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药方有哪些呢?

 野杏林 2019-08-26

1. 栝蒌桂枝汤方 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柔痉:身强几几,脉反沉迟。

2.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刚痉:无汗尿少,气上冲胸,口噤不语。

3.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里热成痉:胸满,口噤,卧不得席,脚挛急,必齘齿。

4.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先煮麻黄,去上沫,覆取微似汗。

湿家身烦疼。(寒湿在表)

5.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炒) 右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痒,温服,有微汗,避风。

风湿在表化热(一身疼,发热日晡剧)

6. 防已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风湿在表气虚(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7. 桂枝附子汤方 (即桂枝汤去芍+附子)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 附子三枚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风湿阳虚轻证(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不呕不渴,脉浮虚涩)

8. 白术附子汤方 (我注:即桂枝附子汤方去桂+白术)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

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用之(接上)

9.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 附子二枚(炮击皮) 桂枝四两(去皮)

风湿阳虚重证(骨疼,掣痛,不屈,近之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

10.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暍主方(汗出恶风,身热而渴)

11. 百合知母汤方 百合七枚(劈) 知母三两(切)

误汗后

12. 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七枚(劈) 滑石三两(碎,绵裹) 代赭石(如弹丸大枚一)(碎,绵裹)

误下后。

13. 百合鸡子汤方 百合七枚(劈) 鸡子黄一枚

误吐后。

14.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七枚(劈) 生地黄汁一升

主方。

15. 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一两(炙) 滑石三两

百合病变发热。

16.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斤

狐惑病(溃疡+恶寒发热,关节烦疼+眼部、皮肤症状+其它)

17. 赤小豆当归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当归三两

日久及目。

18. 升麻鳖甲汤方 {升麻鳖甲汤,归椒草雄黄}升麻二两 当归一两 蜀椒(炒去汗)一两 甘草二两 雄黄(研)半两 鳖甲(炙)手指大一片

阴阳毒(面赤,喉痛,唾血)(面青,身疼,喉痛)

19. 防己地黄汤 防己一钱 桂枝三钱 防风三钱 甘草二钱

20.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附姜术甘草防.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桂枝汤加麻黄、防风、石膏、知母、白术、附子}

日久虚痹(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21. 乌头汤方 乌头汤治寒湿痹,麻黄芪草芍药蜜.麻黄 芍药 黄芪各三两 甘草(炙) 川乌五枚(口父 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豆)

寒湿痹(不屈,疼痛)

22.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桂枝汤-甘草+黄芪=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血痹重证(体不仁,风痹状)

2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 牡蛎各三两

失精家(少腹急,阴头寒,目昡发落,失精或梦交)

24.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

虚劳病脾虚营弱。

25. 薯蓣丸方 薯蓣三十分 当归 桂枝 干地黄 曲 豆黄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芎穷 麦门冬 芍药 白术 杏仁各六分 人参七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敛二分 防风六分 大枣百枚(为膏)

正气不足感邪(风气百疾)

26. 酸枣汤方 酸枣仁二升 甘草一两 知母二两 茯苓二两 穹䓖二两

心肝血虚失眠。

27. 大黄蟅虫丸方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 干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蟅虫半升

内有干血。

28.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虚寒肺痿(眩,涎唾,不渴尿频)

29.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十三枚(一云三两) 麻黄四两 生姜四两 细辛三两 紫菀三两 款冬花三两 五味子半斤 大枣七枚 半夏大者八枚(洗)(一法半升)

寒饮郁肺咳喘哮。

30. 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两 细辛二两 小麦一升 五味子半升

寒饮化热咳喘。

31. 泽漆汤方 半夏半升 紫参五两(一作紫菀) 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姜五两 白前五两 甘草 黄芩 人参 桂枝各三两

痼疾正虚邪盛。

32.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虚火上逆证治。

33.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肺病壅实。

34. 桔梗汤方(亦治血痹)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肺痈成脓。

35. 越婢加半夏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

饮热迫肺咳喘。

36.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石膏二两

外寒内饮夹热而咳喘。

37. 奔豚汤方 甘草 芎穷 当归各二两 半夏四两 黄芩二两 生葛五两 芍药二两 生姜四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

肝郁奔豚(惊恐得之)

38.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误汗后。

39.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 桂枝四两 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

汗后欲作。

40.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 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主方。

41. 栝蒌薤白半夏汤方 栝蒌实一枚 薤白三两 半夏半斤 白酒一斗

痰饮较甚。

42.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枳实四枚 厚朴四两 薤白半斤 桂枝一两 栝蒌实(捣)一枚

邪实主。

43. 人参汤方 人参 甘草 干姜 白术 各三两

正虚主。

44.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茯苓三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一两

轻症。

45. 橘枳姜汤方 橘皮一斤 枳实三两 生姜半斤

46.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两 大附子十枚(炮)

急救。

47.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枳实五枚

寒饮上逆心痛。

48. 乌头赤石脂丸方 蜀椒一两(一法二分) 乌头一分(炮) 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干姜一两(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

阳微寒甚,真心痛。

49. 厚朴七物汤方 厚朴半斤 甘草三两 大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 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

表里同病。

50.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寒气攻冲痛。

51. 厚朴三物汤方 厚朴八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五枚

里实痛。

52.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枳实四枚(炙) 大黄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五两

少阳腑证。

53.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扑半斤(去皮,炙)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腑实重证。

54. 大建中汤方 蜀椒二合(去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阳虚寒盛蛔扰。

55.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寒实内结。

56. 大乌头煎方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口父 咀) 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寒疝。

57.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羊肉一斤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血虚寒疝。

58. 乌头桂枝汤方 乌头 右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取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寒疝兼身痛。

59.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60.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一斤 大黄一斤 厚朴一尺 杏仁一升

