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龙书杰 一位风度翩翩、傲岸洒脱、才高八斗、恃才傲物的青年,白绫绾着黛青发髻,美目虽略含忧郁却顾盼生辉,一袭白雪长袍迎风飘逸,隐匿不住傲然绝世的天人文曲的豪迈气概。 伫一叶扁舟,裁鄱阳,剪赣江,登楼阁,无推却,欣然挥笔毫,迅捷超迈,一气呵成天下华章《滕王阁序》,矗起一人一阁一文的不朽文史丰碑,留下千百年来古今世人无穷尽的惊羡仰慕和扼腕长叹!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同王勃熔于一体,绝唱千古。那时的“落霞”是否还在滕王阁上空斑斓着艳丽的色彩?那只“孤鹜”是否把王勃的千秋咏叹代代相传呢?那时的秋水与长天还留有王勃时代的风韵和情思吗?物是人非,赣江幽咽,流星闪裂,休止千秋…… 李元婴由东往西划了一个54年的类圆弧的人生轨迹,王勃由西往东划了一个27年的类圆弧的人生轨迹。这两个类圆弧,在李治授意、阎伯屿重建的南昌滕王阁上完美交叉,碰撞出了一个震古烁今、永不熄灭的历史火花。 滕王李元婴因载体附骥而漂白,都督阎伯屿因惜才大度而不朽,唐高宗李治浑然不知自己无意间成了这一系列历史事件的“总设计师和总导演”,也恰巧成就了南昌滕王阁上王勃凝神挥毫一气呵成《滕王阁序》的天才奇迹,文因楼成,楼借文传,铸就了与黄鹤楼、岳阳楼鼎足而立的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辉煌文史胜地滕王阁。成亦萧何败也萧何,似乎冥冥之中也注定了王勃因渡海探望受他牵连而贬谪交址为官的父亲而返程溺亡的历史悲剧!淹勃海千古骂名可知罪否?历史沉沦,往事勾陈,是非功过,能可鉴者乎? 站在古色古香、雄伟壮丽的南昌滕王阁上,不禁浮想联翩,思绪万千,一千多年前的那段曲折历史,透过阁空的层层云雾,通过赣水的浪浪碧波,还有羽羽飞翔的鹜嗣的啾鸣,一一朦朦胧胧又清清楚楚地呈现在我的面前。 [一]可怜帝子淫奢保命三方滕王阁阴差阳错序王勃顺理成章诗杜甫 滕王李元婴【公元630年(贞观四年庚寅年·虎年六月十六日)―684年】,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是唐高祖(太上皇)第二十二子,出生时已是他二哥唐太宗李世民君临天下盛世之初的贞观四年,比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小32岁(兄可为父);比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也小近2岁(少年叔子可弟兄)。他从小就“幼闻《诗》、《礼》,夙承义训”,受过系统和良好的儒家经典教育,能说会道,酷爱音乐、钟情舞蹈、擅长丹青。 李世民虽然文治武功了得,出生时父亲李渊尚是太守,虽是隋朝的与李元婴的教育程度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历经玄武门政变,逼父亲禅位后,李世民对皇室弟兄们防范甚严,生怕类似事件重演,威胁到他子孙的王权地位,但人算不如天算,千防万堵,差点被武瞾兵不血刃和平易主。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便将时年九岁的李元婴封为滕王,食邑千户,封地在远离长安的山东滕州。 滕王,中国古代王爵封号之一。周为滕国,秦置滕县,治今市西南滕城,属薛郡。西汉改为公丘县,属沛郡;又置蕃县(治今城关镇),属鲁国。晋末废公丘。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于蕃县置蕃郡,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蕃县为滕县,属徐州,后属彭城郡。唐属徐州。 滕国(今山东省滕州市)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一。后世遂有以"滕"为号封王,始于北周。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三年春正月壬戌(公元574年2月7日)进封第十三弟滕国公宇文逌为滕王,是中国历史上首任滕王。而后历史中一共有16位滕王,其中宇文氏王朝1人,杨隋朝王朝3人,李唐王朝4人,赵宋王朝2人,完颜氏王朝4人,刘氏王朝1人,朱明王朝1人。最著名的滕王为唐朝滕王李元婴。 “滕”意思是水向上腾涌,引申为张口放言。聪明机警的滕王李元婴,已经强烈感觉到李世民在怀疑他有可能会威胁到李唐王朝至高无上皇权的嗣传根基,封为“滕”王实是警告。 作为皇子,渐渐深知王朝政治斗争的残酷,他故作风流,沉迷声色,流连山水,兴建楼阁,肆意败坏自己的名声,把自己弄得声名狼藉,意在无心皇权,图苟求自保,。难道他真的那样鲜廉寡耻、荒淫乖张、肆无忌惮,并且屡次将李世民和李治父子二人的威权皇命置若罔闻还变本加厉吗?前世历代王朝,尤其是当朝王室血胄之间近乎野蛮的屠戮戕杀,无一不是前车之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问的渊博,越来越令他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于是,李元婴恃才傲物,诗酒为伴,装着对政治一点也不感兴趣。就因为这样,李世民对他爱护有加,也因为他出生在李世民雄心勃勃、大展宏图的贞观之年,也许还因为大他32岁的二哥可以做他父辈的缘故,也许正因为他荒唐得让皇帝感觉不到对皇权有任何的威胁,因此他过了一段好日子。无怪乎李世民的诸弟兄中,仅滕王李元婴得以善终。虽得善终,但苟且偷生、尸身素位的他对当时的吏治、经济、民风和民俗的危害是巨大而深远的,还不如那些为皇权争斗或遭诬陷或被御忌而慷慨赴死的天潢贵胄,舍一己之躯而成万民之福,来得痛快而干脆。 “今生若言幸,何生帝王家。”故作风流、败名求生的滕王李元婴,我行我素,一味钟情于修楼台、建景观,主观利己游秀觅丽享其乐,客观留世览古寻迹怡其胜。修建的三处滕王阁,却有两处因为王勃和杜甫的诗文而成为当地永远的文史名胜,尤其是江西赣江上的豫章(今南昌)滕王阁,与岳阳楼、黄鹤楼齐名,更是蜚声海内外。