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广州人 | 说说“食在广州”(上)

 limaocn 2019-08-25

1)中世纪四大游历家之一的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鄂多立克,于元朝的1322年抵达广州,他在《东游录》中写道:“在这里,鹅比世上任何地方都要大,很多蛇被捉来当作美味食用……”这是外国人介绍“食在广州”的最早记录。

 2) 广州人的饮食习惯,与地理有着很大的关系。地处亚热带,土地平坦,夏无盛暑,冬无霜雪,四季不明,树木常青,花开四时。“盖其地富而与地海相接,鱼盐之利,水陆之产,珍物奇宝,非他郡所及。”(同治《广州府志》)。

3) 社会环境也是造成餐桌菜肴五花八门的前提条件。广州因为向来少参与京城的政治,且离京城远,政治波动较少,当然可以一心一意打点自己的饮食特色。 

4)当时的繁华,可以从19世纪一位英国游客的笔记中看到,他提到广州城内一些商家店名,如永泰蛋类店、福生布铺、三益染房、同珍茶叶铺、永茂生烟铺,金纶新衣铺、宝兴瓷器铺、怡昌瓷器铺、焕香猫狗肉铺等,及其详尽。

5) 富豪喜欢宴请朋友。十三行的总商潘有度写的一首诗说:“客来亲手酌葡萄,响彻琉璃兴倍豪。寒夜偎炉倾冷酒,不知门外雪花高。”表示广州人对西方人喜欢的葡萄酒,显示出特别的尊重。

6)美国人罗伯特 .贝勒特在1838年12月30日参加了一次大概是庆元旦的十三行广州人的宴会,他写道:—晚宴首先端上的是果盘,有二十多种水果,点缀成一朵花。我们喝美味的汤,一喝六小碗,又上六道小菜,这时主人让我们离开座位,15分钟后再重新入座——

7)啊,第一道菜是火腿、葱、胡萝卜等佐料一起熬成的鸭肉,第二道是切成细片的鲨鱼鳍,第三道菜是八角杯装着的烤成咖啡色的小鸟(疑似禾花雀),另外还有七八个盘子盛着各式菜肴……让人眼花缭乱。

 8 )同治年间,另一个美国人来广州经商,也参加宴会,他说:桌子上没铺桌布,却摆放着刀、叉和汤勺。葡萄、梨子、苹果、盐杏仁、干瓜子,果盘围的桌子中间,还有一盘盘切成薄片的火腿和煮熟的鸡蛋。蓝色的玻璃杯里盛着加糖的米粥,绿色杯子里装着萨苏酒,用这代替烈酒。

9 )开胃菜撤走后,鱼翅和甜脆饼干端了上来,接着是扁豆片炒腰花,炖海带、酱炒南瓜片,蜂蜜炖羊肉和板栗蒸饭。寒暄之间,才发现主菜还未上,跟着才是炖羊肉、烤鸭、烧鸡、烧鹅,配有时令鲜菜,还配有鱼虾,羊肠粉丝汤,小鱼锅巴……

10 )本地人办喜宴却有另外的排场。珠三角有个富婆为女儿摆婚宴,菜单为:清炖大单翅、笋丝、火腿丝、鱼云石耳、拼烧肉、烧鸡、淮山乳鸽、棋子鲍鱼、烧地鱼片、田鸡片、烧响螺、清汤鱼骨、炒冬瓜、笋尖、杂锦火锅……这种规格,在清朝每桌开销二两八钱,与今天广州人的菜式接近很多了。

11 )19世纪初期,有钱人还在家里宴客,到19世纪中期,已转移到酒楼。酒楼以花红纸作大圆毯缕,纸尾四周垂悬于店门,表示是古酒店之变制(《梦轩笔谈》)。菜式还有不少旧时代的色彩,如“满地金钱”、“连生贵子”等,都名噪一时。

12 )满汉全席诞生于乾隆年间,一直流传至光绪乃大盛。到广州清末民初期间,一些大的酒家还有“承接满汉全席”的广告。珍品包括:象拔、猩唇、豹胎、猴脑等,飞潜动植无所不包,非这样不足表示其珍贵。

13 )一席酒菜,可让一些人倾尽家中所有,但为求人办事也只有忍痛承担。最初要二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摆。后来认钱不认人,疏通关节,求职谋差,祝寿结婚,纳妾生子等,都可以摆。

14) 到清末时,广州只有一家菜馆可做满汉全席,这就是“贵联升”,它仅有两套设备,可以做两席。后来其余的酒家也开始做了,它们是:一品升、南阳堂、福来居、聚丰园、英英斋等酒楼,都以“全筵”做号召。但民国初不久,就没多少人再做了。

