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绍兴晚报创刊25周年 · 情缘

 cxag 2019-08-26

这份油墨香味,永远是我的眷念!

 

自打上小学起,《绍兴晚报》就是每日放学回家相伴的记忆。后来又成为小记者,去做过采访。对于人文关怀和社会职责的启蒙,便是由此开始的。

祝福《绍兴晚报》25周年。这份油墨香味是我的乡情之一眷念!

江一燕 2019年8月22日

那一年,我见证了 

绍兴晚报诞生

■钱智镛

与晚报相识25载,投稿15年,这段缘分自是很不一般。尤为难得的是,当年我见证了绍兴晚报的创刊,并有幸成为晚报的第一代通讯员。

我是绍兴日报的忠实读者,自1984年2月创刊后即开始订阅绍兴日报,也正是因为爱读书看报的习惯,促使我提笔为报纸写稿。

当时没有电脑,稿件全部手写,一般投稿都是寄平信,新闻见报大多要在3天后了。那时,老报社位于胜利路上,为了赶时效,写完稿子就骑着自行车往报社赶,时日一久,报社不少编辑记者都认识了我这位“编外老记”,因而相互沟通联系也较为频繁。

1993年的一天,在去报社送稿时,编辑唐学慧女士(现居美国)告诉我说,报社也要办晚报了,先是试刊,以后可以开拓投稿新阵地了,晚报更喜欢有意思有价值的社会新闻。当时我也颇受鼓舞,一直期盼着家乡的第二份报纸面世。

当年5月,绍兴晚报试刊出版,为了扩大晚报的社会影响,当时晚报编辑部的唐学慧、蒋凡、吴钊谦、王友仁等老师都曾亲临城北桥的绍兴汽车站候车室宣传晚报、发行晚报,我也积极参与其中,见证了旅客们第一次阅读绍兴晚报时的那股欣喜之情:呵,绍兴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晚报了!

在试刊中积累了经验,1994年8月26日,绍兴晚报正式创刊。报社一些师友皆打来电话告知,既让我关注晚报这个新生儿,也嘱我多写稿勤练笔,晚报平台希望得到通讯员们的大力支持。记得在8月下旬一个台风天的晚上,我受邀去参加绍兴晚报创刊晚会,地点在国商大厦顶层露台,全体晚报同仁都到场了,时任绍兴日报社副总编王建华先生主持了这次晚会,我是以热心读者和优秀通讯员的双重身份参加的,这也是晚报编辑部第一次与晚报读者的见面会。见面会的具体细节已记不清晰,但至今仍能感受到当时共同描绘晚报前景的豪迈、品茶论道其乐融融的氛围,印象中我还作为读者与通讯员代表在会上发言,祝愿绍兴晚报茁壮成长,越办越好。这次相聚,场面盛大,算是庆祝晚报诞生的“满月宴”,印象颇深。

此后,我一直为晚报写稿投稿,坚持了15年,直至我退休辍笔。如今,虽已不做晚报通讯员,但依然是晚报的忠实读者。这些年来,每年订阅晚报,每天阅读晚报,从晚报这个窗口,看到了古城绍兴的变化与成长,看到了绍兴传媒的发展与壮大。

  (作者现年70岁,系市汽运集团退休职工)

当晚报小记者 

让我终身受益  

■虞洁颖

今年是绍兴晚报创刊25周年,作为一名晚报的同龄人,很幸运能和绍兴晚报一起成长。

还在读小学时,我经常在报刊杂志上看到我的同学们发表文章,内心非常羡慕。200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成为《绍兴晚报》的一名小记者。经过小记者班老师一次次的培训,我明白了原来我们可以把学校的新闻、自己的见解,写成文章发表在晚报上。

于是,我用心地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丰富自己的思想和文章内容。终于有一天我在晚报上发现了我的名字——我的文章发表了!此后,我更有了写作的动力,也渐渐地爱上了写作。十几年过去了,我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写作的爱好从未改变。如今在工作中,我也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特长。

而从小学习书法的我,还曾经以晚报小记者的身份参加了两届绍兴兰亭书法节。

感谢绍兴晚报小记者活动平台,让我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在繁忙的工作中,我坚持练习书法,修养身心。

