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居正:任尔流言,我自居正!

 雾海中的漫游者 2019-08-26

张居正:任尔流言,我自居正!

原创: 读史君 读史 今天

读史 每日7点,文化早餐   

博文  | 通识  |  知古  |  鉴今  |  有品有趣

文:汪宗超(读史专栏作者)


万历五年,深冬,格外萧瑟。

上书“反夺情”的官员们即将面临皇帝廷杖的处罚。


在当时,廷杖下被打死的官员有很多,何况,脱裤子挨板子,对士大夫名流来说,可谓奇耻大辱。并且,这些官员是在维护伦理道德,是在彰显“正义”,背后有华夏泱泱百姓,与几千年伦理道德作为支撑,怎么能因此受辱!


满朝上下,将目光投向了身披丧服的张居正——旋涡的中心。


翰林院掌院学士王锡爵闯进灵堂,质问张居正,“即圣怒,亦为公”,皇帝因怒廷杖群臣,这都是怪你!


张居正只静静听着,面如死灰,凝固的空气持续弥漫。


突然,张居正猛地跪在王锡爵面前,拔出一把刀,递给王锡爵,大吼:“这都怪我,都怪我!你杀了我吧,你杀了我吧!”涕泗横流。


接下来,《明史·纪事本末》这样写道:锡爵大惊,趋出。


大惊的不光王锡爵,恐怕即将面临廷杖的群臣也吃了一惊。一方面,张居正见死不救,不肯为群臣向皇帝求情,可谓铁石心肠。另一方面,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权倾朝野,位极人臣的当朝首辅,竟然跪倒在王锡爵面前。


眼前的张居正,士大夫们,有点不认得了。


这位当朝首辅,此刻,看起来格外陌生。


本来,张居正就没有打算让他们理解自己,自己所做的一切从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他也根本不在乎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子,他的双眸永远只盯着一点:改革。或者说,为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续命。


这是张居正内心的声音,除此之外,众声喧哗,他,听不到。


张居正是一位地地道道理想主义者,是一位实干家,他做每件事有着很清晰的目标,一开始就奔着目标而去,除此之外,在这个过程中所遭受的攻击,遭受的非议,生前身后名,这些都不那么重要。


与天下为敌,又有何妨,只要我心居正!


张居正性格很直,没有士大夫阶层的装模作样,虚伪做作,张居正一生只干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即便这件事情是错误的,会招致别人的流言蜚语,他都不在乎。


在严嵩与徐阶政治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张居正虽然在政治上与严嵩决裂,但仍往来于严嵩与徐阶之间,并明确向严嵩表达自己与徐阶的交往。


张居正认为,坦诚出来,并没有什么问题。这并不是两边讨好的圆滑,相反,这样做会冒很大的风险,往往会两边得罪,并且还会落个左右逢源世故圆滑的名声,但是张居正不在乎。


严嵩倒台后,境遇十分凄凉。由于他掌权时候专权作恶,很多人在这时候都落井下石,借机报复,所以严嵩晚年很是悲惨。每个人对这个满是臭味的前首辅,避恐不及。


但严嵩死后,专门为他操办后事的,是张居正。


作为一代奸臣,严嵩广遭痛恨,很多人都是能远离就远离,但张居正不怕这样做会给别人留下口舌。


张居正认为应当这样做,他就做了,不去管其他的,这是真性情。


张居正与高拱历来被认为是死对头。


张居正与高拱的政治斗争历来为人津津乐道,但是据历史学家考证,万历皇帝即位之初,高拱与司礼监太监冯保的政治决战,与张居正并没有关系。


即便是我们普通读者读《明史》的时候,也能感觉到这一段对张居正的描述,有很多矛盾的地方。可以说,《明史》始终没有拿出确凿的事实证据,来证明张居正与冯保有勾结,共同扳倒高拱。


