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简称“竹枝”,又名巴渝辞。这种流传于三峡一带的民歌,古已有之,盛行在土家族的先民——巴人的部落里。大概是一人领唱,众口相和,和声中有衬字“竹枝”,于是得名。到了唐代,竹枝词逐渐成为一种崭新的诗体形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将竹枝词从巴人民间引入文学殿堂并发扬光大的,当推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可以说,竹枝词是经过刘禹锡的发掘、加工和创新,才得以广为传播并大放异彩的。 刘禹锡一共写了11首《竹枝词》。其中最著名的是下面这一首: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 春风和煦,杨柳依依,柳条轻拂,水波不兴。在这动人情思的美景中,一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小伙子的声声歌唱。姑娘心里想,这个小伙子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了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种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后乍疑乍喜的的微妙感情。刘禹锡此时任夔州刺史,身居高位,却能放下架子向民歌学习,屈原之后,唯有他了。 |
|
来自: 昵称1617776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