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到底是骂人还是夸人?

 风吟楼 2019-08-26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网络上出现了一种说法,称明朝是“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并据此称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血性的一个王朝”。然而,其他的先不论,就说“天子守国门”这一条,真的符合历史事实么?明朝出现“天子守国门”的战略态势,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天子守国门”的状态,到底是血性的表现还是决策的愚蠢呢?明朝最后的灭亡,和“天子守国门”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本篇笔者要和大家探讨的问题了。

搞笑的是,“天子守国门”这一说,最早是被明粉骂为“满遗”的阎崇年在《正说清朝十二帝》里正式提出的。

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到底是骂人还是夸人?

'天子守国门'是否符合史实?

众所周知,明朝最初定都南京,到明成祖朱棣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京师,从此一直到明亡,明朝一直定都北京。由于北京距离长城非常近,北京城到居庸关长城的距离只有大约60公里,开车一个小时就到,骑马也不过一天就到。而长城以外便是蒙古各部的地盘,北京恰似大明王朝的大门,因而有“天子守国门”的说法。但是,如果你要是穿越回明朝,夸奖朱棣是“天子守国门”,那估计朱棣肯定要把你拉出去一顿廷杖。因为朱棣的时代,北京根本就不是国门,而朱棣迁都到北京,也根本不是去守大门的!

朱棣迁都北京并不是为了去“守大门”

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到底是骂人还是夸人?

明朝初年,军事上比较强大,对逃到塞北草原的元朝残余力量一直保持着攻势。洪武年间,明军越过长城,在长城以北的草原上建立起了一系列卫所,并以这些卫所为支点,建立起了几个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从明初的战略态势看,今天的内蒙古东起呼伦贝尔,西边直到河套地区,大半处在明朝控制下。

永乐时期的明朝疆域图

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到底是骂人还是夸人?

明朝从东到西依次建有奴儿干都司、大宁都司、万全都司、山西行都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司等都司,管辖大小数百个卫所。朱棣迁都时的北京,距明朝的北部国境线足有四百公里以上的距离,说“天子守国门”,怕是朱棣也要笑活过来。朱棣迁都北京,目的不是去守大门,而是因为北京乃是他的老巢所在,根基稳固,且明初主要的军事威胁是针对北方的蒙古各部,迁都北京利于就近控制北方的军事力量,对蒙古出击也更方便,所以才能有五次的“永乐扫北”。那么,本来离大门还远着的北京城,怎么后来就变成了“天子守国门”的局面了呢?这事儿要说还是朱棣自己造成的。

在明初的版图中,北京很明显离国境线还很远

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到底是骂人还是夸人?

'天子守国门'的战略态势是如何形成的?

《明史》记载:“成祖从燕起靖难,患宁王蹑其后,自永平攻大宁,入之。谋胁宁王,因厚赂三卫说之来。成祖行,宁王饯诸郊,三卫从,一呼皆起,遂拥宁王西入关。成祖复选其三千人为奇兵,从战。天下既定,徙宁王南昌,徙行都司于保定,遂尽割大宁地畀三卫,以偿前劳。”这里的三卫,指的就是大宁都司下辖的“兀良哈三卫”,居住在这三卫的基本都是兀良哈部蒙古人。这些蒙古骑兵在靖难之役中立下汗马功劳,朱棣于是把大宁都司的地盘全部割给了兀良哈人。

是明成祖朱棣将大宁都司给了兀良哈

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到底是骂人还是夸人?

当然,著名明史学家顾诚不同意朱棣“割地”的说法,认为“这只是明帝国内部建制的变化”,理由是朱棣称帝之后三卫的首领依然接受明朝册封。然而,顾诚先生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从朱棣放弃大宁都司开始,兀良哈三卫和明朝的战争就持续不断。兀良哈人和明朝从永乐一直打到崇祯,干仗干了二百多年,说他们“仍归属明朝”这恐怕是难以服众的。也正因为如此,《明史》将兀良哈和日本、朝鲜等国一起收入了《外国传》。

朱棣放弃大宁都司之后,北京一下变成了“天子守国门”的态势

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到底是骂人还是夸人?

'天子守国门'是血性的表现还是战略的愚蠢?

大宁都司放弃之后,明朝在北方的战略态势骤然恶化了。长城以北的外围屏障消失,蒙古各部可以直接袭扰长城沿线。而明朝自朱棣之后,完全失去了对蒙古大规模进攻的能力,只好埋头拼命修长城。

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到底是骂人还是夸人?

明朝的长城建设工程从永乐年间开始大规模展开,一直持续到万历年间才基本完成,其间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是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如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修建宣府、大同两镇长城,600多公里的长城就动用了民夫八万六千多人。又如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修建宣府、大同长城四百多公里,花掉白银六十万两,当时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才二百万两白银,而这不过是万里长城中的很小的一段而已。

明长城长达六千多公里,历时200年才建成,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财力

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到底是骂人还是夸人?

明朝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起了万里长城,却并不能改变恶劣的战略态势。由于首都直接暴露在了蒙古骑兵的威胁之下,明朝不得不将军事力量重点向直接拱卫北京的蓟镇、宣府、大同三个总兵镇集中。以最要害的蓟镇为例,长城上的每一座敌台编制60名士兵,而全蓟镇的长城光敌台就有1000多座。

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到底是骂人还是夸人?