当然,还有他的蝶画,即使颠沛流离也致力于舞乐丹青诸艺,对中国绘画舞乐文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因为他的“韬光养晦”,才得以留下十八个子嗣:长子薛国公晋长乐王李循琦;次子长安公李循珌;第三子嗣滕王李循瑀;第四子下邳公李循瑶;第五子兰陵公李循璩;第六子临海公李循珍;第七子临淮公李循琬;第八子李循顼;第九子李循玘;第十子李循琨;第十一子李循珽;第十二子李循瑑;第十三子李循琮;第十四子李崇纯;第十五子李循理;第十六子李循琈;第十七子李循琚;第十八子李循琂。他们无意间加强了李唐王朝的宗室力量。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授金州(今陕西古泉以东,甸阳以西的汉水流域)刺史,时年十二岁,实封八百户。据称在金州任职期间“骄纵失度”。百姓农忙季节,他却牵狗呼鹰,屡出围猎,毁坏庄稼,且放纵奴仆,侮辱僚属,毫无“凤子龙孙”尊仪,与倡优贱隶赌博游戏。还发明了一种用于取乐的变态游戏,即用丸弹人,以看人仓皇躲避为乐。并在严寒季节,以雪埋人,借以取乐。结果弄得当地民不聊生,怨声载道。金州离长安较近,李元婴的行径传到李世民耳中。李世民一笑置之。到了年末,李世民赏赐李元婴最多。太子李治不解。李世民遂说是怕他用度不够,必然盘剥食邑。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唐太宗驾崩终南山翠微宫。按例众王公大臣得服丧,年近弱冠的李元婴竟不顾礼仪,公然召集部属,“燕饮歌舞,狎昵厮养”。为此,他遭到了唐高宗李治专颁御书严词切责。 李元婴在调离金州,驾临封地滕州就藩滕王期间,他不顾众人反对,开始横征暴敛,兴建了一座规模浩大的“滕王阁”。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座滕王阁,也叫滕州滕王阁。苛捐杂税引起了当地百姓极大的愤慨,险些酿成“民愤”。 继位不久,横竖看不惯这位皇叔的唐高宗李治,为了平复和安抚当地百姓的情绪,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不得不下令将这位比自己还小的“好叔叔”贬任苏州刺史。李元婴被贬后,他苦心经营的那座滕州亭台行宫就疏于管理,经受长时间的风吹、日晒、雨淋,以及火患,最终就此彻底毁灭了。历史上的第一座“滕王阁”毫无名气,只因为既没有文人墨客为它写出撼古烁今的继世雄文,也没有留下帝王将相为他题写惊世骇俗的匾额楹联。“滕王阁”建筑群是一个硬件载体,文化则是这个载体的灵魂。滕地的“滕王阁”虽然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但因它缺乏灵魂,还因李元婴在那一带的名声不佳,从此,滕州的滕王阁就这样湮没在了浩瀚历史风尘中,烟消云散,无人问津了。 贬谪苏州的李元婴那时才二十二岁左右,正值弱冠韶华,风流倜傥,恃才傲物,却毫不关心政治,不管民生疾苦,只知道荒淫享乐,整日里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第二年诏令他转任洪州(今南昌)都督兼刺史。当时的洪州还比较偏僻,属安置谪降官员的地方。滕王由繁华的苏州迁往偏僻的洪州,心中即使大为不满,也只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所幸天高皇帝远,哪里还记得高宗的敕令?于是和苏州带来的一班歌舞乐伎,终日在洪州都督府里吹弹歌舞,寻欢作乐。将治国安邦的大事置于脑后,日日笙歌,夜夜燕舞,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到洪州不久,他对皇城的依恋痼疾不移,积习难改,控制不住自己“平地起高楼”的痴心,又继续大兴土木、苦心营造亭台楼阁!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李元婴23岁;王勃生于公元650年,那时他才3岁左右),他选址赣江之滨的“仙人旧址”,广招能工巧匠,修起了一座飞檐翘角、玲珑精致的楼台,这就是他修建的第二座滕王阁了。自此在阁中与四方名士高谈阔论,饮酒作赋,尽情享乐。随后又造了一艘青雀画舸,常常率僚属狎客游弋赣江中,漫步洲渚。当他见到洲上五彩缤纷上下翻飞的蝴蝶时,不禁让他欣喜若狂。李元婴本来工书善画,善画蝉雀、花卉,再经过师法自然,李元婴的画技愈发长进,所画蝴蝶分“大海眼”、“小海眼”、“江夏斑”、“村里来”、“菜子花”等,其蝶、花莫不栩栩如生,终于渐成自家体系。 败名自保,存在是硬道理,始终是他第一要务。他生怕有官员巴结他一样,故意把僚属的关系搞得乌烟瘴气,混乱不堪,人人自危,以便远离政治,不与瓜葛,以免被人以培植势力、结党营私、图谋不轨的口实而构陷。因此,但凡见到有些姿色的僚属妻子,便假传王妃之命,招进府内,然后强迫奸宿。部下慑于他的淫威,敢怒不敢言,唯有严加防范。他要声色犬马,还会少有粉黛佳丽,天姿国色?反正这条小命捏在李世民父子二人手里,索性来个“死猪不怕开水烫”。 果然,高宗闻知此事,勃然大怒,便下旨拆除了第二座滕王阁,并削去了滕王的食邑,从洪州再贬滁州。直到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李元婴45岁左右;王勃那时26岁左右),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南昌滕王阁,滕王阁才重新恢复生机。 机缘巧合,王勃道行钟陵,奇遇盛会,礼让无却,欣然命笔,腹构片刻,一挥而就骈文巨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这已是李元婴离开豫章近二十二年之后的事情了。“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那时帝子李元婴还没有去四川隆州,还在洪州周围“为官”,怎么就没有想到要邀请他参加那次盛会呢?也许对他有什么特别的宗亲管制禁令吧。但当他知道王勃在滕王阁上写下了得到李治惊叹认可并且垂名青史的《滕王阁序》时,会不会暗自庆幸和得意呢?也许还给了他谪贬隆州后,继续如法炮制的勇气和自信吧! 此后1400多年的历史岁月中,多灾多难的南昌滕王阁,命途多舛,历经风吹雨打,以及战火的倾吞,屡次重建达29次之多。