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贵 一、“爰”(援)字小引 成语“嫂溺叔援”源自《孟子·离娄上》,该章句第十七节有如下一段话: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这样的: 淳于髡说:“男女之间不亲手传递接受东西,这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吗?” 孟子说:“是社会行为规范。” 淳于髡说:“如果嫂嫂淹入水中,要伸手去救她吗?” 孟子说:“嫂嫂淹入水中不伸手去救,简直就是豺狼。所谓男女授受不亲,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嫂嫂淹入水中,伸手去救,是一种权宜变通之计。” 其中的“援”字有帮助、救助之意,意谓即便根据封建礼仪有男女之间不亲手传递接受东西(男女授受不亲)的规矩,如果嫂嫂已经淹入水中,也还是要伸手去救她的。后人便用“嫂溺叔援”这个成语来比喻视实际情况而变通做法。 其实“援”是个后起字,它的手旁(扌)是后来添加的,“援”字的初文为“爰”。那么,作为初文的“爰”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又如何呢?本文就来谈谈“爰”与“援”这两个有着密切形义联系的字。 二、“爰”(援)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爰”字的甲骨文字形 从上图可以看出,“爰”字的甲骨文字形跟拙论前一篇谈的“争”字接近,都是上部和下部各有一只手,两手之间接触一物(或为指示性符号),所不同的是:“争”字中间的指示性符号有朝上的方向性,而“爰”字中间的构件仅仅是一条直线或弧线,并没有方向性暗示。所以“爰”字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也就跟“争”字迥然不同。 那么,“爰”字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究竟为何?通行的说法大致有二: 一种说法认为“爰”字是攀援之“援”的先造字,何金松先生在其《汉字文化解读》一书中认为: “丨表示物,如树木之类,加符象事,像两手攀援物体向上,本义是攀援,是攀援之援的先造字。上古居民采摘果子要攀援树干而上,乃生活中之常事,故中间一画可视为指树干。……《诗·大雅·皇矣》:‘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言用你的铁钩攀援,和你的战车冲锋,去攻打崇国的城墙。用后起字援。《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用借音字缘。‘缘木’即爰木,今语叫做爬树,实即攀树。” 对于此种看法可以提出两点质疑:一是从“爰”字的初文字形来看,那两只侧面手形的上下方位跟“争”字的手形一致(参见拙论《你争我夺——说“争”(爭)》一文),显然不是一个人的一双手,而是两个人的各人一只手,因此说是一人双手攀援(应为攀缘)于理不通;二是何先生所引的书证材料一是“援”字,另一是“缘”字,都不是所要说明的“爰”字,这同样也显得于理不通。 另一种说法认为“爰”字是援助之“援”的初文,此说本于《说文》,像两手引取器物之形,有相援之意,“爰”是“援”的本字。 《説文解字》卷四𠬪部:“爰,引也。从𠬪从于。籒文以爲車轅字。” 许慎的解释大致意思是:“爰”,就是牵手导引的意思。它的字形采用“𠬪”和“于”两个构件会合成意,它的籒文写法通常被人看作是车辕的“辕”字。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许说的补充解释为:“此与手部援音义皆同。……今按援从手爰声,训引也。爰从𠬪从于,训引词也……𠬪者相付,取相引之意。于亦引词,与爰双声。” 段注所解的大意为:这个“爰”字跟《说文·手部》的“援”字既同音又同义。……那个“从手爰声”的形声字“援”的字义可以用“引”来解释;而“爰”字是“从𠬪从于”的会意字,它也是一个表示“引”的意思的词……“𠬪”(相当于“受”)就是相交付的意思,也可以“取相引之意”(含有引的意思),“于”也是表示“引”的意思的词,它跟“爰”字的声母相同。 总而言之,段注认可许慎“爰,引也”的解释,并且进一步指出“爰”跟“援”的音义联系,借以证实“爰”跟“援”是同音同义的古今字。 综上所述,拙论认为,上述两种观点的共性是,都认为“爰”是“援”的初文(先造字),“援”是“爰”的后起字;分歧在于“爰”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究竟是攀缘还是援助。拙论倾向于后一种说法,认为“爰”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应该是援助的“援”,当然,攀缘的意思也是有的,只不过那是“爰”字的后起字“援”字的基本常用义而已。 另外需要提及的是,个别金文形体也可以透露“爰”有救助之义的相关信息(参见下图): “爰”字的金文字形 从上图几个金文字形可以看出:第一个字形跟甲骨文形体一脉相承;二、三两个字形上部的手(爪)紧挨着中部的竖线,或有持握之意象;最后两个字形则在下部手形符号的上方增加了示意人形的“大”字。 综合上述金文字形的变异以及增加正面人形构件“大”的相关信息,我们有理由认为,“爰”就是上边一个人以手持物(上下两手之间的那一根直线或许就是竹竿一类搭救之物)去救助另一個人,下边一个人以手协助救助。