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张画里看中国之:《水仙蜡梅图》——入世的希冀与宿命

 zpin 2019-08-26

十张画里看中国之:《水仙蜡梅图》——入世的希冀与宿命

十张画里看中国之:《水仙蜡梅图》——入世的希冀与宿命

《水仙蜡梅图》 明代 仇英195.8cm×4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是中国古代出世文人的代表,不与世俗妥协,而中国文人中的另一类则是入世者。

可以说,中国文人有着高贵的道德传统,但现实中的文人之道却是一条畏途。

明代画家仇英绘有一张《水仙蜡梅图》,画面摇曳多姿,暗香浮动,给人一种很美的感觉,但是,这张画却并不是画面看上去这么简单,它所表现的乃是文人人生中特有的情绪:艰难。

艰难?

做文人有多难?

首先,以文人身份脱颖而出本身就是一件极难的事情,可能正是源于读书出成就的艰难。造成读书艰难的原因,在古代,至少是因为出路的单一,还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然后,文人还要给自己制定很多条条框框、行为准则,但这些行为准则,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实际的好处。士、农、工、商,四种人,农人依照准则可以收获农作物,工人可以做出工艺器物,商人可以获取真金白银,只有士,暂且不论做得好与不好,就是按一切标准做好了仍然可能一无所获。古人将这种情形,描述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又如范仲淹所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十张画里看中国之:《水仙蜡梅图》——入世的希冀与宿命

《岁朝图》 北宋 赵昌103.8cm×51.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解决能否脱颖而出的问题,并不能仅仅靠自身的学识和修为,而需要借助其他的力量。所以就有了“千古难觅一知音”的感叹,有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论述。而文人一旦风云际会,释放出他们的能量,对历史的颠覆与引领往往是革命性的。

孔子的学生子夏被魏文侯赏识,率先引发了魏国的变法,改变了周的社会规则,将中国历史推进到战国时代;商鞅见秦孝公,一番论述唤醒了秦国崛起的能量,最终灭六国而统一天下,结束了漫长的春秋战国;贾谊一篇《过秦论》,警钟般敲醒世人,告诫强秦快速崩盘的教训,让大汉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并为后世所效仿;李世民重用魏征,以虚心纳谏的姿态开启了贞观之治,树立了帝制社会皇帝与文臣之间关系的典范;清末戊戌年,内忧外患中,一群文人挺身而出,寻找中国的光明所在。直至马克思主义东传,又是一群无惧牺牲,怀揣着心中理想的人们,建立了今天的共和国。

十张画里看中国之:《水仙蜡梅图》——入世的希冀与宿命

《岁朝佳兆图》 明代 朱见深59.7cm×35.5cm 故宫博物院藏

文人的力量是思想的力量,这一点在西方也是如此。

把西方人从黑暗的中世纪拉回人世温暖的,是文艺复兴运动,然后是启蒙运动、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每一次思想的潮流都在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改变人类文明的方向,也塑造着西方人的思维。

长于思想的中国古代文人,知道风云际遇不仅要靠自己的修为,也要靠命运的眷顾。所以,在文人的表达中,他们会有两种倾向,一是表达他们的内心,再有就是表达他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岁朝图”正是这样一种既有自己内心,又有外在环境描绘的画。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每一次的季节轮回都极其重要。上至帝王,下至田间农人,都极端重视这一轮回的意义,这也是中国人重视春节的原因。对于读书人来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文人有感时间的流逝,有着对时间的珍惜与规划。同时,读书人与农人一样,也要考虑自己可能的收成。农人的耕作与收获是看得见的,读书人的一切则是无形的。所以,读书人面对一年之始,更加忐忑不安。他们的期盼,看似清淡,实则浓烈。他们期待他们的人生,就像图中画的一样,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而美丽的春天就在眼前。

十张画里看中国之:《水仙蜡梅图》——入世的希冀与宿命

《插花图》 局部 清代 改琦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实际上,作为一岁之首的画,“岁朝图”可以画很多不同的内容,故而又有“岁朝佳兆图”“岁朝行乐图”“岁朝清供图”等不同画法与说法,而它主要的基础功用,向上是祭告天地,向前是祭告祖先,向后则是为自己、家人及后代祈福,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实为“岁朝清供图”。