第二十九次重建的宋代风格的南昌滕王阁于1989年10月8日重阳节胜利落成。它连地下室共九层,高57.5米,占地达47000平方米,明三层暗七层,加上两层底座一共九层,琉璃绿瓦,鎏金重檐,雕花屏阁,朱漆廊柱,古朴高雅,蔚为壮观。主阁南北两侧配以“压江”“挹翠”二亭,与主阁相接。主阁之外,还有庭园、假山、亭台、荷池等建筑,无论其高度,还是面积,均远胜于历代四阁,也大超过了黄鹤楼和岳阳楼,仍然居于江南三大名楼之首。以雄伟壮丽、古色古香、展现当年王勃挥毫盛会为主题的滕王阁,气势恢宏,成为江西南昌,乃至中国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令人感到无比骄傲,吸引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来这里领悟南昌滕王阁修了又毁、毁了又修的无限人文历史魅力。 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开宗明义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李元婴到了四面皆山的滁州后,见景色优美,又是逸兴遄飞,日日登山临水,提酒携樽,依然逍遥自在。不久,高宗又将他徙任寿州刺史。 频繁贬谪,无非政绩不佳,抑或惧其久踞成藩。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诏令李元婴接任其兄鲁王灵夔任隆州(今四川阆中)刺史。屡次遭贬的李元婴对此习以为常。在隆州时,他很怀念洪州的“仙人旧馆”,于是又重敛民财,宏修衙宇,名曰“隆范”。觅得一僻静优美处,建一“滕王亭”。每日坐亭中四顾山水,操练丹青,心无旁骛,日夜揣摩,苦练画蝶之法。使他的蝶画技法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当时有“滕王蛱蝶江都马”之誉。“滕派蝶画”以画蝶为主,其笔法细致入微,设色清淡素雅,蝴蝶粉翅翻飞,所绘蝴蝶无不惟妙惟肖。画中不衬托大型花卉,在蝴蝶之外,仅补以点点野草、青苔、散花。其画面要求达到“雅、素、洒、脱”四大风格。他也因此成为“滕派蝶画”的鼻祖。唐高宗李治都得到过他的蝶画,甚是喜爱。 阆中滕王阁分滕王亭和玉台观两个部分,清以来合称滕王阁。诗圣杜甫两次游历阆中,多次登临滕王阁赋诗抒怀。他于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也暨李元婴建造滕王阁八十四年之后),从梓州去阆州,游览滕王亭,写下了著名的《滕王亭子》一诗:“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清江锦石伤心丽,嫩蕊浓花满目班。人到于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台榭当春,听莺啼竹;丹梯极峻,犬吠云间;锦石伤心,花蕊斑目。此诗对景怀古,深意吟咏,令阆中滕王阁名气大增。 杜甫再次游历滕王亭时,又写了一首《滕王亭子》(其二):“寂寞春山路,君王不复行。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鸟雀荒村暮,云霞过客情。尚思歌吹入,千骑把霓旌。”吊古之意,情景相因。首联、颔联言王不可见,孤存此亭,凄凉衰飒;颈联、尾联说得见此亭,想象滕王,鸟雀如闻歌吹,云霞恍见霓惊,,伤古怀今,丽句作结,曲尽奇变,力大思深。 其时还有《玉台观(滕王造)》诗:“中天积翠玉台遥,上帝高居绛节朝。遂有冯夷来击鼓,始知嬴女善吹箫。江光隐见鼋鼍窟,石势参差乌鹊桥。更肯红颜生羽翼,便应黄发老渔樵。”杜甫古诗,组成了阆中滕王阁坚实的文化基石,使阆中滕王阁与南昌滕王阁齐名天下。 1986、1987年新建阆中滕王阁和玉台山庄,并配以石坊、石桥、长廊、亭台,开辟为滕王阁公园。园林用地85亩,建筑面积3030平方米,依山就势,起伏跌宕。入园门有夺锦亭和长廊,如系悬崖峭壁之上。嘉陵江自西北蜿蜒而来汇为一潭,又折而南去。俯视江潭,仿佛置身于碧波荡漾的江天之中。 从古城阆中北面出城到沙溪场桥头,登山一条逶迤的石阶路,像一架长长的软梯,搭在那玉台山腰,爬完数百级石梯,穿过高大的牌楼,右行便可见到滕王阁前的一座6层螺形石质的佛舍利塔。右为滕王阁主体建筑,岿然屹立于叠级屋台之上;阆中滕王阁坐北朝南,是一座王宫式建筑,楼上楼下共有24根朱红大立柱,托举层楼,巍然屹立,雄伟壮丽。阁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登楼南眺,锦屏之秀,蟠龙之奇,伞盖之丽,远山近水,尽在一望中。阁前有两个莲花池,可观鱼赏荷。东边是果园,四周林木繁茂。从滕王阁右边上行数十步,是一狭长的爬壁长廊,有摩岩石刻,刻满历代诗文。明代邵元善书杜甫《滕王亭子》诗,字大如拳,笔法苍劲。 由阁后上行即玉台观,有傍崖长廊,遮护摩崖石刻及石洞。古石洞有二,即颐神洞和慈氏洞,为道家修炼之所。其下又有碑亭矗立一列书画石刻,阁前崖岩边又铸张飞跃马持戈铜像一尊,俯视山下汉城遗址。 武后嗣圣元年,进拜李元婴开府仪同三司、梁州都督。但他回朝不久就病薨,赠司徒、冀州都督,陪葬献陵。 纵观李元婴的一生,荒淫奢侈,毫无政绩。但他确实很有才华,也称得上“风流帝子”了。虽贵为亲王,却颠沛流离,辗转万里,仍能随遇而安,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失落,反而在艺术领域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也许在他最初的心中,就没有或不敢把王位和权势看得很重,因此大变来临时,他才泰然处之,有了这种波澜不惊的心态,致力于自己所感兴趣的事,才能在关上一扇门之后打开另一扇窗。 他不以政绩留名后世,却处处留情,处处留阁。他最大的可取之处,恐怕是他建造的滕王阁,尤其是南昌滕王阁上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扬名天下;又因南昌滕王阁而得“蝶画”流传,从而无意间给洪州人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其名当得千古。