亦即像一只手从上面递一根牵引的杆状物给身在下方的人,以便将下面的人拉上来,下面像一只手托举救助之状。因此,“爰”的构字理据与造字本义当为为救助他人而牵拉,牵引。只是后来“爰”字又产生了一些虚化的引申义,于是就再添手旁(扌)为它的初文造字本义新造了一个后起字“援”,这就是“爰”与“援”这两个字的形义联系,这就是“爰”与“援”的初文与后起字的关系。下面我们再来观察一下“爰”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参见下图): “爰”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第五、六两个战国文字形体可以看出,前一个是楚国简帛文字,大体上承继后一个金文形体(上图第四字),后一个是秦国简牍文字则已经将手持之物(一根直线)和被救助的人形合并为一个近似于“于”字的构件了。而《说文》小篆的“爰”字则基本上是由上图的秦国大篆演化而来,许慎依据小篆字形来解释“爰”字,故云“从𠬪从于”。小篆字形再经过隶变与楷化,便形成了现代汉字的“爰”字。 三、“爰”(援)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爰”(援)字的字义演变源流应当分为“爰”与“援”两个流派分头梳理,尽管“爰”是初文,“援”是后起字,然而,“援”却表示的是初文的造字本义及其相关引申义,而“爰”只保留了一些古义及其相关引申义,所以我们先来观察“援”字的字义演变,再来回溯“爰”字的字义源流。 1、“援”字的字义演变 “援”字保留有“爰”字的牵拉、牵引的造字本义。例如:“臣仪行不重辞,不援其所不及。”(《礼记·缁衣》)郑玄注:“援,犹引也。”再如:“右抚剑,左援带,命驱之出。”(《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又如:“规(皇甫规)素闻符名,乃惊遽而起,衣不及带,屣履出迎,援符手而还。”(《后汉书·王符传》) “援”字由此牵拉、牵引的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几个方面的直接引申义,其中一些直接引申义还可产生间接引申义。 其一,表示帮助,救助。例如:“为四邻之援,结诸侯之信。”(《国语·鲁语上》)再如:“天下卒至于溺,而不可援。”(三国·魏·李康《运命论》)又如:“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宋·苏洵《六国论》) 由此又可引申为荐举、提拔的意思。例如:“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礼记·儒行》)再如:“某官异材秀出,博学名家……今乃援而进之,论者惜其晚矣。”(宋·苏轼《答曾舍人启》)又如:“及英宗朝,特们德尔再相,复援为左丞。”(《续资治通鉴·元明宗天历二年》) 其二,表示攀缘。例如:“熊虎升而拏攫,猿狖超而高援。”(汉·张衡《西京赋》)再如:“路出北巘,势多悬绝,来去者咸援萝腾崟,寻葛降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涑水》)又如:“其北皆崖石巉削,无路可援。”(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两种引申义: 一是表示攀折的意思。例如:“桃李之垂于行者,莫之援也。”(《吕氏春秋·下贤》)再如:“子产为政,桃李垂于街者莫援。”(宋·司马光《邴吉论》) 二是表示依附权势往上爬。例如:“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礼记·中庸》)再如:“凡尔百职,有功不伐,有能不矜,居上不骄,居下不援。”(清·唐甄《潜书·卿牧》) 其三,表示执,持。例如:“今人或入其央渎窃其猪彘,则援剑戟而逐之,不避死伤。”(《荀子·正论》)再如:“援鸣笙而将吹,先嗢哕以理气。”(晋·潘岳《笙赋》)又如:“箧中有旧笔,情至时复援。”(唐·杜甫《客居》诗) 由此又可引申为引用、引证的意思。例如:“臣仪行不重辞,不援其所不及。”(《礼记·缁衣》)郑玄注:“援,犹引也。”再如:“援前圣以制中兮,矫二主之骄奢。”(《后汉书·冯衍传下》)又如:“今乃是陛下开端,后世子孙,必援陛下以为例。”(明·冯梦龙《智囊补·语智·苏子由》) 其四,表示戈的横刃。例如:“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周礼·考工记·冶氏》)郑玄注引郑司农曰:“援,直刃也。”孙诒让正义:“然古戈平头,实无直刃,援乃其横刃。”再如:“宋戴公戈……援长四寸三分,胡博七分,颜氏呼为小戈。”(清·阮元《小沧浪笔谈》卷三) 由此又可引申表示以树木组成的园林卫护物,篱笆。例如:“虞以园援多棘刺,恐偷见人惊走而致伤损,乃使奴为之开道。”(《晋书·孝友传·桑虞》)再如:“池渎乱苹萍,园援美花草。”(南朝·宋·鲍照《在江陵叹年伤老》诗)又如:“援少风多力,墙高月有痕。”(唐·李商隐《杏花》诗) 2、“爰”字的字义源流 “爰”字的基本常用义是变更,更换。例如:“既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书·盘庚上》)俞樾《群经平议·尚书二》:“爰之言易也。”再如:“休二岁者为再易下田,三岁更耕之,自爰其处。”(《汉书·食货志上》)王先谦补注:“爰训易。”又如:“苦寒地人与温润地人,每岁爰土易室而居,迭相迁移。”(章炳麟《五无论》) “爰”字由此变更,更换的基本常用义可以产生如下几个方面的直接引申义,其中一些直接引申义还可产生间接引申义。 