“清供”二字,虽简约,却不失隆重。“清”则清矣,却也是“供”之一种——这就有意思了,既然要供,还是清供,那供什么呢?最佳的选项首先就是鲜花。今天我们在很多场合,也经常选择鲜花,实在是因为鲜花之于人类堪称完美的情感寄托物。插花很通俗,却也很高雅。宋人有插花、挂画、焚香、点茶四件雅事,插花即是其中之一。

曾见有人回忆童年趣事,其中一个情节就是将冬天的白菜生出花朵用于清供,颇得生活真味,也是清供生活时尚的余音。清代画家改琦的《插花图》,则堪称插花一脉的代表。此图绘文人操琴而坐,小童子在山石瓶中插上了梅花,旁边题诗:

瓶以美人耸玉肩,

汲来新水注天泉。

山家寒尽无余事,

插了梅花便过年。

此诗的诗眼即是最后一句:插了梅花便过年。一看即是典型的文人腔调。文人要什么呢?世俗所看重的种种繁缛全然不在眼中,只要一种精神的气质,一种品性的追求,一株梅花足矣!

请注意,此处改琦并没有只说梅花,他提到了一件器物——“瓶以美人耸玉肩”。对,就是瓶。在中国人看来,瓶与花乃是绝配。今天我们仍然是这样的传统,瓶代表着平平安安,加上花开绚烂,算得上是完美人生的代表了。

可是,很多“岁朝图”所用器物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可谓钟鼎彝器,蔚为大观。再佐以插花、瓜果,不仅是岁朝,上古的气象也出来了,这样的“岁朝图”则称之为“岁朝博古图”。博古的基础是崇古,但内涵却不止于此。

中华文明崇古的传统中,言必三皇五帝,张口尧舜禹,这是很早的事了。但是那些历史究竟什么样,并不能仅仅靠嘴说。今天,我们评价一个文明,通常把文字作为可靠记录。中国古代很重视修史,但是这些记录写在竹简与丝帛上很难保存下来,就算是保存下来的文字,往往几经转录,最初真相反而模糊了,这给探究历史带来了很大的困惑。与之相比,刻在器物上,特别是青铜器上及石头碑刻上的文字却相对完整地保留了最初的原始信息。对这些文字的研究,成为打开古文明秘密的钥匙。

使用整理这些钥匙,是宋代人开始大规模尝试的,这种尝试以古器物为基础,故称之为博古,而这博古的学问,又以青铜器及碑刻为主,故称之为金石学。博古以及金石学在宋代蔚然成风,宋代人那么讲究,与他们对中国古文化的深入研究息息相关。

其中著名的例子,如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撰写《金石录》。《金石录》一书共三十卷,记载了从中国上古三代到隋唐的二千多种拓本。作为此书作者,赵明诚认为,中国古代的历史记录难免掺杂个人好恶,有些史实仅仅从书上看可能是不真实的,金石遗留的却是原始信息,与历史记录对照,就可以把历史真相看得更清晰。

对于中国博古产生更大影响的一本书,便是宋徽宗下令编撰的赫赫有名的《宣和博古图》。宋徽宗酷爱文化艺术,他在位时曾广收文物,编成《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还亲自撰写了一本“茶论”,后称《大观茶论》。这些书籍的影响直至今日,也奠定了今天中国文化艺术审美格局的基础。

《宣和博古图》著录了当时宣和殿所藏古代青铜器共二十类,八百三十九件,年代从商代至唐代。每件器物都要摹画成图,器物的铭文要拓下来,要有文字的解释,要记录下器物的尺寸、重量与容量。有的还附记出土地点、颜色和收藏家的姓名,还有对器名、铭文的考证等。