此阁对南北文学的交流及江南歌舞表演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檄英王鸡》宿命《滕王阁序》千古绝唱千古遗憾铸造万古文史丰碑 2018年秋冬之际,我启东莞,游杭州、上海,览苏州、南京,特转南昌,见到了我朝思暮想的南昌滕王阁。 滕王阁,我来了,我终于来了,我就站在你的面前。 王勃,我来了,我终于来了,我就站在“你”的面前,我的心却匍匐在“你”的脚下,高山仰止。我似乎看到了你凝神遐思、高瞻远瞩的从容与豁达,看到了你博古揽今、纵横捭阖的浩瀚与磅礴,看到了你上天达地、博爱仁厚的通达与高古,看到了你内心无限的忧思与激愤。而你却没有看到王朝潜藏的禁忌与凶险,没有看到南海潜伏的骇浪与绝杀。 朝散郎王勃,我的文神啊,殇逝于《檄英王鸡》后诺米多骨牌效应的千古遗恨,同时也成就了你“一人一阁一文”辉煌文曲的巅峰。 我诅咒唐高宗李治禁锢于皇朝血腥嗣统怪圈的惊悚,我诅咒南海恶水惊涛汹涌的无情绞杀,让我的国度骤减那么多精美彪悍的炫世文采,而使一代天才文豪魂归天外。 王勃(公元650-676年),出身望族,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后人誉为“诗杰”。 曾祖父王隆,历任隋太仆国子博士,任昌乐、猗氏,铜川等县令,撰《兴衰要论》; 祖父王通(公元584-617年,义宁元年卒)号文中子,十八举本州秀才,射策高第,是隋末唐初著名学者,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虽英年早逝,却著述甚丰。且于白牛溪聚徒讲学,门徒出众。闻名于世的有唐朝宰相房玄龄,李世民的“十八学士”之一薛收,唐朝的中书令温彦博,吏部尚书杜淹。现今当地通化镇犹存文中子祠、文中子墓遗迹,并有王通后人数家; 伯祖父王度,大业中任御史,后又兼芮城令.所作《古镜记》,开唐代传奇之先河; 大叔祖父王凝,唐贞观中任监察御史,曾任胡苏令、太原令; 小叔祖父王绩(公元585-644年),号东皋子,初唐最年长的杰出诗人,是开唐一代诗风的诗人。11岁时,就成为名动京城的“神童仙子”,风靡文坛的《野望》是“第一首真正的开篇唐诗”,使他一跃成为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他仰慕阮籍、陶潜,嗜酒如命,"饮至五斗不乱",时人称为"斗酒学士"。王绩诗集多已失散,后人辑有《东皋子集》。王绩的诗风直接影响了王勃的诗作; 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畤,福畤即王勃的父亲; 王福畤,生卒年不详,位居《太原王氏通谱》第49世,《太原王氏族谱》河汾支脉第1世。仕唐,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户参军,任交趾、六合二县令,齐州长史,后转任泽州长史,死于任上。王福畤元配安氏,继配齐氏,生子七人:勔、勮、勃、助、劭、劼、劝。长子王勔,仕唐,累官至泾州剌史。生子鹤年;次子王勮,弱冠进士登第,累除太子典膳丞,开元中任中书舍人,寻加弘文馆学士,兼知天官侍郎。勮颇任权势,交结非类。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勮素善刘思礼,用为箕州刺史,与綦连耀谋反,勮与兄泾州刺史勔及弟助皆坐诛。神龙初,有诏追复勔、勮官位,昭雪。武则天不仅胡摘自己田里的“瓜”,也乱摘别人田里的“瓜”;三子王勃,字子安(约公元650年—约676年),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冠;四子王助,字子功,仕唐,第进士,御史,文学家。七岁丧母哀号,邻里为泣。居父忧,毁骨立,服除,为唐监察御史里行;五子王劭,少年颖悟,善属文,唐垂拱初年(武则天的年号,为公元685年)拜博士官,后因武氏乱政,遂退居田里,老病即终。配徐氏,生子茂叔;六子王劼,以文显名,英年早逝。生子椿年;七子王劝,亦有文名,并见唐史。王福畤很为几个出色的儿子自豪,更喜欢夸耀他们。对已经获得大家好评的,自然是赞不绝口,就是不那么出色的,他也是发掘他们的优点加以夸赞。这一家使得绛州龙门河汾王氏以家学著称于世。才华横溢的王勃罹难,王劼英年早逝,再加上勔、勮、助因牵连被诛,可想而知,太原王氏河汾支脉第1世遭受了多么深重的打击啊!后唯存王劭、王劝。王福畤人品高洁,受民称颂。清徐延旭《越南辑略》卷二《名宦》载:“唐,王福畤为交趾令,大兴文教,士民德之,至今祀之,号王夫子祠。”(光绪三年梧州郡署刊本) 由此可知,王勃出生于官宦书香门第,家学渊源深厚,兄弟七人,皆以诗文为人称道。 王勃从小就聪慧敏捷,家庭熏陶,得天独厚,能写诗作赋,思想人格交融儒、释、道多种文化因子。他直接继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济世。他志向高远,勇于进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但同时也处事疏阔,缺少谋略。其次他还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视尘俗。他崇信佛教,认为佛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旧唐书》本传说他六岁就会写文章,“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太常伯刘公称王勃为神童。 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仲秋,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年方十五的王勃毛遂自荐,上书刘右相,其中第一条就是抨击唐王朝的侵略政策,反对讨伐高丽,他认为:“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警烽走传,骇秦洛之甿;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不满情绪。