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伏羲和女蜗的古画中,为何两人经常“人首蛇身”,且缠绕在一起,有什么寓意吗?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08-26

伏羲、女娲传说为炎黄之祖,这是中华民族最出名的神话传说之一。在一些绘画作品中,伏羲和女娲呈人首蛇神,互相交尾缠绕,伏羲手拿规,女娲手拿矩,这也是规矩这一词的来源。

很多人都认为伏羲和女娲人首蛇神,互相交尾缠绕是一种天地交合、阴阳环抱之意。还有人认为这是描述伏羲和女娲兄妹乱伦交合而生出华夏后代的场景。也有人将这种形象推到原始社会,再现了人类社会早期的蛮荒状态,和《圣经》、希腊神话、《古事记》中的乱伦现象一样。以上三种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比较中肯,其他的一些说法就比较荒诞了,比如说两个人其实摆出了基因序列的形状,将中国古代的成就神秘化。还有说伏羲、女娲是外星人、恐龙、蛇、蜥蜴、蛙等等的说法,说女娲和蛙是一类。那下面,我们就看看伏羲和女娲的形象到底是怎么来的,经历了什么变化。

首先,题目在问问题的时候,说伏羲和女娲的交尾绘画是「古画」,本身概念就比较模糊。其实,伏羲和女娲的绘画出现在汉代,主要在西汉末期和东汉才有。早期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里就出现了「人首蛇神」交尾的图像。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既然伏羲和女娲应该远远早于夏朝,甚至远远早于五帝,为什么到汉代才有绘画作品呢?

这其实就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那些中国早期的神话传说,其实越到晚近就越是清晰,而在上古时期却罕有人知。伏羲这个形象,最早疑似出现在《庄子》中,在《庄子》中,伏羲有很多个名字,除了伏羲这个名字,还有如宓、炮牺、庖牺、包牺、羲皇、皇羲及太昊等。而东汉才有伏羲、女娲和神农为「三皇」的说法。同时,东汉还流行出了一个新的说法,那就是伏羲就是盘古。有学者认为,盘古来自于印度《梨俱吠陀》中的形象,是佛教流入中国时带过来的。盘古开天辟地说在后来慢慢替代了伏羲的传说,比较流行。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

关于伏羲演出八卦的说法也出现的比较晚,在宋代最为流行。而在此之前,仅有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文王拘而演周易」的说法,并没有伏羲演八卦的说法。

女娲和伏羲一样,也是在汉代才比较明确地出现。西汉《淮南子》中提到了女娲造人的故事,而在许慎《说文解字》中有对「娲」字的解释。在上古,女娲和伏羲一样,都记载得非常模糊,在《山海经》中,女娲死去化成了十个神人,只能看出女娲是早期中国部落的象征,并未被过度神话,更没有详细的故事。三国时期,曹植写女娲「人首蛇形,神化七十」,已经能看出「人首蛇神」说法深入人心。而在明代《开辟演义》中则记载得非常详细:

「女娲氏,系女身,乃伏羲氏之妹,同母所生,生而神灵,面如傅粉,齿白唇红,身长二丈五尺,幼极聪慧,长佐兄正婚姻媒的嫁娶之礼,以重万民,是为神媒,帝爱而敬之。伏羲氏崩,群臣推女娲氏即位,号为女皇,建都于中皇之山。」

简直连女娲的样子都了然于胸了。同时期的《封神演义》还写了纣王得罪女娲的故事,《西游记》和《红楼梦》也都沿袭了女娲的传说,可以看出来,女娲形象明晰和普及的功劳主要在于明清小说。

不管怎样,女娲和伏羲的形象都已经深入人心,也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形象。但是就史料和考古的证据来看,伏羲和女娲的形象明确地出现,至多不超过战国时期。在众多解释二者交尾图画的说法中,其实有很多是比较可靠的。在汉代,女娲和伏羲作为华夏始祖开始大量出现,这一方面能看出儒家传统的复兴,用他们的形象来规范婚姻、追根溯源、树立规矩。另一方面,也保留着上古的痕迹,包括兄妹乱伦和交媾。有人说女娲的娲和「蛙」同音,这还需要考证,但也不能完全指责为胡说。在上古的传统中,蛙有着男女交媾的象征含义,在云南的壁画、青海和甘肃的陶器上都能看到。同样,女娲和伏羲的蛇神也是一种对于性的暗示,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蛇即是男性生殖器的外化象征。

现在在中国,还有人拜女娲拜伏羲,也有女娲墓,这作为一种信仰可以,但和科学的考证可不要混淆,不然还真以为女娲和伏羲是恐龙,是外星人,是DNA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