《宣和博古图》对于器物及历史的考证,并不只是一种学问,它是带有实用意义的。因为这些青铜器都是古代的礼器,用于各种礼仪场合,祭天、祭地、祭祖、祭时、祭各种神鬼与贤人。所以,宋人考证这些器物,还要根据这些器物,确定本朝礼器的制作、使用。于是,书中也留有本朝使用时选择的器物比例、规格等情况。后来,明代礼器制作和使用时出现不清楚的情况,就要参考这本书。顺便说一句,参考青铜器制式,宋代也将仿制的瓷器用于礼器领域,替代青铜器的功用。

到了清代,金石学鼎盛,是可列为第一的学问。世人对于古器物的态度——比如青铜器,那种尊敬远不是瓷器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加之学术的原因,像拓片、篆刻、古印,这些带有古文明原始文字信息的东西,都有极高的地位,直到今天,仍为学者所景仰,这是古代文脉的延续,也是对历史文明的尊重。

社会公众比较熟悉的一件作品——清代雍正皇帝最为喜爱的圆明园深柳读书堂围屏上的《胤禛妃行乐图》,其中一张就是《博古幽思》。画中的斑竹椅子也罢,金漆镶嵌的几案也罢,各种瓷器、砚台、书籍、屏风等,体现的就是对古文化的追随。“幽思”,所思即是古人的文化生活。

十张画里看中国之:《水仙蜡梅图》——入世的希冀与宿命

《岁朝清供图》 清代 吴昌硕151.6cm×80.7cm 故宫博物院藏

“岁朝博古图”作为“岁朝图”的一个门类,其中包括礼仪传统的延续——以礼器行一岁之始的祭告,虽只是图画,但核心意思到了,同时也包含着后人对先人的致敬——看,当年你们所创造的文化,我们都没有忘。

“岁朝博古图”有着钟鸣鼎食之家的气度,很贵族气,也很厚重,但总体而言,文人气息浓郁的“岁朝图”仍然是带着读书人与生俱来的“脆弱”气质的绘画品种,也是个性表达很接近绘画者心理状态的品种。

十张画里看中国之:《水仙蜡梅图》——入世的希冀与宿命

《胤禛妃行乐图》之《博古幽思》 清代 佚名184cm×98cm 故宫博物院藏

我们再来看明代仇英的《水仙蜡梅图》。

蜡梅花和水仙,都是冬春之交开花的品种,一目望去即知,这是典型的“岁朝图”。此图绘画手法成熟、画面清丽、设色雅致、勃勃生气与缕缕馨香似乎扑面而来。

仇英是明代极具特点的绘画奇才。他本来只是一个漆工,被文徵明发现绘画才能后给予提点,于是得以拜周臣为师学习绘画。周臣还有另一位高徒,名字叫唐寅。仇英就这样走进了当时中国最有才华的江南文人艺术圈。而仇英本人随即展现出了更高的绘画天分,比文徵明与唐寅,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于仇英的天才,美国学者高居翰的一个说法似乎颇为形象。他说,以仇英的绘画能力,你让他看看油画,然后给他一些油画的材料,他两三天就能给你画出一张意大利风格的油画来。

与文徵明和唐寅不同的是,仇英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化水平并不高,所以很多人谈及仇英总有些怀疑的目光,以为他应该是一个画匠。但实际上,身处文徵明与唐寅的交际圈内,他的交往对象是王守、王宠、文彭、文嘉、陈淳、陆治、陆师道、周天球等,皆为当时非同凡响的文化人。因此,仇英虽不能像文徵明、唐寅那样铺开绢纸就写诗,但他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审美,都和他们没有不同。

十张画里看中国之:《水仙蜡梅图》——入世的希冀与宿命

《水仙蜡梅图》 局部

《水仙蜡梅图》不就是这样的审美吗?

在凛凛严冬消退中,知春的花朵傲然怒放——文人的理想有些含蓄,但是充满了坚韧的味道。

孟子的名篇,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背诵如流:“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逆境中的时间是用来熬的,也是用来自我修炼的。所以,古代文人的岁月是情怀与时间的交织,他们表达起来也浓情隽永——“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是感慨;“青山不墨千秋色,绿水无弦万古琴”,是洒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