刘祥道看后,为其“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惊异,赞王勃为“神童”,并上表举荐。乾封元年暨麟德三年(公元666年),王勃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时东都造乾元殿,又上《乾元殿颂》。文章绮丽,词美义壮,精邃深奥,贯古通今,惊动圣听。唐高宗览词阅颂,御意抖擞,神清气爽,尤其是一个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且同年得应幽素科试,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朝散郎,文散官名,隋文帝时设置,在“八郎”中位列第四,炀帝时罢用。八郎:朝议、通议、朝请、朝散、给事、承奉、儒林、文林。唐为文官第二十阶,从七品上。 此时的王勃虽然只是一个17岁少年,但他博闻强识,文思敏捷,功底深厚,才高八斗,在当时就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列瞻翘楚,为唐朝及后世的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乾封初(公元666年)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奉教撰《平台钞略》十篇,书就,赐帛五十匹。”(杨炯《王勃集序》) 总章元年(六六八年),因为当时斗鸡之风盛行,沛王和英王也正斗得火热。没能像滕王李元婴那样深知王朝政治斗争残酷的王勃,一时童心大发,竟替沛王写了一篇声讨英王斗鸡的檄文,大概是文章写得太像战斗檄文了,英王受不了,和沛王闹起意见。高宗听说以后,非常生气,说这么下去势必会挑起皇子之间的矛盾,发怒说:“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行谏诤,反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是交构之渐”,就把王勃作为替罪羊,怒逐出府。自惹天祸的王勃,当天就背着简易行囊,满腹忧愁,悻悻地离开了沛王府,从此,踏上了前途未卜的漫漫长路,还不知有什么的命运等着他呢! 唐高宗李治面对一篇奇才奇文,为何如此雷霆震怒,天威降临呢? 公元626年7月2日,既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由当时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了一次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 这次政变,李世民非常狠辣地将李建成和李元吉及其子嗣全部诛杀,同时还把东宫和齐王府的女眷全部没入宫中,彻底拔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的直系亲属的威胁。玄武门事变,李世民杀太子,夺皇位,成为李唐王朝的第二位君主。但是李渊临死之前,曾经对李世民说,放过其他的兄弟,并留下“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是”这十四字遗言。当时李世民非常诚恳地钧承父皇。没想到,李渊一死,李世民就杀了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们,只有李元婴冀得善终。 曾几何时,李渊这句看似气话的十四字遗言,居然真的在李世民的几个儿子身上应验了!李世民老后重走了先皇的旧路,晚年宠爱第四子魏王李泰,导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争夺储位。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承乾逼宫,事情败露被废黜。唐太宗打算立第四子李泰为储君,李泰又以汉王李元昌事恫吓与李元昌交好的李治,李治将此事告诉李世民,而被废的李承乾也坦承自己谋反是因为李泰对太子位有所图谋。于是李世民下定决心立晋王李治为储君。同年四月七日,唐太宗亲驾承天门,下诏立李治为皇太子。他的十四个儿子活下来的,只有两个!而且在他的孙子辈仍在继续重演。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做梦也没有想到能九五帝统,君临天下的李治,仍沉浸在血腥的王朝承祚之争下的阴影之中不能自拔,一有风吹草动,便神经兮兮,草木皆兵,而王勃的那篇《檄英王鸡》正好触动了李治那根敏感而噩梦般的神经,撞到了枪口上,导致他怒火中烧,勃然大怒,怒不可遏。然幸他宽厚仁慈,知人之明,没有动兴文字狱,只是断然驱逐了事,既往不咎。而且事后,李治也有悔意,才有后来的多次征召。王勃还是应该值得庆幸的,要在清朝,他早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了。 下面就是王勃《檄英王鸡》原文:盖闻昴日,著名于列宿,允为阳德之所钟。登天垂象于中孚,实惟翰音之是取。历晦明而喔喔,大能醒我梦魂;遇风雨而胶胶,最足增人情思。处宗窗下,乐兴纵谈;祖逖床前,时为起舞。肖其形以为帻,王朝有报晓之人;其状以作冠,对门好称好勇士。秦关早唱,庆公子之安全;齐境长鸣,知群黎之生聚。决疑则荐诸卜,颁赦则设于竿。附刘安之宅以上升,遂成仙种;从宋卿之窠而下视,常伴小儿。惟尔德禽,固非凡鸟。文顶武足,五德见推于田饶;杂霸雄王,二宝呈详于蠃氏。迈种首云祝祝,化身更号朱朱。苍蝇恶得混其声,蟋蟀安能窃其号。即连飞之有势,何断尾之足虞?体介距金,邀荣已极;翼舒爪奋,赴斗奚辞?虽季郈犹吾大夫,而树桀隐若敌国。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养成于栖息之时,发愤在呼号之际。望之若木,时亦趾举而志扬;应之如神,不觉尻高而首下。于村于店,见异已者即攻;为鹳为鹅,与同类者争胜。爰资枭勇,率遏鸱张。纵众寡各分,誓无毛之不拔;即强弱互异,信有喙之独长。昂首而来,绝胜鹤立;鼓翅以往,亦类鹏抟。搏击所施,可即用充公膳;翦降略尽,宁犹容彼盗啼。