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写教学案例

 事奴 2019-08-26

 大讲堂第七讲和学员们谈了关于“写”的科研,其中就特别提到了很实用也很让我们有话可说的教学案例。但是提及教学案例,不免使我想到了八年前我们征集的教学案例,居然没有一“例”,交上来都是教学设计——教案!确实,从来没有人关注过教学案例,也从来没有人意识到教学案例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只是一味地“抓分数”,那时最下气力写的“成果”就是教案了,连教学实录都不一定会写。于是,我们的科研基本停留在“说”的层面:说说课,评评课,搞个研讨……最后留下来的,至多也就是活动记录,上课总结(小结)和教案了。教学改革以来,经过教科研两处的不断努力,我校的教科研逐步走上正轨,因此我在2015年科研成果表彰会上也强调:“回首八年的科研之路,我们已经由零散的科研走上了常态化的科研,有最初的较为被动的科研变为现如今的主动的科研,由最初的略显功利化的科研变为现如今的有追求而务实的科研,由最初的少数人的科研变为现如今的多少人的科研……

前不久我们下发了申请全国课题的通知,就有许多老师前来咨询,但是,他们大多不太会操作,需要我们细细道来……

教学案例则不然,此前我们已经有老师在写了,而且写的很新巧。如“新生代”的特级教师孙久志,他写的教学案例就很有特点,一会儿我们再看。科研骨干于欣,她现在是经常写教学案例,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她可谓独树一帜,写了大量的教学实践和心得体会,还有班级工作的教育案例。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是,几位老师的稿子也具有了教育案例的特点。我去年认识了一位普通中学的老师,她写了许多教育教学叙事和教学案例,给我看了一些。我很感动,也很后悔为什么没像她这样多记录些“故事”,我记忆中的许多“故事”大多比她记录的生动,更有开掘价值,然而都可能流失了……而她是一位有心人,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支勤快的笔,为自己,也为他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我看后也给她指出,她做的思考还不够,科研价值没有太多的开掘出来。用语文的话来说,主要是记叙,虽然不是一般的“流水账”,但是缺乏应有的议论——当时的心理活动和事后的心得。我鼓励她“重整旗鼓”,将这些教学叙事按照一定的主题加以整理,润色,最后编著成一本书,不是很好的资源吗?

好,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教学案例呢?

资料上说: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偶发事件、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案例不仅记叙教学行为,还记录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它既有具体的情节、过程、真实感人,又从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高度进行归纳、总结、悟出其中的育人真谛,予人以启迪。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案例是以教学中的某些片段或者“镜头”当作例子,来具体说明你的观点和思考所得;你是通过这些例子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这样的“例子”可以来自同一节课,也可以来自不同的课。教育案例也是这样灵活选材。这些“例子”的组织顺序也不一定是原有的授课顺序,而是根据表达需要来安排材料。案例是用来说明问题的,也是用来帮助人们提高认识的,它和教学叙事一样,绝不是原始的、纯客观的“素材”。

这里要特别强调:案例不是教案,也不是教学设计!案例是对教育教学典型事件的理性分析,说明和总结。案例是把教学故事当中例子来分析!我们一提到教学案例,许多老师就立刻想到了可能是教案或教学设计。我们看看资料怎么说的:

一般来说,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比较容易理解。教案和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相近,它们的区别也体现了案例的特点和价值。同样是对教学情境的描述,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至于怎样选择,就要看案例撰写的目的和功能了。

一般情况下,撰写教学案例要写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写案例事实,二是写案例分析。给他人提供参考,给人以启发的。

撰写教学案例的方法

    1.选择一个有冲突的教学事件。(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找骂型的、课堂突发问题的机智)

2.对事件背景进行描述。

    这种情况以前出现过吗?第一次引起你注意是什么时候?这以后发生了什么?接连发生的事件是怎样开始的?事件发生的上下文(即情境)是什么?开始的场景中你的反应是什么?影响那个事件的心理的、社会的因素是什么?物质环境因素是什么?教学因素是什么?

3.分析、检查你行动的结果。

    教师所做的每个行动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你的回应引起的一些反应是什么?对学生的影响是什么?对班级气氛的影响是什么?对其他演员的影响是什么?你所采取或未采取的行为对自己的结果是什么?你的行为以何种方式提高或降低你对自己的重视?