15 )广州的满汉全席共计菜式108款(如大汉筵席则72款或68款)。108款中,天罡36,地煞72,这两组数表示天上地下无所不包的菜式,有冷有热,有荤有素,有咸有甜。也有虽然可吃,其实并非美食,如“加官晋爵”、“百子挑包”等;

16 )菜式也有诗情画意的,如“月中丹桂”、“凤入竹林”等等,分早、午、晚、夜宵四次享用。满汉全席名堂多多,什么四到奉,四热荤,四双拼,四大碗等等,各有名堂,如四大碗里的是,一品官燕、凤尾群翅、象拔虞琴、金钱豹狸……全部吃完要三天三夜。

17 )珠江水长流不息,也是鱼虾生长之地。过去,珠江水还流入广州城内,形成许多小涌。如今天的人民路,过去就是一条珠江的支流。两旁的人在水边洗菜洗衣服,还在里面捞鱼虾。

18 )做买卖的小船,也络绎不断地顺着河道走,运菜,也运鱼虾;老百姓在河边生活,风凉水冷,无限写意。只是后来修筑马路,费了好大的劲,还动用了军警,才让老百姓迁出,但老百姓当然不会忘记“天天有鱼虾”的生活。

19 )西关的人曾习惯把所有的肉和菜都称为“鱼菜”,梁松年在《梦轩笔谈》中说:“我广俗呼食馔,皆谓之‘鱼菜’,凡宴客与家常早晚膳,呼童买鸡、豚、鱼、鸭、,皆谓之买‘鱼菜’。谓鱼为菜,大抵滨水之乡,惯食鱼鲜,故出口便呼‘鱼’,亦虾菜之类矣。”

20 )广州人对吃鱼和其他地区有很大的区别。有谚云:“鱼熟不作岭南人”,意思是吃鱼生。把鱼切成薄片,蘸上酱油或其他作料。竹枝词云:“响螺脆不及蚝鲜,最好嘉鱼二月天。冬至鱼生夏至狗,一年佳味几登宴。”

21) 食家陈徽言介绍的烹饪方法为:“岭南人喜取草鱼活者,剖割成屑,佐以瓜子、落花生、萝卜、木耳、芹菜、油煎面饵,粉丝、豆腐干,汇而杂食之。”着重佐料的搭配。鱼生作为一道家常菜,晚清词人汪兆铨这样写:“冬至鱼生处处同,鲜鱼脔切玉玲珑。一杯热酒聊消冷,犹是前朝食脍风。”

22 )西关的下九路,曾有狗肉铺。晚上,柜台前倒吊着十来只狗,皮已经烧得红通通还带有烟火烧焦的颜色,头尾又插上尖辣椒,刺激人一种食的欲望。

23) 店主送上一个小炭炉,炙火熊熊,小煲的狗肉拌上香酱,发出扑鼻浓香,还有几小碗甜的、辣的、香的,在煲里放上切好的大蒜段,更加涌出一阵诱人的香气。

24) 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说:“夏至磔犬御蛊毒”。食狗肉之风,与这里地理环境有关,广州气候炎热,易生瘴气,吃狗肉可以强壮身体,且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竹枝词说:“日方长至一阴生,浊气乘时律不清。狡兔何曾三窟尽,纷纷屠狗作新烹。”

25)1873年 ,广州街头来了一位英国记者,在街头找到一家叫“焕香”的狗肉铺。他说,广州人吃狗肉讲究手段,选料、加工、烹调就很有特色。如烹调,就有文焖、水煮、腊制、开煲、红烧等,官府曾多次招贴告示,下令严禁屠宰,屠宰者“务必痛改前非,另谋生业”,但食肆的狗肉店依然。
读者回响
《广州人应记住这一天——1911年11月9日》
小麦
《百年广州人》本期介绍的 1911年11月9日,广州人没响一枪,没留一滴血,和平过渡进了共和。广州人应该记住这一天。撰写得很好,很详尽,这段广州历史我们已上年纪的人一直未学习了解过,确实增长了历史知识,谢谢!
草翠(依慈)
当年正是东亚病夫东亚病残妇年代,民国推翻清朝,我阿爷阿公都立即剪去荒谬的辫子,结束满洲人强加的屈辱。女不用缠足束胸,结束残缺窒息的日子。把民国名人传作口碑的老人几乎都西去了,幸亏有这专栏留芳。
“百年广州人” 编者语

       为什么俄国末代沙皇在他还是皇储游学时,不去北京、上海而专来中国广州参观?

       为什么声名显赫的拿破仑,会在圣赫纳拿岛看到从中国广州黄埔去的几百劳工日夜劳作,发出了中国是头睡熟雄狮的感言?

       为什么民国政府最后时刻把广州作为临时首都,行政院长阎锡山在广州又干了些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