岂必命付庖厨,不啻魂飞汤火。羽书捷至,惊闻鹅鸭之声;血战功成,快睹鹰鹯之逐。于焉锡之鸡幛,甘为其口而不羞;行且树乃鸡碑,将味其肋而无弃。倘违鸡塞之令,立正鸡坊之刑。牝晨而索家者有诛,不复同于彘畜;雌伏而败类者必杀,定当割以牛刀。此檄。 文中何处可以看出王勃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挑拨离间、居心叵测?无非是一个“檄”字,和一句“两雄不堪并立,见异己者即攻”,惹动了李治脆弱的神经。“两雄”是什么?不就是他的两个皇子沛王和英王吗?这不是在挑起像他的先皇辈和自己兄弟辈之间一样的王权血腥之争的预演吗?年轻的王勃学富五车,博古通今,却没有想到这个能决定他命运的致命错误,所以在劫难逃。 而文章引经据典,想象丰富,含蓄简练,恰切独到;音韵铿锵,节奏分明,对比铺叙,色彩鲜明;骈俪藻饰,辞采华美,句式错落,对偶工美,是一篇绝妙无比的咏鸡精品力作。只是年轻的他不谙世事,写错了地方,檄错了对象。不然,这将给王勃带来何等的荣耀与自豪啊! 少年得志的王勃经过这样的打击,心情万分沉重。他在《夏日诸公见寻访诗序》中说:“天地不仁,造化无力,授仆以幽忧孤愤之性,禀仆以耿介不平之气。顿忘山岳,坎坷于唐尧之朝;傲想烟霞,憔悴于圣明之代。”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凄怆悲苦和愤激不平的心情。 总章二年(公元669年)五月,王勃悻悻离开长安,随即南下入蜀,开始了他将近三年的蜀中漫游。 在此之前的唐乾封三年,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王勃送别去蜀州上任的知心朋友杜少府时,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江淹《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然此诗一洗古送别诗中的凄怆悲凉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胡应麟《诗薮》评此诗说“终篇不著景物,而兴象宛然,气骨苍然”。 杜少府是开国功臣杜立德的第四子。真名不详,但因为他的朋友认为他"守信"、"上进"、"善良",故又被称为杜三德。 那次送别,好像是提前打好了埋伏,做好了铺垫一样。但性质和待遇却天差地别,杜少府是擢升蜀州少府,而他自己则是罢黜朝散之职,驱离王府。尤其是心情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一个踌躇满志、笃定坚信、大展宏图、充满希望;一个抑郁彷徨、落寞惆怅、隐逸遁世、前途无望。此时,他也才是一个未及弱冠的青年,人生何处去?一个无心的巨大失误导致了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怎不令他后悔无穷,伤心绝望?因为他得罪的是李唐王朝的最高统帅啊!那以后还有出头之日吗? 仕途的挫折,前途的无望,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懈怠,一蹶不振;生活的磨炼,山川的感召,使他写下了很多抒发自己情怀的诗文,其中主要是朋友间的酬唱,仕途艰难的感叹和一些寄托乡思的愁绪。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咸亨元年(公元670年)重阳节,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增,写下了这首《蜀中九日》,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 其一: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其二:乱烟笼碧彻,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第一首用“谁见泣离群”直接抒情;表达离愁;第二首用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手法委婉(间接)表达离情,没有泪水涟涟,也没有依依不舍,所有离愁思念、落寞无奈,都凝练在“寒”字字骨中,矗一字而意境全。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这首诗创作于公元672年(唐高宗咸亨三年),是王勃旅蜀后期时的作品,抒情与写景两相结合。本想借着蜀地山水名胜以消解胸中的积愤,但南国物候却为诗人增添了不少的乡思和烦忧。 旅蜀期间,尽管前途渺茫,忧心愁烦,思念故乡和亲友,但王勃仍与好友杜少府、杨炯,以及蜀中文人雅士交往频繁,吟诗作赋,好不惬意。朝中曾先后征召过王勃,他都称病辞谢。 咸亨三年(公元672年)秋冬,王勃却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他又知医识药,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 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了结其事,结果被人告发判了死罪。咸亨五年(公元674年),幸遇高宗改元(上元元年)大赦,侥幸捡了一条性命。 但此事却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畤,使他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远谪到南荒之外为交趾县令。这件事对王勃的打击,远远超过对自己的惩罚。王勃为人虽有放浪不羁的一面,但他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却以儒家的礼法为标尺。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对父亲的内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从中可体会到身为孝子的王勃内心强烈的羞愧和自责。 