不过,张居正权倾朝野,高拱是他登上权力巅峰路上的绊脚石,张居正作为传统道德的背叛者,在历史中始终留下一个贪恋权力的形象,所以张居正扳倒高拱,被认为是理所应当。


这是正史和大众对张居正的误解。


高拱被扳倒之后,张居正开启了权力巅峰之路,这似乎也验证了张居正具有陷害高拱的动机。在民间看来,在朝野群臣看来,高拱的倒台,一定与张居正脱不了干系。


高拱本人也是这样认为,据说,高拱临终前,仍记恨张居正。



高拱与张居正早年曾一同登高望远,指点江山,许下共同报效国家的宏愿,后来由于二人政治上的分歧,逐渐疏远,但以张居正后来对高拱的态度来看,显然不至于去陷害高拱。


有一次张居正回乡路上,偶遇高拱,这时高拱已经落魄不堪,跪在张居正轿子前面,迎接当朝首辅。张居正看到此时的高拱,立马上前将其扶起,拉进轿中长谈。


既然所有人都认为高拱变成这般田地全因张居正,高拱自己也是这样认为,那张居正还有必要虚情假意做个样子吗?这不是更让人厌恶,说张居正是个极为虚伪的人?


何况,高拱落魄到这个样子,是因为轻视圣上,这是大罪,张居正这样做显然对自己没有好处,但他仍这样做了,因为张居正问心无愧。


我们在生活中总是看重别人的看法,看重别人的评价,为了所谓避嫌,为了所谓名声,曲折内心,做一些面子上都过的去的行为,力图做到天衣无缝,让自己的名声无懈可击,但却离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远,我们越来越无法做到与自己内心的和谐。


内心觉得应当做就去做,这多么可贵!


高拱死后,皇帝圣怒未消,是张居正力排众议,说服皇帝以官员规格下葬高拱。


作为公认陷害高拱的黑手,这样做,会让很多人认为张居正极度虚伪,搞不好还会惹皇上不高兴,但张居正不在乎,张居正认为应当这样做,就这样做了。


我们回过来看那次“反夺情”风暴。


公元1577年,张居正父亲去世,依据当时礼制,张居正应当回家奔丧,守丧三年,三年期满,方可再任官职。


但是当时改革进入关键时刻,万历皇帝不愿意放张居正回家,张居正心里也不情愿改革大计中断。


然而,回乡丁忧又是相当重要的事,对于传统礼教下的中国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何况张居正位高权重,天下所有眼睛都盯着张首辅,如若不孝,必将失信于天下,为天下人唾弃。


就在这个时候,户部尚书李幼孜提出“夺情”之说,即以国家为重,可以不离职守丧,为国尽忠就是最大的孝。


张居正这时也在犹豫,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礼教观念在张居正心里根深蒂固,但是他更不愿意自己呕心沥血的改革大计就此中断。


离开首辅之位,三年过后,时过境迁,又不知是一番怎样天地。三年过后,自己还能不能继续首辅之位,还能不能继续改革大计,这一切都说不准。


“夺情”之说一出,皇帝这边可谓大喜,虽然张居正仍坚持请辞,但内心深处已有答案,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为了这个奄奄一息的国家,狠一狠心,夺情又如何,背负不孝骂名又如何?


在皇帝一再请求下,张居正决心夺情。


但这样做,可触动了士大夫名流的神经,触动了千百年伦理道德的神经。几乎满朝上下都攻击张居正。


的确,在传统观念下,张居正的做法实在不能容忍!随着反夺情愈演愈烈,万历皇帝下令,廷杖所有主张反夺情的官员。


张居正惹了众怒,更冲击了伦理纲常,留下一个“忘亲贪位”的骂名。


被廷杖的官员,有落的终身残疾的、有弃官回家的,他们在天下士大夫名流中成为了值得敬仰的楷模。而张居正,成了异类。


但张居正不在乎!


他高兴的是襁褓之中的新政保住了。


张居正给王锡爵下跪,在起来之后,似乎卸下了一切包袱。既然自己已经成为传统道德的背叛者,那就不必再用道德来束缚住自己的手脚!


在此之后,他可以心安理得坐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三十二台大轿,他可以接受属下极尽奢华的宴请,甚至恣意挥动手中权力的大棒,享受位极人臣的尊贵……


这一切的一切,他都不再在乎,甚至都不能触动他的一根神经。他是被传统道德驱逐出家门的!


他接受着道德君子无休止的谩骂,他承受了太多太多,而这对他都无所谓,他只在乎他的新政,他的改革!


他有理想,他只在乎理想。


他倾听内心,他只顺从内心。


敢离经叛道,敢天下为敌!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名!哪怕正史对自己有所所误会,哪怕五百来,世人从未停歇过对自己的指责、谩骂、嘲讽、质疑,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任尔流言,我自居正!

End .

好书推荐

喜欢的朋友一定要点  在看  哦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