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瓷展赏:钧窑蓝釉紫斑八棱螭耳把杯(2)

 潘施文图书资料 2019-08-26

宋代钧窑瓷器以其独特的变幻莫测的窑变釉色而列入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并深受世人喜爱。

宋代钧窑有官窑和民窑的区分。今河南禹县八卦洞和钧台窑属于官窑,其窑址发现于1964年,后经发掘出土大量实物标本。钧台窑烧制的窑变釉瓷器胎釉质量最好,到了北宋徽宗年间,被皇家设置为官窑,为宫廷专烧瓷器,这是北宋设立的第二座官窑。后来北宋灭亡,为金人统治,当时这一代属于钧州,所以就称钧窑。

同时,在河南以禹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也在烧制钧窑瓷器,发现窑址很多,是为民窑。此后的元明清各朝仍在烧制,并扩展到江苏、广州、内蒙一带,可见对后世影响很大。

钧窑瓷器之所以能在北方诸多窑口中脱颖而出,被皇家选中成为官窑,专烧宫廷用瓷,还是得益于窑工们的创新。

钧窑瓷器的烧制工艺比较复杂,要分两次烧制。第一次为素烧,先烧成瓷胎,然后再上釉,第二次再烧。 他的独特和创新之处,就是聪明的窑工在釉料中首次加入了微量的铜元素。铜元素在经高温烧制后显示红色,这也为后代烧制出红釉瓷器开了先河。

由于釉料中铜元素的掺入,厚釉流淌中产生的气化物形成多彩线条的窑变效果,所以器物烧成后会随着铜的多与少而呈现多彩釉色,或青中带紫,或红中带青,或青中带紫色不规则型斑块,每个器物的显色中都带着流淌形成的流动多变的线条纹,绮丽变幻,迷人神往。釉料自然流淌中因填补裂纹,形成犹如蚯蚓爬行的痕迹,称“蚯蚓走泥纹”,这是钧窑瓷器的一个显著特征。

宋代钧窑瓷器流传于世的实物,以天蓝釉、玫瑰紫釉的鼓钉洗、水仙盆、花盆、盘、出截尊为多,也比较著名。也有各式瓶、碗、杯、盂等器物,但比较少见,而且这些器物相对比较小,具有线条简洁、器物素雅的宋人审美趣味特征。

这件宋代钧窑天蓝紫斑釉八棱螭龙耳把杯就是比较典型的器物。

这件把杯口径12.1厘米,高7.3厘米,足径5.5厘米,器型非常独特而富有美感。器身为八棱型,每棱的弧度较大,给人强烈的立体感觉。



杯的口沿微微外侈,自口向下渐渐收敛至五分之四处急收,形成花口碗状的杯体;杯的底部顺着八棱形状做成八棱型圈足,倘若没有手把可以称为八棱碗;但工匠在制作中的创意是做一只把杯,为了与碗相区别,也为了更加实用。工匠取其一棱的正中,与沿口相平,自口沿向下安装了一个螭龙型耳把;把的外型制作成写意型螭龙,耳把内呈圆形,使用者可将食指伸进圆孔,中指在把外托住把的下端,再将拇指按住把的上缘,三指成拿捏状用力,就可以很轻松方便地提起杯子,且三个指头很舒服地各占其位,非常实用。

杯子整体线条流畅,美观灵巧,极具观赏性。杯子施蓝钧釉,釉面滋润肥厚,瓜棱的凸起部分釉色偏蓝;口边沿及每棱凹进去的地方,釉均偏深,呈现暗紫红色;底部与圈足交接处流釉极厚,有的形成釉滴状,釉面有窑变形成的丝状牛毛纹,密布极细小的缩釉点,并有极细的小开片;杯内装杯把的方向有一块玫瑰紫色斑块,倍增秀色,凭添艺术感染力。杯内底部釉色偏淡偏白,也有釉水流淌形成的丝状纹和缩釉点。圈足及底部露胎,胎质灰黑,并有黑色结晶体,胎的淘洗不够精细,露胎表面呈现紫砂状。

这件宋代钧窑天蓝紫斑釉八棱把杯,造型独特,工艺复杂,釉色肥美,手感细腻,是一件存世稀少、极其珍贵的钧窑瓷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