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该不该给孩子报美术班?听听鸟居昭美怎么说

 Purefact 2016-05-23

鸟居昭美,日本现代儿童早期绘画行为研究第一人。他是颇具建树的幼教理论专家,是素质教育的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

鸟居昭美毕生都以提高日本新一代儿童的教育素质和全面发展为己任,他的理论和实践也深刻影响了日本文部科学省对美术教育政策的制定,对素质教育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鸟居昭美的观点是:


画画是孩子与生俱来的重要的认识世界和表达自我的能力和手段,孩子画画,大人是无法教的,我们能做的只是不阻碍孩子的画画表达。




他认为,家长能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最基本的条件,也就是准备好画笔画纸或者黑板,也就是基本的作画工具,让孩子在有画画的欲望的时候可以动笔表达,这样就可以了。

他还谈到了,对孩子最大的伤害的做法是,用成人的思维去叫儿童作画,例如那些成人画出来的简笔画,例如写生,素描,例如填色,等等,(没错,填色也是有害的活动)这都是对孩子思维的极大伤害,说白了,就是把成人的观点强加到孩子身上,使得孩子失去了表达的能力。



(成人教授的成人画)


所以,鸟居昭美提出:



大人不要教小孩画形象



鸟居昭美认为,绘画不是要记住形象,而是要把自己的想法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用来表现想法的形象不是别人教会的,而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儿童画人物肖像的发展过程系统图)


绘画需要以下五种基本能力:动手能力、眼睛的协调能力、语言能力、情感和热情、社会能力。

通过绘画,这五种能力也能够得以进一步地发展。但是,教孩子画形象,会逐渐阻碍这些能力的发展。

首先,就动手能力而言,绘画本来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运用手的活动。但是,如果教孩子画形象,孩子就无法通过手的自由运动感受自己给外面的世界带来变化。例如,孩子无法发现通过什么样的手的运动,画出什么样的线条,同时也就失去了这种发现的乐趣。没有了乐趣,孩子也就失去了动手的愿望。

其次,成人教孩子画形象,是把成人的感觉原封不动地强加给孩子,孩子无法按照自己的感觉和意愿来发挥,结果就是孩子对绘画的感觉无法得到发展。所以,当著名画家毕加索都在说自己的一生都在向孩子学习的时候,我们为人父母的,却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到孩子身上,这是一种本末倒置。

最严重的,是语言能力的发展遭到打击。语言被称作第二信号系统。当听到“妈妈在做饭”时,我们就会在大脑中想象这一情景,并把它画出来。语言的作用就是让脑海能够浮现不在眼前的事物。但是,一旦教了形象,孩子就不再依赖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而是按照成人教授的形象来画画。这样一来,孩子的绘画方式就被改变成否定语言作用,即否定想象能力的绘画方式了。

所以,鸟居昭美认为,教孩子画形象,就像是过早地给孩子戴上了有色眼镜。孩子因此变得不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说,无法概括出自己的想法。

能把自己的感动、自己发现的真实世界活灵活现地画出来,这才是掌握了人类真实的生活与发展的本能。

本来,绘画是孩子的天性,因为,不识字的孩子,画画是他表达自我的手段。如果孩子过早地去参加绘画班,进行绘画技巧的训练,那就硬生生地剥夺了孩子发声的机会,那么,孩子所画的所有的画,都是虚假的临摹,不但失去了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表达的机会,同时损害了孩子作为生命本体的真切感受。

孩子只有到了九岁之后,进行绘画技巧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在此之前,都不要教孩子任何的绘画技巧。

9岁之前,如果要参加绘画班,只能送到那些深刻懂得幼儿绘画规律的人手上,才有意义。


鸟居昭美还提到:



孩子的画是用来“听”的



孩子还不会靠书写来表达自己,所以,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讲述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成人应该倾听孩子在绘画中想要表达的东西,理解他们所讲述的内容。

所以,当你的孩子,喜滋滋地画好一幅画,兴高采烈地来找你,想跟你说说他的画的时候,请饶有兴致地听听他要讲述的故事或描述的内容吧。

但也不要适得其反地,在他作画的时候就在他旁边喋喋不休。成人如何参与孩子的绘画活动呢,那就是,用语言引导的方式培养孩子画画。

鸟居昭美举了一个例子,那就是,保育员对五六岁的孩子们说,“今天的午点是红薯。厨房的阿姨们把今天大家从田里挖出来的红薯蒸熟,做成了点心。等吃完红薯,我们就来画红薯的情景吧!”

通过这样对孩子进行语言引导,孩子们就会一边吃着红薯,一边想着挖红薯时的情景,嘴里还兴致勃勃地聊着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挖红薯的趣事。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孩子就进入了“大家一起来画挖红薯的画吧”的火热情绪之中。保育员的语言引导,促使孩子们进入了以挖红薯为主题的绘画活动,引起孩子们对绘画的热情,起到动机形成的作用。动机形成后,点燃了孩子的学习热情和方向。

而这,也启发我们,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增添生活体验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去培训机构学习什么写生素描技巧。

同时,鸟居昭美还提到一些家长过分关注的误区,例如:


误区之一:七岁之前给孩子玩填色画


鸟居昭美认为,填色画不是孩子自己创作的绘画作品,只是给大人画好的图案上色而已。所以,画填色画不过是一种形式的工作,不能表达孩子自己的任何想法。在七岁之前让孩子练习画轮廓线然后在里面涂色的技术,或是涂色不出边界的技术,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孩子只有到了五至六岁才能够给细节的地方整齐地上好颜色,在这之前,手指的控制能力还没有发育成熟。过早让孩子画填色画,就如同教孩子画形象一样,会使孩子画不出自己的画来,也会影响孩子运用色彩的能力。


误区之二:过早教孩子识字


鸟居昭美提到,为了让孩子尽早学会识字,有些妈妈热衷于教孩子认字,但是,一旦教二至三岁的孩子认字,孩子的学习方式就变成了只会模仿文字的鹦鹉学舌式的学习方法。这样会妨碍孩子通过语言在大脑中对事物形成形象这一重要能力的发展。


他举了一个例子,当你对孩子说“画画爸爸吧”,已经识字的孩子可能就只是写下“爸爸”这两个字。但这样小的孩子,更应当对实际的东西有所感受,提到爸爸,孩子的脑海应该浮现出对爸爸的各种各样的印象,例如,有胡子的爸爸,戴眼镜的爸爸,横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的爸爸,等等。如果这样的爸爸只能用文字“爸爸”来表达,那就太单调了。


误区之三:从孩子的绘画判断他的性格


通过画来做心理判断、心理诊断,或是对精神状态进行观察,这样的研究更多的是运用在精神领域,对精神病人所做的辅助诊断,或许这是有意义的。


但,鸟居昭美认为,这不适用与健康成长的孩子。父母无须过于纠缠孩子画画用什么颜色,孩子爱用黑色不需要担心,一个男孩子只用红色和粉色也并不意味着需求没被满足。他认为,健康成长的孩子,画画时根本不会介意使用什么颜色,颜色对孩子来说,不代表任何意思。孩子会拿起手边的任何绘画工具,不管什么颜色的签字笔也好,蜡笔也好,即使只有一个颜色,也会接连不断地画下去。


总的来说,鸟居昭美的观点是:绘画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用以表达自我的手段。家长不要功利地看待绘画这件事情,不要把成人的观点强加到孩子身上,不要把它看做证明孩子实力的方式,也没有必要把它看做测试孩子性格或是心理的手段,而只是把它当成孩子的表达和抒发,就像你说话一样自然。这样的话,孩子能顺乎人的天性成长,家长也会轻松不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