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三孤堆墓群

 牛人的尾巴 2019-08-26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李娜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非诚勿扰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查看详细规范>>
所属类别 :
文化遗产

李三孤堆墓群又名离散孤堆,为楚幽王墓,位于安徽淮南市谢家集区双庙村,杨孙路路东。是迄今发现的唯一可以确认的楚国国王墓。出土文物近4000余件,时代明确、文化面貌清晰,成为楚国晚期器物断代的标准器。2012年6月21日公布为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李三孤堆(离散孤堆)

  • 所属年代

    战国时代楚国

折叠 编辑本段 建设沿革

李三孤堆墓群又名离散孤堆,为楚幽王墓,位于安徽淮南市谢家集区双庙村,杨孙路路东,距长丰县城、寿县古城、淮南市区均约25公里左右,距合肥90公里。李三孤堆是迄今发现的唯一可以确认的楚国国王墓。出土文物近4000余件,时代明确、文化面貌清晰,成为楚国晚期器物断代的标准器,受到国内外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的高度关注。 远观远观

1933年,安徽大水,李三孤堆坟茔被打开,有人说是被大水冲开,也有的说是被当地的保甲带人挖开,出土文物中以青铜礼器居多。寿县铜器,是楚国器物的第一次大规模出土,震撼了中国文化界,同时也使各地文物商贩云集,地方官绅强取豪夺。

折叠 编辑本段 文物遗存

据《长丰县志》记载:"朱家集离散孤堆,俗称李三孤堆,位于朱家集南约3华里。据考证此为楚幽王熊悍之墓。

墓的形制是土坑木椁墓。木椁周围约10多丈长,10多丈宽,10多丈深,均填有类似瓷土的"白膏泥"。这种'泥'胶性重,出土时软如泥,风吹后坚如石。墓底距地表的深度为10多丈。

民国12年此墓出土一批文物,多为车马饰具及带钩铜镜等。铜器被当时留在蚌埠的瑞典人加尔白克工程师携走,并由其分售欧美各地。较大的 轿鼎及壶、簋数件,藏于瑞典首都的皇储搜集部。铸客铜鼎,战国,1933年出土铸客铜鼎,战国,1933年出土

民国22年,此墓又出土古物3000余件,以青铜礼器居多。铜器中有轿鼎、釶鼎、球形小口鼎四型。另有(左为鬲,右为瓦,同鬲)、簋、簠、壶、缶、敦、俎、豆、盘、鉴、勺、量、、炉盘以及兵器生产工具等(铜器有铭者30余件)。其中有楚王名者计有(左为酉,右为今,音掩,同酓)肯鼎2件,酓肯簠3件,酓感轿鼎、酓感盘各1件。"酓感"之名经学者考订为楚幽王熊悍。"酓肯"之名,一般认为即考烈王熊元。这批文物,一部分为当时官僚豪绅勾结古董商人,私售于京、津、沪、宁等地;余下的由前寿县民众教育馆收藏60余件,天津博物馆收藏10件(今藏安徽省博物馆)。另有前北平图书馆,前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齐鲁大学收藏一部分。

据抗战前出版的《安徽文化史料》记载,这批出土文物,曾有当时安徽文史馆选取铜器4件,携往伦敦,参加中国艺术展览会,计有楚王酓肯鼎一、俎一、盘云纹簠一、环梁方盘一,'自在沪预展时,英国专家认为铜俎一件,前所未见,实系世界罕有古物。后,遂引起世人注意。以后每到一处,观者无不争先快睹,且交口赞叹,推为铜器中最名贵之珍品云。'