脾约证。

61.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二两 白术二两 干姜四两 茯苓四两

肾着病。

62.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痰饮方。

63.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留饮。

64.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悬饮。

65.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先煮麻黄 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溢饮。

66.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半夏半升(洗)

67. 木防已汤方 木防已三两 石膏十二枚(鸡子大)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支饮。

68.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木防已二两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芒硝三合 茯苓四两

69.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冒眩。

70.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枚

支饮胸满。

71.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支饮呕吐。

72. 己椒苈黄丸方防己 椒目 葶苈(熬)大黄各一两

痰饮水走肠间。

73.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

停饮吐眩悸。

74. 五苓散方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下焦水逆。

75.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

支饮体虚。

76.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五味半升

77.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细辛二两 干姜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78.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79.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黄三两

80. 栝蒌瞿麦丸方 栝蒌根二两 茯苓三两 薯蓣三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小便不利,下寒上燥。

81. 蒲灰散方 蒲灰七分 滑石三分

82. 滑石白鱼散方 滑石二分 乱发二分(烧) 白鱼二分

83. 茯苓戎盐汤方 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以上,小便不利三种方。

84.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各一两

水热互结郁而伤阴。

85. 防已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黄芪一两一分 白术三分 甘草半两(炙)

86.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风水化热。

87. 防已茯苓汤方 防己三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88.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

89. 麻黄附子汤方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炮)

90. 黄芪芍桂苦酒汤方 黄芪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91. 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

92. 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于一枚(炮)

93. 枳术汤方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94. 茵陈汤方 茵陈蒿六两 梔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湿热黄疸。

95. 梔子大黄汤方 梔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热重于湿。

96. 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

湿重于热。

97. 大黄硝石汤方 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两 梔子十五枚

热重湿轻重证。

98. 桂枝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牡蛎五两(熬) 龙骨四两 大枣十二枚 蜀漆三两(洗去腥)先煮蜀漆

火邪致惊。

99. 柏叶汤方 柏叶 干姜各三两 艾三把

中气虚寒吐血。

100. 黄土汤方(亦主吐血衄血)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

中气虚寒便血。

101.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热盛吐衄血。

102. 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103. 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三两(炙)

寒热错杂。

104.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热利干呕并见。

105. 猪苓散方 猪苓 获苓 白术各等分

吐后饮水多致停饮。

106. 四逆汤方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107.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半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108. 大半夏汤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胃反呕吐。

109. 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胃肠实热。

110. 茯苓泽泻汤方 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反复吐又渴饮水停。

111. 文蛤汤方 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十二枚

吐后渴饮。

112.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 干姜各等分

胃寒气逆。

113. 生姜半夏汤方 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

寒饮在胃,正邪搏。

114. 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胃寒呕,哕。

115.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

虚热哕逆。

116. 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117.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炙)二两枳实(炙)大者三枚

118.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半封、一半筛末)一斤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虚寒下利便脓血。

119.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

湿热利。

120. 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枚 香豉(绵裹)四合

下利后虚烦。

121. 通脉四逆汤方 附子(生用)大者一枚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炙)二两

122.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123. 黄芩汤 治干呕下利。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桂枝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124.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薏苡六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五分

脓成。

125. 大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个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脓未成。

126.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 溯瞿细叶十分(七月七日来) 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甘草十八分 川椒三分 黄芩二分 干姜二分 芍药 厚朴各二分

金疮。

127. 排脓散方 枳实十六枚 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

128. 排脓汤方 甘草二两桔梗三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枚

129.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茯苓丸,桃芍加牡丹}桂枝 茯苓 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药各等分

130. 芎归胶艾汤方(一方加干姜一两,胡氏治妇人胞动,无干姜)芎穷二两 阿胶二两 甘草二两 艾叶三两 当归三两 芍药四两 干地黄

131. 当归芍药散方 当归三两 芍药一斤 茯苓四两 白术四两 泽泻半斤 芎窮半斤(一作三两)

132.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干姜一两 人参一两 半夏二两

133.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男子加滑石半两)当归 贝母 苦参各四两

134. 葵子茯苓散方葵子一斤 茯苓三两

135. 当归散方 当归 黄芩 芍药 芎穷各一斤 白术半斤

136. 白术散方(见《外台》)白术 芎穷 蜀椒(去汗)三分牡蛎

137. 下瘀血汤方 大黄二两 桃仁二十枚 蟅虫二十枚(熬,去足)

产后瘀血腹痛。

138. 竹叶汤方 竹叶一把 葛根三两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五枚 生姜五两

产后正虚感外邪。

139. 竹皮大丸方 生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

产后虚热烦呕。

140.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白头翁 甘草 阿胶各二两 秦皮 黄连 柏皮各三两

产后下利虚极。

141. 半夏厚朴汤方 半夏一升 厚朴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干苏叶二两

142.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 甘草三两 小麦一斤 大枣十枚

143. 温经汤方 吴茱萸三两 当归二两 芎穷二两 芍药二两 人参二两 桂枝二两 阿胶二两 生姜二两 牡丹皮二两(去心) 甘草二两 半夏半斤 麦门冬一升(去心)

冲任虚寒夹瘀。

144. 土瓜极散方(阴頹肿亦主之)土瓜根 芍药 桂枝 蟅虫各三两

瘀血引起月经不调。

145. 旋复花汤方 旋复花三两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

146. 大黄甘遂汤方 大黄四两 甘遂二两 阿胶二两

水血并结于血室。

147. 抵当汤方水蛭三十个(熬) 虻虫三十个(熬、去翅足)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浸)

瘀血内结,经水不利。

148.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 薯蕷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茯苓三两 牡丹皮三两 桂枝一两 附子(炮)一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