    一个好的案例需要针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案例不能只是提出问题,它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具体措施,并包含着解决问题的详细过程,这应该是案例写作的重点。

    一个好的案例需要有对已经做出的解决问题的决策的评价——评价是为了给新的决策提供参考点。可在案例的开头或结尾写下案例作者对自己解决问题策略的评论,以点明案例的基本论点及其价值。

一个好的案例要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及其内心世界。教学案例一般也是“有感而发”,是经历与思考所得,既是教育教学的非同一般的过程,又是作者动用智慧解决了实际问题的心路历程。它更像是论文,是来自你具体实践的论文。

下面看看资料显示的教学案例的结构要素。

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

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细节

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的转折过程,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

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评析

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差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实际上,教学案例的撰写完全可以“因地制宜”,不一定那么“中规中矩”。

只要你把理性思考写出来,只要你把经验写出来……

先看看我写的一篇,这是辅导一位教师参加全国大赛后写的。

                循理而动,各尽其妙

【背景】曾陪同本市M老师参加了“第二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他抽到的课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新课程的必修教材,与传统名篇《拿来主义》等一同编入杂文单元。这篇文章的作者埃里希·弗罗姆是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文章的说理富有逻辑性,很容易让人上成抽象、枯燥的“思想品德”课。他试讲时……(实例)

【理论】新课程背景下,除了转变教学方式这个大前提外,还有讲求变换教学思路,或者拓开教学思路,创新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当然,万变不离其宗——新的教学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这样,我们的教学策略自然会“依乎天理”而随心所欲,由讲求教学技法而至“进乎技矣”,课堂也因此别开生面。

【对策】作为一名“参谋”,我先从宏观着眼提醒M老师在设计教学时注意几点:一是首先面对一篇说理类的文章,一定要设法教出“语文味”来,避免一味析理;二是要考虑单元提示,将把握文章的结构作为一个重点;三是用好教学策略,展示独到的“基本功”。……主导思想是在“一切为了学生”这个大前提下,充分利用文本,开掘语文因素,创设学生主动学习、使课堂灵动的亮点。我们将这一“升格” 的主导思想化成了具体而有效的方略。

1.中间突破,主次分明。

这一主张是说我们的课堂教学步骤不必拘泥于文本的自然顺序,按部就班,而是不拘一格,快捷入文,直奔文章中心环节,再辐射其他内容,所谓“纲举目张”。……

2.揣摩语句,学习语言

……   ……

   

再看孙久志的一篇。

                    例说数学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专家认为这种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呢?我校的“异课同构”教学研讨活动旨在在此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我们都知道,“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真正部分就是问题和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问题是他们学习动力的源泉。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恰当的设置问题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  ……

二、理论的阐释

我们教研组的课堂教学,在继承传统的讲授式、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正在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即“问题探究式”教学。所谓“问题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学生起点行为的基础上,精心设置探究问题,即把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归纳概括成一个一个的问题,把学生应该掌握的技能,设计成一个个“实验”;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等活动,发现数学结论,学习数学知识,获得数学技能和数学方法。这样,教师在备课时最艰苦的工作就是准备问题,准备能让学生愿意思考、积极主动去思考的问题,准备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问题,准备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准备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问题。

……  ……

三、案例与对策

1.在导入新课处设问,旨在“激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复习旧知处设问,就是为了激活学生学习新课所需的关键性的原有经验,为学习新课清除障碍,使学生的学习容易与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产生联结,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易于建构知识。

“导数的几何意义”一课在此环节设置了一个问题:

问题1请叙述函数 在点 的平均变化率和导数(即瞬时变化率)的定义。

意图阐述:“导数的几何意义”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为“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导数的几何意义与直线的斜率、导数的定义密切相关。由于导数的定义学生刚学,抽象性较强,学生掌握的不扎实,因此问题1为学生学习新课扫清了障碍。

效果评析:教学实践证明,问题1为学生发现导数的几何意义产生积极的作用……

2.在传授新知处设问,旨在“置疑”

……  ……

3.在巩固应用处设问,旨在“释疑”

……  ……

4.在归纳总结处设问,旨在“串疑”

……  ……

四、评价与心得

……  ……

这是孙久志老师对新的教学策略尝试运用后的“经验总结”。因为事先他就对每个教学环节做了精心的预设——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和教学策略运用下的设计——那么课堂上就具有了验证效果的作用,当然还有发现新的开掘点和问题的作用,所以,一堂课下来,无论是实例还是理论,收获可谓满满,动笔也是文如泉涌,左右逢源。实例是“趁热拿来”的,真实而鲜活;思考也是来自实践,颇有说服力。他在“案例和对策”部分采用了独到的“三段论”,课堂案例——意图阐述——效果评析,层层深入,很讲逻辑性,让人能够很清晰地跟着他一步步看明白如此做来的道理与效果,从而给人以启迪。

我们老师手头都有许多很生动的实例,现在如果动动脑筋,做些理性思考,写一篇好案例又有很难呢?写出来吧,给自己,也给他人留下一份可贵的教学资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