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宁海】东南风:聊宁海县名

 文化宁海 2021-09-14

说起宁海县名,不能不牵涉到一则传说。

宁海建县时,有大将军率兵沿海南下,一路怒波狂涛,而此处却风平浪静,波澜不兴,遂取名宁海。

这则传说,未载于旧志,不知始于何时,载于何处,反正相传已久。明万历《郡县释名·浙江篇》称:邑以涉海,名宁海者犹宁波之谓。意谓宁海之名来历与宁波之名来历一样,其实宁波之名的出现比宁海之名要迟得多,宁波原名明州,因四明山而得名,因与明朝的国号相同,朱元璋采纳鄞县人单仲友的建议,“取海定则波宁”之义,在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将明州府改名宁波府,这样一算,宁波之名比宁海之名要整整迟一千一百零一年。《重修浙江通志稿》亦谓宁海名系“取海疆安宁之意”,都受到了这则传说的影响,现在我们的一些资料,包括新修的《宁海县志》也用了这则传说。

这个大将军当然是指晋将王濬,旧志也明确记载宁海县与王濬的关系,坐实了这个传说。据《崇祯宁海县志》载,西晋太康元年(280),晋将王濬以兵徇地,以该处地域辽阔,请析临海之北二百户、鄞地八百户置宁海县,治设白峤。1990年版的《宁海县志》也作了同样的记载。

王濬(206-286)西晋大将,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人。这个王濬很神奇,他小名叫阿童。据《晋书·羊祜传》记载,“童谣云:阿童复阿童,衔刀浮渡江。不畏岩上虎,但畏水中龙。祜曰:必水军有功。知王濬小字阿童,因表监益州诸军事,加龙骧将军。密会修舟辑,为顺流之计。”

也就是说,羊祜正在筹备如何攻灭东吴,听闻了这个童谣,知道一个叫阿童的能渡江攻打东吴,东吴怕的不是陆军而是水军。而王濬小名恰是阿童,于是羊祜表奏王濬担任益州刺史(四川),加封龙骧将军,密令王濬大造舟船,准备顺流攻打东吴。

还有更神奇的,《晋书王濬传》:濬夜梦悬三刀于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濬惊觉,意甚恶之。主簿李毅再释贺曰:“三刀为州事,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乎?”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黄甫晏,果迁濬为益州刺史。这两个故事很有趣,恐怕是后人的穿凿附会吧。唐代诗人李贺曾作诗:“人间无阿童,犹唱水中龙”,而“梦刀”则成为官员升迁之典。

这个王濬能文能武,任巴郡太守时,由于郡处吴境旁边,兵士重役,生男多不养,王濬一方面对生而不养者进行严格处罚,一方面对生养者施行优惠政策,宽其徭课,结果多存活男婴数千人。任广汉太守时,垂惠布政,百姓赖之。任益州刺史后,设计将叛贼张弘等诛杀,对当地的少数民族恩威并施,使他们多数归降,安定了地方。接收攻蜀密令后,大造舟舰,船方百二十步,可载二千余人。

至西晋威宁五年(279),时主战派大将羊祜已去世,朝议都反对攻打吴国,王濬上书晋武帝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晧(吴主)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战。若今不伐,天变难预。今晧猝死,更令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勿失先机。”晋武帝十分赞同,遂起三路大军攻打吴国,西路是王濬的水军顺长江而下,中路是接替羊祜的杜预率领大军攻打湖北,东路是王浑率大军攻打安徽一带。

王濬率水军顺流而下,到了秭归,时东吴太守吾彦,为防止巴蜀水军,在江面险要的地方打上不少大木桩,钉上大铁链,把大江拦腰截住,又把一丈多高的铁锥安在水面下,好像无数的暗礁,以阻挡西晋水军。王濬造了许多木筏,随流而下,将铁锥拔掉,又在木筏上架火炬,灌足麻油,将铁链烧断,顺势将东吴部队歼灭,与杜预大军会合,然后率八万水军势如破竹,直捣建业,东吴水军不堪一击,纷纷溃散,王濬部队攻到东吴首都建业(今南京)。孙晧无法,脱下上衣,让人反绑了双手,带领一批东吴大臣,到王濬军营前投降。东吴灭亡,西晋统一了中国,结束了三国演义的局面。

