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是否希望孩子画的像?

 畔8086wijwkqkc 2019-08-26

  孩子刚刚开始画点什么的时候,大人就画一些人的脸呀、汽车的形象呀什么的教孩子画。或者孩子一要求,就画出一些物体的形象呀什么的教孩子画,或者孩子一要求,就画出一些物体的形象来给孩子看……这样的经历,大概每个妈妈都曾经有过吧。

      孩子一央求“画一个吧”,就画给他看,孩子就笑容满面,非常高兴。如果是擅长绘画的妈妈,通常还会教孩子:瞧,郁金香是这样画的,小人啦、车子啦是这样的。孩子如果模仿着来画,对妈妈来说也是件很高兴的事。这些都是因为妈妈觉得孩子很可爱,而做出的无意识行为。

       但是,如果只是为孩子高兴,就无限制地给孩子糖果吃,结果会怎么样呢?不知不觉中长出蛀牙,到时候疼得哭起来的也一定还是那个可爱的孩子吧!这种情况,当妈妈的一定会提醒孩子:“糖果吃多了不行,会长蛀牙的!”希望妈妈们在对待绘画的问题上表现出同样严格的爱心来!孩子一央求,就画些物体的形象给他们,就如同给孩子吃糖果让他们长蛀牙一样。为什么非要教孩子画形象?

       那么,为什么要在绘画方面迁就孩子,早早地就非要教孩子形象呢?

       原因之一,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孩子的画和成人的画完全是两回事,而成人并没有以此为前提去理解孩子的绘画。

       还有一个原因,是妈妈一直认为画画这点事儿自己还是能教的。文字如果不教的话孩子是记不住的。妈妈教画时怀着教孩子识字时与别人孩子攀比的心理,希望自己孩子尽早多认多写一些字。

       但是,绘画并不是像文字那样是只要教就能会的东西!比如说要记住“目”这个汉字,就首先要记住这个规定:无论妈妈或朋友,还是狗呀猴子,甚至是蜻蜓或金鱼,只要是具体到眼睛这个东西,都要写成汉字“目”这个汉字,但是,绘画不是要记住形象,而是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用来表现想法的形象不是别人教会的,而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无论是谁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绘画能力!这种能力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非常自然地培养、获得的能力。一岁的时候获得一岁的能力,两岁的时候获得两岁的能力,不同年龄的孩子具备与年龄相应的能力时,绘画能力也会自然地表现出来。

       这时候对成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是欣喜地守护孩子的这种能力,为孩子创造绘画活动的环境与氛围。孩子的绘画作品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等孩子过了九岁,系统性地教授绘画技巧才开始变得有意义。在这之前教孩子画画,是拔苗助长,反而会毁掉孩子的天资。

       最具代表性的拔苗助长行为有:教孩子画形象,画形象给孩子看,知道孩子用色,让孩子全部涂满颜色等等。

       我倒是觉得,成人从孩子的画中获得的启发更多。孩子在绘画时一心一意,旁若无物,下笔果断。而成人绘画时,每一根线条,每一种颜色都会犹豫、踌躇,好像是在做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画家。就连毕加索都曾经深入研究孩子的绘画。但孩子天真无邪的作品,即使是毕加索这样的画家都无法模仿。在这样的孩子面前,成人竟然摆出老师的面孔去教他们画画,我觉得是不可取的,成人也应该为此感到惭愧。

      教了画形象会有什么后果?

      绘画需要以下五种基本能力:动手能力、眼睛的协调能力、语言能力、情感和热情、社会能力。通过绘画,这五种能力也能够得以进一步地发展。但是,教孩子画形象,会逐渐阻碍这些能力的发展。

      首先谈谈动手能力。绘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运用手的活动。这样培养的是一双“劳动”的手、“工作”的手。但是,如果教孩子画形象,孩子就无法通过手的自由运动感受自己给外面的世界带来变化。举例来说,孩子无法发现通过什么样的手的运动,画出什么样的线条,同时也就失去了这种发现的乐趣。没有了乐趣,孩子也就失去了动手的愿望。

      其次,成人教孩子画形象,是把别人的而且是成人的感受原封不动的强加给孩子,孩子无法按照自己的感觉和意愿来发挥,其结果是孩子对绘画的感觉无法得到发展。
最严重的,是语言能力的发展遭到沉重的打击。语言被称作第二信号系统。像杯子、碗这样的具体事物,即使现在不在眼前,我们也可以通过语言想象它们的样子。

        因此,当听到“妈妈在做饭”这就话时,我们就会在大脑中想象这一情景,并把它画出来。语
言的作用就是让脑海中能够浮现不在眼前的事物。因此,一旦教了形象,孩子就不再依赖作为第二信号系统语言,而是按照成人教授的形象来画画。

       这样一来,孩子的绘画方式就被改变成否定语言作用,即否定语言作用,即否定想象能力的绘画方式了。这种通过语言想象,在脑海中重现影像的重要能力不通过训练是无法养成的。反过来讲,绘画也是在训练和提高语言能力。

       教孩子画形象,就像是过早得给孩子戴上了有色眼镜。孩子因此变得不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说,无法概括自己的想法。能把自己的感动、自己发现的真实世
界活灵活现地画出来,这才是掌握了人类真实的生活与发展的本能。

       如果画不出这样的画,也可以说自己内心没有在真实地活着,那将是一生中十分遗憾的事情!即使能够把热门的漫画或卡通模仿的完全一模一样,也不过是技术熟练而已。那里并不存在孩子生命本体的真实感受。

       一幅孩子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动或是想法而画的画,即使在技术上还未成熟,也能够传达到欣赏者的内心深处。夸张点说,这是体验艺术活动带给我们审美愉悦,是一种人生的乐趣!表达的乐趣,就是这么深刻。难道你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体验、感受这种快乐吗? 和小伙伴在一起就能画起来

       社会能力的提高,同样和绘画是有关系的。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是无法肚子生存的。任何人都有希望被团体认可的社会需求。因此,孩子也同样希望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从而获得周围人们的理解。希望和好朋友一起玩,希望友好相处,希望得到朋友的认可……这种心情从开始学走路就萌发了。虽然在此之前,只要有和爸爸、妈妈之间的人际关系就满足了,但在此之后却不能满足于此了。

       其实,和同伴在一起,就会引起孩子对绘画的热情,同时满足了孩子和同伴一起游戏的社会需求。

      在家里,只有两个人的时候,尽管妈妈希望孩子画,对孩子说:“画画吧!”可是孩子根本不想去画。然而,如果是两三个小伙伴在一起时,有人提议:“画画吧!”孩子们就会响应:“画吧!画吧!”并充满热情的画了起来。

       玩儿伴儿或者朋友的存在,对于孩子来说,在很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绘画方面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经常听到妈妈叹着气说附近没有小朋友,孩子的数量变少,孤立的生活在公寓这样的封闭空间里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妈妈们为了孩子,去多交一些朋友。

      在家里的妈妈们,其实也可以商量好,给孩子创造出一个绘画的场所,当几个孩子在一起玩儿的时候,妈妈们在容易照看的位置,放上桌子和大的纸箱,让孩子们坐下来,把平日里积攒下来的挂历纸或草稿纸拿给孩子们,再凑齐绘画工具,让孩子们自己去画,并告诉孩子们“你们在这里愿意怎么画就怎么画吧!”这时候妈妈们只要在一旁享受一下喝喝茶,聊聊天的乐趣,这种愉快地气氛,越发能让孩子们的心情安定下来,激发他们对绘画的热情,我觉得,只要给孩子提供画画的伙伴和场所,孩子就一定愿意去画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