民国27年,该古墓被国民党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李品仙洗劫一空,出土珍品数百件。有方木条100余跟(围于棺周成方形),板栗色,质坚如钢(在墓内是软的,见风后变硬),每根长3丈,宽、高各2尺。铜铎30余件,每个重二、三斤。红、绿花石70余块(置方木条格中),每块长8寸,宽3寸,厚1.5寸,色白如玉,石质细而坚。大铜碗、瓢30余件。铜鼎3只(于棺前),每只中二、三百斤,鼎周、鼎脚铸有浮雕的龙。大铜灯2台(位棺两侧),每台重100余斤。铜宝剑1把(居棺前正中),长3赤,柄有雕龙,光彩耀目。绿翡翠1个,球状,直径约一尺,面雕花纹。朱红棺材1口,长9尺,高、宽各3尺,重三、四百斤。壁、盖饰有浮雕的龙,色泽鲜艳如新。棺内有头发一束,龙袍的形状和花纹仍存。这批随葬品,均被李品仙运往香港私邸坚道第5号(或第8号)。据邓峙一(李品仙交际科长,盗墓现场指挥者)回忆,他私留铜铎3件,每件售价合黄金3两。"铸客铜升鼎,战国,1933年出土铸客铜升鼎,战国,1933年出土

据《寿县志》:"墓址在寿县城东南25公里处的朱家集(今属长丰县)附近,发掘前称李山孤堆(离散孤堆),封土高出地面2米以上,径约百余米,周约400米。嘉靖《寿州志》说:'州东南五十里,俗称相王冢',不知是否指此。

民国12年(公元1923年),当地农民在附近农田耕作中偶然发现青铜铸器有鼎、壶、簋、镐与带钩、镜、车马饰具等,后为蚌埠外侨瑞典人加尔白克所得,现藏瑞典首都皇储搜集部。22年,寿县大旱,当地乡保士绅以度荒为名,从河南请来墓师3人,经勘察,断定是古墓,即行开挖,平地以下'坑内土层极硬,锹、鎯当致折口';24年,当地人有继续进行发掘。这两次发掘,虽没有挖及椁室,但已取出不少器物,均被瓜分变卖。著名的'曾姬无恤壶'(一对)就是在第二次挖掘中出土的。"

李三孤堆在民国期间先后三次遭遇大规模的盗掘,已经完全看不出原貌。现场只是一个不高的土堆,上面有无数个小坟包,初步推测不下于百个,垃圾成堆,上面种了一些树木,附近是农田,不远还有一个小水塘。从县志记载的深10多丈,宽10多丈来看,当时完全没有人去关心墓的规格。近观近观

1983年6月,安徽省有关部门对墓址进行清理、钻探。2007年正式钻探,在墓坑西50米、100米处发现两个陪葬坑、两个车马坑,保存状况完好。

折叠 编辑本段 文物价值

铸客铜鼎,又称楚大鼎或大铸客鼎。战国青铜器。1933年寿县朱家集(今属淮南市)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馆圆口,方唇,鼓腹,圆底,三蹄足。此鼎形制雄伟,堪称楚国重器。2002年,该鼎被列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铸客铜升鼎,1933年寿县朱家集(今属淮南市)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战国时期青铜器,圆口,直壁,束腰,平底,蹄足。双耳外侈。腹有四兽,攀援直上,作向内探视状,通高51厘米 口径48厘米。1933年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楚王墓出土,腹饰羽纹,足根作兽首状。口沿有铭文9字:"铸客为王后七府为之"。古代贵族用鼎以"升鼎"为中心,因此有人把它称为"正鼎"。该文物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楚王盦悍鼎,1933年寿县朱家集(今属淮南市)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该鼎收藏于天津博物馆。通高53厘米,口径45.5厘米,腹围148厘米。该鼎附耳,直腹,兽蹄形足,并附盖,盖上有环和三个变形的鸟状钮,共有铭文六十字,分布在鼎盖内、口沿、腹部等处。铭文记载了楚幽王为庆贺胜利用缴获的兵器铸成此鼎的经过并用于祭祀的史实。该墓虽早年被盗,但墓址仍在,且相关遗存丰富,对研究楚王陵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折叠 编辑本段 文物保护

2012年6月21日公布为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