比敌台更小的墙台每座也要配14名士兵,这样的墙台每隔300-500米就要建一个,全蓟镇的墙台数量达到3000多个。至于更大一点的据点,那驻兵就更多了。比如八达岭长城的前哨据点——岔道城,一个才8.3万平方米的小城寨,居然就配兵788人之多。保守估计整个蓟镇光是在长城一线部署的兵力就要达到十几万人,而且多是精锐之兵。

长城上的每座这样的敌台就要配兵60人

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到底是骂人还是夸人?

这种畸形的军事力量配置,严重破坏了长城防线的平衡。所以明朝在长城西线面对周边各政权的袭扰时,就表现得十分无力。明朝在嘉峪关以西曾设安定、阿端、曲先、罕东、沙州、赤斤蒙古、哈密等七个卫,统称“关西七卫”。16世纪,吐鲁番汗国发动对哈密的战争,哈密对明朝求救,明朝却不发一兵一卒。最后哈密连带其他六个卫全部被吐鲁番吞并,吐鲁番军队一直打到肃州、甘州。而北面的河套地区在明英宗时期放弃之后,遂被蒙古鞑靼特部占据,并不断南下侵袭山陕一带,明朝除了骂他们是“套虏”之外,同样毫无办法。

“关西七卫”

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到底是骂人还是夸人?

嘉靖年间内阁首辅夏言曾建议收复河套地区,改善长城西线防御,结果被嘉靖帝斩首,从此没人再敢提收复河套的事了。至于广大的南方地区,那防御力量就更是战五渣了。嘉靖年间七十二个倭寇肆虐江南数十个州县,杀伤明朝军民数千人,甚至一直打到南京城下,南方明军的力量之薄弱可见一斑。

吐鲁番汗国吞并关西七卫之后,明朝领土直接萎缩到嘉峪关之内

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到底是骂人还是夸人?

长城也建了,精兵也不少,但是北京的防守态势依然很尴尬。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先率领的瓦剌军入侵,明英宗率50万大军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英宗当了俘虏。要不是于谦坚决顶住压力组织了北京保卫战,明朝的都城毫无疑问就会沦陷于区区四五万瓦剌军之手。瓦剌衰败之后,鞑靼又兴起。明武宗时,鞑靼的达延汗不断南下入塞掠劫。

土木堡全军覆没使明朝元气大伤(影视剧照)

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到底是骂人还是夸人?

正德九年(1514年),达延汗率数万骑兵“寇宣、大塞,而别遣万骑掠怀安。”明朝不得不宣布京师戒严。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鞑靼的俺答汗又率领数万铁骑从古北口入塞,蓟镇军队被打得一败涂地,鞑靼铁骑直逼北京城下,北京再次戒严。各路明朝援军多达十余万,竟没有一个敢与鞑靼军交战,听凭鞑靼军在北京郊外肆意烧杀抢掠了八天。最后明朝答应“封贡”并开放互市,俺答汗才从容率军退去。此次战乱,史称“庚戌之变”,明朝方面损失惨重,“诸州县报所残掠人畜二百万”。

俺答汗发动的“庚戌之变”证明了明朝长城防线的虚弱

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到底是骂人还是夸人?

到了明末,随着满洲崛起,又收服了漠南蒙古各部,北京的防御态势更加恶化了。明朝集重兵于辽西,企图依靠宁锦防线抵御八旗大军。然而皇太极却绕过宁锦防线,沿着当年也先、达延汗、俺答汗侵入长城的路线,突入华北腹地,大肆掠劫烧杀。从崇祯二年(1629年)到崇祯十六年(1643年),短短十四年间,八旗大军五次突破长城防线,攻掠华北。

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到底是骂人还是夸人?

北京城每次都处于危险中,一次次戒严,一次次勤王,搞得军民都疲惫不堪。到清军第五次入塞撤走以后,华北地区在十四年间一共被掠走人口牲畜三四百万,各类物资无法计数,基本上已经处于经济崩溃的状态。即便从相对富庶的江南通过大运河运来物资,也无法弥补上华北地区的巨大损失。所以当李自成大军出现在华北大地上的时候,实际上明朝已经没有可以抵御的人力物力财力了。

历史上多次被满蒙铁骑突破的古北口长城

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到底是骂人还是夸人?

'天子守国门'与明朝灭亡的关系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明朝的“天子守国门”的状态,并不是明朝皇帝主观上的意愿造成的,而是因为对东蒙古-大兴安岭一带对蒙古高原的陆权控制意义认识不足、换言之就是决策失误造成的。而明军战斗力的衰退及消极防御的指导思想,更是让明朝的战略态势非常尴尬。雄伟的长城阻挡不住蒙古和满洲的铁骑入侵,反而削弱了其他地方的防御力量。而北方边防海量的物资消耗又要全部依赖江南漕运而来,又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连年的战乱也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明朝的“天子守国门”,到底是骂人还是夸人?

所以黄宗羲评价说:“有明都燕不过二百年,而英宗狩于土木,武宗困于阳和,景泰初京城受围,嘉靖二十九年受围,四十三年边人阑入,崇祯间京城岁岁戒严。上下精神敝于寇至,日以失天下为事,而礼 乐政教犹足观乎?江南之民命竭于输挽,大府之金钱靡于河道,皆郡燕之为害也。”这话说得是否公允暂且不论,但现在的网络明粉却把“天子守国门”看成是明朝“血性”的表现,这话要是让明朝皇帝听了,怕是也只能苦笑了吧!

参考文献:《明实录》、《明史》、《明夷待访录》、《隐匿的疆土——卫所制度与明帝国》、《中国军事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