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人论世从诗词的注释开始——解答古诗词鉴赏题中注释的作用

 微课进行时 2019-08-26

每年高考的语文试卷上,都有古诗文阅读鉴赏题,从功利的角度看,正确理解并解答相关的试题,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分数,以考上心仪的大学;从交友的角度来说,每一次阅读古人的作品,都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与对话。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想,按照孟子的观点,都需要正确理解作品的意思,才可能达到自己的阅读初衷。

为了帮助现代人更好地阅读古代作品,一些古诗文往往都会有注释,同样的,为了让考生更好地阅读解答诗词鉴赏题,命题人往往在古诗文后,加上一些必要的“注释”。之所以说是必要的,是因为那些被注释的字词句可能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也可能是重点。而且,要在解答试题之前能“知人论世”,往往离不开注释的提示。比如2013年湖北高考卷上的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岐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间州(今四川间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间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这道题中对《临江仙》的注释,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看,传递了如下几点信息:创作这首词时,作者欧阳修的处境是个被贬到滁州的罪臣;创作起因是同时科举考试同时中榜的朋友来访;③“曲江花阆苑喻示作者中榜时的踌躇满志与高远理想。眼前被贬的现实与曾经的理想产生了极大的落差

有了以上从注释里获得的作者身世与创作背景等信息,解答后面的两道试题就有方向了。第一题,丰富的感情之所以丰富说明不只一种,那么,应该有被贬的失意之情,有朋友重逢的喜悦之情,有壮志难酬的悲哀之情,有前途难卜的迷茫之情,有与朋友即将离别之愁,等等。

再看第二题要求对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从飘逸的角度作赏析。赏析的前提是要能懂得两句话的基本意思,如果没有注释里对阆苑的解释,考生就会迷失在这里,只能对答案瞎猜了。但明白了阆苑即神仙居住的仙境后,就知道作者从现实写到幻境,从欣喜写到失望,作出了时空上的转换与穿越,可见,在这两句里运用了化用神话的浪漫手法,如果能够再联系到历来评价浪漫诗人李白的诗风就是飘逸的,就更容易想到这两句里超现实的浪漫手法了。

总结起来说,注释在阅读鉴赏古诗词时,有如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帮助读者对作品内容整体把握整体把握作品内容,是解答任何文体作品的法宝。而古诗文的阅读理解,必须跨越第一道障碍,就是时间跨度太大,如果对字词的作者、背景的情况都不甚了解,那怎么谈得上整体理解呢?没有整体理解,又怎么能对作品作深度赏析呢?当然,整体理解作品内容是一个综合性的阅读理解鉴赏能力,但是,对于阅读古诗文来说,懂得好好利用注释,这是必备的阅读技能。

比如2013年四川卷上的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金罍:泛指酒盏。

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如果没有注释,考生会怎么理解九日呢?如果没有注释,考生又会把金罍理解成什么东西呢?如果没有注释老曲台这个,考生哪能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呢?总之,没有三个注释,考生对全诗的理解就难以做到正确了,也就难以对后面的两个试题做出正确解答了。

二、帮助读者了解作者身世对作者身世的了解

对他们的人生际遇的了解,往往是走进作者心灵,把握他们在作品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必要条件,而对思想感情的把握,正是对作品赏析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比如2013年江苏卷的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如果考生对作者的身世不了解,就无从准确解答第(2)题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但因注释说是他谪居惠州时所作,说明他要门常掩的原因是仕途受挫,对世味感到了厌恶,由于不再关注世事,所以,就让时光在床席(章:床席,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里学过)上流逝了。

三、帮助读者了解创作背景由于古诗文离现在十分古远,所以,对于作品创作背景的了解,往往是走进古诗文鉴赏的另一道大门。不同的时代,会在作者的心里留下清晰的影子,也定然会在作品中有意无意地显露出来。现代人读古诗文,必须学会灵魂的穿越,回到作者的时代,了解当时的政治情况、人情世故等,从具体的背景下去阅读理解古诗文,方能最大限度地靠近诗人创作的初衷。

比如,2013年天津卷的相关试题: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 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 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20.“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

21.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从这首词的标题可见,作者辛弃疾写作这首词的目的是送给去参加科举考试的他的学生范之廓的。可是,如果没有注释和注释,恐怕很多考生都不知道秋试是什么意思,就不能置身于古代科举考试这一历史事件中,从参加科举考试的角度去理解全词的内容。但有了这个注释,考生很容易以自己在参加这次高考之前,父母及亲朋对自己的极大的期待与美好的祝愿,来走进作者当时的内心世界,从而正确把握这首词的思想情感。

古诗文中的注释,往往被一些考生给忽略了,它虽小,作用却很大。在诗词鉴赏中,这些注释有的介绍写作背景,有的注明生僻字词的读音、意义,有的间接告诉考生作者的感情,成为知人论世的直接依据。被注释的内容往往就是鉴赏作品的拦路虎,不看注释就无从做到知人论世,就会妨碍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而注释往往就是理解鉴赏的一把钥匙,如果我们能正确利用注释中的信息,一般情况下,诗词鉴赏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