王濬部队攻占建业后,西晋大军从水路两路齐头并进,一路是“晋将王濬以兵徇地”,这是指的是陆路;一路是大将军渡海南下,这里指的是水路。两路人马都进入宁海地界,当时这一带,北边的县治在东钱湖边上,南边的县治则在临海,王濬率队当然人生地疏,指派当地官吏开路、办事,而这一带地域辽阔,离两边的官署路途十分遥远,自然是十分不便。再加上新朝新气象,加强对新占地方的管治,王濬作为一个多年的地方官,自然也要考虑,于是请析鄞地800户、临海之地200户置宁海县。

至于宁海县名,王濬的军队主要是水军,在攻占建业后,也是一路沿长江口南下,当时台湾称作夷州,已是通航,吴国的水手对沿途水路十分熟悉,估计在他们的带领下,一路沿海南下,才有了前面提到的传说,也有了宁海之名。这个名字亦有另一层含意,宁海之地来自于鄞县、临海两地,取两地各一字组县名,就是鄞海,为区别于鄞县,又取海之意,改为宁海,这是宁海县名来历的另一种说法,或许这是宁海县名真正的来历。

宁海,海静境宁,是美好,是希望,既通俗又高雅、大气,更具理性。一个好的名字,总有类似的傍名,更有争名,宁海也不例外。前面提到的宁波,尽管是大市,名气也很大,而且是宁海县的领导,但就名字论,其意境、气度、含义都差了一些。至于镇海、定海等名字,却是生硬、空想,不够理性,更不现实。至于争名,县与县之间经常出现。如温岭县,原来叫太平县,因境内有太平山而得名,自从与黄岩县分立,叫了400多年,民国时期统一县名,山西、四川、安徽等省都有太平县,温岭难太平,只好以县西温峤之别名“温岭”为名。又如新昌县,则是占了一个乡名字,新昌本是剡县的一个乡名,五代梁开平一年(908)新昌从剡县分出立县时,新昌乡也在其内,这个名字寄寓着新生、兴旺、昌盛之义,名字好啊,乡名被夺占,就成了县名。

与宁海争名,也有一次,就是今山东省烟台市的牟平区。靖康之变后,金扶立了一个傀儡政权,叫齐,伪皇帝叫刘豫。伪齐阜昌二年(1131),于登海州牟平县治,别置宁海军,到阜昌八年(1137),金废齐,宁海军为金直接统治。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宁海军为州。民国二年(1913),改宁海州为宁海县,次年,民国政府统一全国县名,此宁海县与我们的宁海县同名,本是伪齐政权起的名,历史又比我们短,山东宁海自然得改名,于是改古县名牟平。不过宁海的地名那边仍有保留,牟平区人民政府驻地就叫宁海镇,现在又变成宁海街道办事处了。

对我们宁海威胁最大的是来自本省的一个县,就是宁海名字倒过来的海宁县。海宁县本叫盐官县,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558)置海宁郡,寓海洪宁静之意,辖地在今海宁县、海盐县一带。明洪武二年(1369)降为海宁县。这个海宁县,县名立意与宁海一样,仅仅掉了个头,不仅苦了宁海人,也苦了海宁人,寄往两地的信件弄错了比比皆是,海宁的寄到了宁海、宁海的寄到了海宁,搞得邮政部门焦头烂额,清末近代,由于海宁出了个陈阁老、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到海宁,再加上出了大学者王国维等人,海宁名声大响,风头盖过了宁海,宁海就吃亏了,一些书籍作者分不清,将宁海、海宁混为一个,甚至连胡三省在一些书中都成了海宁人了。

宁海县与临海县,宁与临几乎同音,民间囗语极易混淆,为了区分,台州府及各县又将宁海称为外宁海,以区分宁海临海两县。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因徐霞客开游节等的举办,宁海知名度大增,才扳回一点风头。

    作者:东南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