王勃出狱后在家里停留了一段时间,却无时无刻不在想念自己远谪蛮荒之地跤止为官的父亲,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歉疚之情。这时朝廷宣布恢复他的旧职,但他已视宦海为畏途,没有接受。 上元二年(675年)春天,王勃从龙门老家南下,前往交趾(今越南)看望父亲。一路经洛阳、扬州、江宁,过长江,度鄱阳,入赣水,九月初到了洪州。 九月的洪州,“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看到山川秀丽,水天一色的江南美景,王勃耳目一新,神情振奋,一扫沉积于心的“天怒人怨”和劫后余生恐惧的阴霾,而“遥襟甫畅,逸兴遄飞。”胸心与天宇一样高远空阔、深邃浩瀚,诗性就像长江的浪,鄱阳的波,赣江的涛,汹涌澎湃,不可阻挡。 路过南昌,正赶上重阳日新修滕王阁竣工落成。远处,天高云淡,澄江如练,波光山色交相辉映,近处则是楼阁错落,丹漆流彩,闾阎扑地,鳞次栉比。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张灯结彩,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伯屿早闻其名,便邀他也参加盛宴。此次宴请满座高朋,即是致庆楼阁落成大典,也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学。他嘱咐吴子章事先写好一篇经他精心修改的序文,以便席间当作即兴作文炫示众人,一举成名,作为晋擢朝廷的跳板,留名文史的典范,而光耀门楣。宴会上,他让人拿出纸笔,假意遍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早就心知肚明,所以都委婉推辞。而“此时”正豪情万丈、文思泉涌的王勃,竟不知就里,无意推却,接过纸笔,凝神挥毫,妙笔生花,完全打乱了阎伯屿苦心设计的精彩表演,他很是不悦,拂衣而起,转入帐后,叫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当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拍案惊奇,顿觉“云烟酿春色,心目两骀荡。”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上元三年(676年)冬,长安城里都传颂着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一天,唐高宗也读到这篇序文,见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不禁拍案,惊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又读下云,见一首四韵八句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唐高宗一扫成见,连声叹道:“好诗,好诗!作了一篇长文字,还有如此好诗作出来,岂非强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当年朕因斗鸡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错也。”于是高宗问道:“现下,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入朝!”太监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唐高宗喟然长叹,自言自语:“可惜,可惜,可惜!” 一篇撼世奇文,机缘巧合,横空出世,熠耀千秋! 《滕王阁序》内容丰富,情真意切;对仗工整,声律和谐;手法多变,格调迥异;骈散结合,语言华美。艺术手法变幻多端;文思细密,层层紧扣;写景状物,灵动极致;述志言情,含蓄委婉;词藻华美,用典独到。纵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层层向一,文心雕龙。《滕王阁序》正文七百七十三字,字字珠玑,千古不朽。成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高朋满座"、"萍水相逢"、"时运不济"、"临别赠言"、"物换星移"皆出自此篇文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脍炙人口、令人叫绝的佳句,千百年来,一直被世人广为传颂。我曾经爱不释手,倒背如流。所到之处,无不诵读致兴,神清气爽,甘之若饴。 王勃的骈文继承了徐陵、庾信的骈文艺术风格:对仗精工、自然而妥帖;音韵谐美,无论押韵还是句内宫商均有意追求合律;用事贴切,做到典事内容与表达内容的谐调;熟用隔对,把四六句型作为主要句型运用,并巧用长短句的交错变化,同时注以散行之气,使文章于凝炼中见流畅。但又注以清新之风、振以疏荡之气,于是使骈文变繁缛为清丽,变滞涩为流畅,创造出气象高华、神韵灵动的时代风格,使骈文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他极善于在赋中抒发情感,表白心志,表现人品。当理想受挫、仕途失意时,他则在赋中表现了自己崇高的品质、美好的人格,抒发了心中的忧郁愤懑、磊落不平之气。他的文学主张表现为“立言见志”的创作思想、“文章经国之大业”的教化功能,但他的作品则呈现出“高情壮思”与“雄笔奇才”相结合的雄壮美、“气凌云汉,字挟风霜”的风格取向及其“感序缘情,登离寄赏”的表现方式。造成这种冲突的原因是王勃的文学思想虽然直接继承其祖父王通的观点,但他的文学创作则遵循了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尽兴豪情后的王勃,于同年十一月到达广州,作《鞶鑑图铭序》和《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大约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历尽跋涉与思念之苦,至交趾找到了父亲王福畤,看到他生活窘困,容颜憔悴,白发丝丝,孤苦伶仃,王勃心如刀绞,悔恨不已,不禁倒地跪拜,长叩不起…… 见到大难不死,跋山涉水,不远万里来探望自己的儿子,王福畤悲喜交加,喜极而泣,兴奋不已,从来就没有责怪过王勃的他,无不时时刻刻在深深地为儿子担惊受怕,牵肠挂肚,祈祷上苍保佑平安。