其一,表示及,到。例如:“后稷创业于唐,公刘发迹于西戎,文王改制,爰周郅隆。”(《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贞索隐:“爰,于,及也……以言文王改制,及周而大盛也。”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两种引申义: 一是用作动词,相当于“曰”。例如:“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书·洪范》)孔颖达疏:“爰亦曰也。” 二是用作介词,相当于“于,从”。例如:“盘庚既迁,奠厥攸居,乃正厥位,绥爰有众。”(《书·盘庚下》)孔传:“安于有众。”再如:“爰兹发迹,断蛇奋旅。”(《汉书·叙传下》)又如:“今君称丕显德,明保朕躬,奉答天命,导扬弘烈,绥爰九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其二,用作代词。主要有如下两种意义用法: 一是相当于“哪里,何处”。例如:“乱离瘼矣,爰其适归?”(《诗·小雅·四月》)再如:“爰采唐矣?沬之乡矣。”(《诗·鄘风·桑中》)郑玄笺:“于何采唐?” 二是相当于“于此,这里,那里”。例如:“爰有大物,非丝非帛。”(《荀子·赋》)杨倞注:“爰,于也。言于此有大物。夫人之大者莫过于礼,故谓之大物也。”再如:“崖半有一石室,去地可五十余丈,爰有层松饰岩,列柏绮望。”(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文水》) 其三,用作连词。主要有如下两种意义用法: 一是相当于“于是,就”。例如:“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书·无逸》)孔传:“于是知小人之所依。”再如:“将答赋而不暇兮,爰整驾而亟行。”(《文选·张衡〈思玄赋〉》)旧注:“爰,于是也。”又如:“圣恩周洽,洞见物情,爰命有司,使之条奏。”(唐·刘禹锡《谢放先贷斛斗表》) 二是相当于“与”。例如:“太保命仲桓、南宫毛,俾爰齐侯吕伋,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书·顾命》)王引之曰:“爰,与也。言使仲桓、南宫毛与吕伋共迎康王也。” 其四,用作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调节语气。例如:“爰有寒泉,在浚之下。”(《诗·邶风·凯风》)再如:“前年燿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又如:“爰褒有客,尊贤之典惟新;载奉素王,宗予之道斯在。”(唐·柳宗元《代韦中丞贺元和大赦表》)又如:“俄国对蒙方针,爰定二种如左。”(黄远庸《库伦独立后之外交》) 根据上面对“爰”(援)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爰”(援)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援”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未见含有“爰”字的成语,含有“援”字的相关成语也不多,略举以下10例,其中的“援”字大致可有四种含义。 其一,“援”字表示帮助、救助的意思。例如: 奥援有灵——奥援:暗中支持的力量;有灵:有神通。多指旧时官场的钻营、勾结,暗通关节,很有神通。语见明·文秉《先拨志始》卷下:“皆大慝巨奸,或燕处于园亭,或潜藏于京邸,奥援有灵,朝廷无法。” 嫂溺叔援——比喻视实际情况而变通做法。源自《孟子·离娄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其二,“援”字表示帮助、救助者的意思。例如: 弹尽援绝——作战中弹药用完了,援兵断绝了。也比喻处境非常困难。源自宋·杨万里《钤辖赵公墓志铭》:“公挺身与兵,屡捷。七年,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遂率所部数千人南归。” 孤立无援——只有一个人或一方面的力量,得不到外力援助。语见《后汉书·班超传》:“十八年,帝崩,焉耆以中国大丧,遂攻没都护陈睦,超孤立无援。” 其三,“援”字表示执、持的意思。例如: 投袂援戈——表示为国效命。语见《梁书·武帝纪》:“独夫丑纵,方煽京邑。投袂援戈,克弭多难。” 援笔成章——援笔:拿起笔来。拿起笔来就写文章。形容文思敏捷。语见唐·蒋防《霍小玉传》:“生素多才思,援笔成章。” 援鳖失龟——比喻得不偿失。源自《淮南子·说山训》:“杀戎马而求狐狸,援两鳖而失灵龟,断右臂而争一毛,折莫邪而争锥刀,用智如此,岂足高乎?” 其四,“援”字表示引用、引证的意思。例如: 有例可援——有成例可以援引。语见清·袁枚《寄房师邓逊斋先生书》:“惟生传则自古有之,如韩昌黎之于何蕃,司马温公子之于范镇,有例可援。” 援古刺今——引述故事古义以讽刺今事。语见明·杨慎《升庵诗话》卷六:“援古刺今,箴戒得失,谓之箴。”《天讨·豕韦之裔〈普告汉人〉》:“述怀咏史,不过词人之习态,不可以为援古刺今。” 援古证今——援引。引述古事来证明今事。源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事类》:“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