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巧用“变异理论”,改进课堂教学

 thchen0103 2019-08-26
            “变异理论”是世界著名教学论专家、瑞典哥德堡大学教授马飞龙创立的一套教学理论,它基于传统的迁移理论又有所超越。本文旨在通过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变异理论”,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具体而言,大致分为五方面。
  一、融入思想,渗透“变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两种现象。一是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似是而非,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综合与应用无法达到应有效果。二是过多的重复练习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感。通过学习和研究“变异理论”,我们获得这样的启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变式探究,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结合“变异”
  具体情境的创设,能为学生提供多种思路,使学生通过比较,真正体会小学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及其相应的运算法则。
  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整数”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剪一个这样的图案()要用一张彩纸的1/5,剪3个这样的图案需要多少张彩纸?全班大部分学生用加法计算(1/5+1/5+1/5=1+1+1/5=3/5),个别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很清楚地得到答案(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一个需要1/5,3个便是3/5)。还有一部分学生用乘法计算(1/5×3=1×3/5=3/5),因为3个1/5相加便是1/5×3。紧接着,教师给学生布置练习题:2个3/7是多少?3个5/16是多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把乘法算法和加法算法有机结合,并让学生说清思路。
  在上例中,因为教师找到了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意义的本质特征,所以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展开思维的翅膀,通过交流和比较,建立了准确的数学概念,理解了计算方法,切实掌握了“分数乘整数”的学习内容。
  三、课堂新授,突出“变异”
  “变异理论”认为:不应孤立地理解任何事物,而应关注事物之间的相同方面和不同方面,在“差异性”和“共同性”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这一理念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数学教学的本质,理解学生学习迁移的发生机制,增强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课本上常见的例子都是“标准正例”,即“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根据“变异理论”,教师可展示三个“反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不同的数”和“一个分数的分子加上一个数”。通过上述反例可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分数”概念的本质属性。
  又如在教学“梯形概念”这一内容时。“梯形”,即“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课本上常见的例子都是“标准正例”,即上下底边与水平面平行的情况。根据“变异理论”,教师需要展示一些“非标准化正例”(如改变放置角度、做一些旋转等),同时展示一些“反例”(虽然上下底边与水平面平行,但不是梯形的情况,如平行四边形),从而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梯形”概念的本质属性。
  四、有效练习,加强“变异”
  要把练习课上得精彩,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出题,学生做题”的练习模式,根据不同练习内容的特点,重建练习的课堂。
  在练习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一题多变”的方法,即变换题目的条件或表述形式,而不改变题目的实质。“一题多变”的出题方法能使学生随时根据变化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的练习课上,教师可把生活中常见的火柴盒作为操作素材。首先,通过计算内盒、外盒的“表面积”进一步巩固“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其次,通过提问(如何包装若干盒火柴?),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最后,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盒子。这样的练习课,具有一定的研究意味,不仅使学生的注意力格外集中持久、更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度,使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
  五、回归生活,体现“变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坚持“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原则,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生活化,为他们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这一内容后,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向课外延伸——组织学生自己动手缝沙包,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正方体展开图”的理解,更为接下来学习“正方体的表面积”及“鱼缸等物体的表面积”打下基础。
  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不仅拓展思维,培养认真观察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能增强应用意识。
  通过对“变异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应树立这样的意识:教师应经常对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反思,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白水洼小学)
  (责任编辑:万驰 梁金)
论文来源:《中国教师》 2013年1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