大难惊魂,久别重逢的父子二人,紧紧地拥抱一起,诉说劫后离愁…… 上元三年(676年)八月,王勃自交趾探望父亲不久后,便踏上归途。当时正值夏秋之季,南海风急浪高,王勃不幸覆船溺水,惊悸而死,年仅二十七岁。与屈夫子一样,水葬涅槃,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永远的历史伤痛! 王勃要是能活到四十、五十、六十岁,中华民族的文史宝库里,将要增添多少经典瑰宝啊!!! 越南北部的义安省宜禄县宜春乡,原建有王勃墓地及祠庙,墓地及祠庙于1972年被美国飞机炸毁,今只存王勃雕像。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十九世纪初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民主诗人、小说家、哲学家的珀西·比希·雪莱,为了迎接自英来意的利·亨特,于1822年6月20日赴莱亨,7月8日在返家途中,斯贝齐亚海上突起风暴,雪莱覆舟淹逝,年约三十岁。 他们同样家世显赫,才华横溢,同样命途多舛,天妒英才,溺水而逝,是人类文化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谨借引自莎士比亚《暴风雨》中作为雪莱墓志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他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在我心中来祭奠这两位跨越一千多年时空和万里地域的伟大诗人。愿天堂之上,他们仍然文笔生花,语句惊人,更加意气风发,璀璨夺目! [三]都督豫章阎伯屿泯私念惜天才大度留英名子章学士亦天才博闻强识好文章何轻若斯金镶玉白璧膺瑕枉自流 阎伯屿,籍贯湖广麻城(今天湖北麻城市),曾任洪州都督,也曾出任袁州、抚州等地方官吏。 阎伯屿任洪州都督期间,见滕王阁已朽败不堪,甚觉可惜,心里沉吟不语,暗自忖度:永徽四年,滕王李元婴始筑滕王阁,不久,高宗李治勒令拆除。至如今,已荒废二十余载,帝子离开豫章也二十多年,但不知皇帝现在是否还记恨于心?不整修一番,景象不雅,反而影响洪州形象。要是重新修葺,将给洪州多一处人文景观,提升洪州知名度,吸引游人商贾,云聚至此,对改善这里的社会经济环境,肯定会起到一定的良好作用。洪州现在只有一座佑民寺,还算有点名气,但太显孤单,不成气候。 佑民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原为豫章王蔚综之师葛鱼单捐献的住宅。初名上兰寺,又因宅傍一井时闹蛟患,后建一大佛镇之,故太清初(547年)改称大佛寺。 主意一定,便暗中运作,委托京宦同僚垂询御意。出人意料,竟得仁善的高宗首肯默许,也借此缓解了他对这位皇叔复杂的歉疚心理。阎伯屿内心骄喜,立马筹措资金,招纳工匠,府役民工,整兴土木,便井然有序且马不停蹄地砰砰乓乓,热闹起来……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重修的滕王阁大功告成,九月九日重阳节,阎伯屿举行盛大落成典礼,大宴宾客,文人雅士和社会名流,荟萃一堂,才有了王勃的天才表演,不意间竟打乱了他和女婿名利兼收的双簧,令他愤懑难消,这种场合,也只得暂且隐忍,不如人意,就立马让女婿吴子章粉墨登场,也好有个铺垫,让女婿更有面子。谁知王勃越写越精彩,就像决堤的江河,滔滔不绝。阎伯屿也好像被一根纤绳,把他从旮旯湾里拽出来了一样,神情激动,情不自禁地站到了王勃的身后,完全被他的鸿篇巨制给吸引,早把和女婿的约定忘到了九霄云外。但此时,不甘心就此错失这千载难逢、万古留芳机会的吴子章,凭借自己超群记忆,全文背诵了王勃的即席之作,以此污损王勃。《滕王阁诗》一出,这位孟学士立马就灰头土脸了。他没想到,连他岳父都对王勃钦佩不已,肯定是自知女婿的文章,和王勃相比,已经有天壤之别了。可怜吴子章,意气用事,不识时务,自讨没趣,空落得个文人相轻,胸心狭窄的恶名。 吴子章,阎伯屿女婿,别名孟学士,唐代才子,文学家,记忆超群,过目不忘。古文创作是他的主要成就。要是也和他岳父一样胸怀大度,不也留下了一段成人之美的佳话吗?是非成败一瞬间,褒贬评说由后人。 阎伯屿位高权重,虽有私心,但他仍深明大义!倘若放任私心,便可让女婿崭露头角,他完全有权把王勃的这篇佳作扼杀在摇篮之中。不愧为一代名臣,胸怀和大义最终使他改变了初衷,从而为中华历史文化保留了一件难得的珍品,也使得滕王阁成为令海内外景仰的游览胜地。倘若如斯,那南昌的滕王阁,因为没有了王勃的这篇罕世雄文,也许就像滕州滕王阁一样,湮没于历史的风尘中,了无踪迹了。 几百年后的滕子京也重修了岳阳楼,光明正大地请范仲淹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阎伯屿要能广征博文,滕王阁盛会,将会增加更多华丽篇章…… 【四】缘聚缘灭潮起潮落有公论 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为了王朝正统,不惜对斜逸旁枝,大肆剪截,围堵防范,竟然防堵出了一个贬谪大王李元婴,他在山东滕州、江西南昌和四川阆中,分别筑起一座后人以他封号命名的滕王阁,南昌、阆中滕王阁,因王勃、杜甫诗文而举世闻名,成为当地一张靓丽坚挺的文史名片。当然,也少不了阎伯屿的历史功绩。而滕州滕王阁没有文化巨擘的鎏金,故而烟消云散。足见精品文化的历史人文魅力。 滕王李元婴从长安、金州、滕州、苏州、南昌、 站在秀美瑰丽的南昌滕王阁上,俯瞰清悠悠的赣江,仰望万里蓝天,抚今忆昔,追寻王勃的思绪,我得到一个结论:文心雕龙方珍品,昙花一现自娱神。 历史沉淀了往昔,是非自有公论。 (得成此文,谨此鸣谢诸位文友华章为助,聊表谢忱!) 2019年8月25日星期日于东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