晚报小记者的这段经历,让我收获颇丰,不仅开阔了视野,还给了我一个展示自我、施展才华的舞台。晚报小记者的这段经历,让我终身受益。

25年,9000多天,每一天都有晚报真诚的奉献与陪伴。绍兴晚报,25岁生日快乐!今后我会继续关注晩报,希望晩报越办越好,我也将与晩报一路同行、一起成长。

(作者现年25岁,系工商银行绍兴分行员工)

因为深爱,

所以珍藏

■傅樑生

那是1994年1月1日的傍晚时分,绍兴晚报第一期(试刊)准时送达我家。我当时尚在企业上班,下班回家,就全神贯注地观赏、阅读,一口气看完了4个版面。作为热爱报纸收藏的我,当然珍惜这一天的这份绍兴晚报,这是一张很有收藏意义的“创刊号”报纸。

这几天,我已多次重温、阅读这张报纸,重读第一份晚报,感到更亲切。看着这张泛黄的报纸、模糊的照片,我内心很有满足感。

1994年8月26日,绍兴晚报正式创刊。借着绍兴晚报25周岁生日之喜,回忆和纪念这些年走过的日子。对比1994年1月1日试刊第一期和现在出版的绍兴晚报的版面,变化是如此之大。25年,一茬又一茬的晚报记者和编辑在成长,晚报的服务性、可看性不断提升,绍兴晚报已成为绍兴百姓喜爱的文化大餐。

最近,我还系统地收集整理了一些新中国成立以来绍兴出版的报纸,如1956的绍兴日报、1965年前后出版发行的《新绍兴报》(绍兴日报、晚报的前身)。我还收藏了绍兴出版的4张《号外》报纸,即1968年11月1日出版和1969年4月2日出版的《新绍兴报·号外》,2008年5月17日和2011年4月19日出版的《绍兴日报·号外》报纸,以上4份《号外》报纸,已列入收藏品,并在绍兴和省内文化收藏品市场中成为“香饽饽”。

绍兴晚报,我们爱你,绍兴晚报的广大采编人员,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

(作者现年77岁,系收藏爱好者)

我和晚报共成长

■朱芳建

1998年我举家来到绍兴,从最初的5家店开始创业,当时一没厂房二没充足资金,更不懂经营之道。绍兴的熟食商家很多,在他乡立足发展,只靠刻苦耐劳、拼命蛮干是没用的,更多的还是要倾听消费者的声音,了解绍兴百姓的需求。创业伊始,互联网还处于不发达阶段,而我又忙于生意,每天一份晚报在手,政策举措、商讯信息、民生动态,应有尽有,这些资讯不仅让我更快地了解绍兴的风土人情,也能及时掌握各种经商的风向标。

我是晚报成长发展的忠实陪伴者,20多年来,见证了晚报经过数次改版呈现出更好的面貌,更贴近百姓、更关注民生。当然,我们不老神公司也在发展壮大,晚报是我创业以来陪伴最久的“伙伴”之一。

以前,在晚报上看到老百姓反映,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吃的东西问题也多了,这个菜有问题,那个饮料不能喝,我也跟着忧心忡忡,觉得食品安全需要更多的正面引导,也最需要媒体、公众的监督。所以,后来不老神公司与晚报便有了一些公益的合作,比如:晚报小记者在工作人员和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不老神鸡的制作流程,联合晚报举办食品安全论坛……这些举动,意味着企业愿公开接受监督,当然我也会有不少压力,但更多的是动力。

感谢晚报这个好伙伴,监督了“不老神”恪守产品的生命线,逐步做大做强。二十年磨一剑,如今,不老神公司已实现了从传统企业向现代科技型企业、从食补卤味产品向健康养生产品的转型发展和迭代升级。

我的经营之道很普通,坚守正道、做良心饭,坚韧不拔、踏实前进。下一个25年,希望不老神依然和晚报温馨相伴,继续成长,携手开创我们的“不老”事业、“不老”情缘。

(作者现年45岁,系绍兴不老神有限公司总经理)

~  欢迎留言哦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