导演到了中国就走样了呢?波兰的格热戈日·亚日那导演带来的《4.48精神崩溃》动人心魄,可到了《铸剑》,却一派人鬼不分的异域风。《犹太城》的导演号称以色列国宝级导演,导的中文版好像是照录像扒下来的。我不是没有看到外国导演的想法,但是由于急功近利的制作,以及外国导演在创作上跨越不了的东方梦幻,放弃不下的西方优越感,和对整体中国叙述方式(从故事到表演)的陌生,加之选择他们的制作方不懂戏剧,看不出不合拍的生硬感。于是,一部部奇形怪状的戏剧出现了。

        为什么陆帕导演的《酗酒者莫非》可以直抵人心?这个一句中文不懂的导演是怎么与我们的精神碰撞到的?为什么观众感觉被他拥抱了?这其中他作为导演所下的功夫,他对演员内心的开发,他对原著精神世界的探索,并非“波兰”二字能概括,能效仿的!

        三、制作方的信任危机

        制作方才是多面演员。

        卖票时蹭尽明星新闻,收口碑时却解释说一切以戏剧艺术为主,我们尽力了。创作时,说是以导演为主,但是对明星的选择导演并没有更多的话语权。在以钱为唯一标准的制作方那里,说是要培养戏剧市场,做的却是打一枪换一炮的变现行为。翻花样用尽明星关注度不说,这些年来更添了一个专家站台的毛病,其效果跟电视台里忽悠大众买金砖请专家现场胡侃,性质如出一辙。细看专家们的论调,对作品从文本,从历史的角度过度解读,纷纷避免探讨表演和导演上的失败。很快,戏剧圈也跟娱乐圈一样祥和共荣了。

        明明是利用明星赚粉丝的钱,非要安上戏剧艺术的翅膀,折翼的当然不是你们,而是真心热爱戏剧的戏剧工作者们,票房回不到他们的口袋,而虚荣的掌声会遮蔽了他们前进的路途。

        四、伤痕累累的戏剧和戏剧观众

        费力累心荷包瘪,看完之后观众还要承受如:“看不懂是你们的问题,我们不想取悦观众”之类的压力。 请问你们拿戏剧的严肃性,明星的娱乐点拼命忽悠观众买票的时候,怎么不提你们取悦观众的事儿了?

        制作方还喜欢给观众上课,提醒观众要有耐心,给市场一些时间。假如是青年导演,学生作品,那一定是要给时间给耐心给鼓励的。然而如此大阵势的国际合作,雄心满腔,还要观众用自己的钱给你们的市场一些时间?这样的请求是不是有些太天真?

        中国电影曾经呼吁让观众走进电影院,为此做了大量的努力,导致娱乐化影响了整个电影艺术产业。时过境迁,观众确实习惯走进影院了,中国电影怎么样了?跟八十年代比,好了吗?

        而此刻的中国戏剧正在大踏步地走上娱乐化的道路。你们走就走吧,就别举着戏剧的大旗给自己贴金了,打扮成纯粹为艺术服务的演出商,实质与剧场外面的票贩子并无不同。

        真正的戏剧和观众不怕伤害累累,就怕明年出一个《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文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