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宜春市有这样一个人——他放弃令人羡慕的工作,转而选择回到家乡琢磨小小的苎麻产品。从一张复古的苎麻纸到衣服、扇子、鞋子……他研究、创新,让宜春的苎麻产业日渐“活”起来。他就是被江西省委省政府、宜春市委市政府评为“杰出非公人士”“十大杰出青年”,省级非遗“苎麻纸”、市级非遗“夏布版画”传承人,首届“江西十大工匠”之一的王春根。 跨界创新 夏布新生 王春根1978年出生在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株潭镇的一个夏布制作世家。从他记事起,家里做的活就与制作夏布有关。“人家地里种粮食,我们家地里种苎麻。”王春根说。从7岁开始,王春根就参与家里的苎麻产品制作,自幼在父辈织布捞纸的氛围中耳濡目染。 2011年春节,王春根回家过年走亲戚时,看到村里一位老奶奶在用苎麻纺织夏布。“这些夏布要卖到哪儿去?”好奇之下王春根问道。老人告诉他,如今穿夏布衣服的人越来越少,以前他们织的夏布大都被人收购后卖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地,不过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夏布又卖不出了。 “这样天然绿色、低碳环保、简洁实用的苎麻夏布竟然没人要,太可惜了!”王春根想着,不由为家乡夏布的销路操上了心。2014年,他将夏布加工成折扇,带到赣台经贸洽谈会上销售,结果大受欢迎,折扇很快就卖完了。但是杯水车薪,苎麻夏布的真正出路在哪? 在得知万载夏布因缺乏创新、市场不畅导致生产后继无人、千年手工技艺濒临失传的境况后,王春根毅然放弃了舒适的国企工作,全身心投入对夏布产品的创新中去。 他重新开始学习荒废多年的家族夏布版画制作技艺,全方位进行产品研发,与人联手创作的一批夏布版画作品也崭露头角,屡获大奖。2016年4月,他和朋友杨丹创作的夏布版画《一团和气图》在第10届中国(义乌)文交会上获工艺美术优秀奖,系江西参展企业获得的两个奖项之一;2016年5月,他和另一个朋友韩伍创作的夏布版画《况钟算卜》荣获2016年中国(深圳)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铜奖,系宜春参展企业获得的唯一奖项。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10月,以王春根为传承人的“宜春夏布版画制作技艺”,被列入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随着夏布系列产品陆续推向市场,宜春夏布开始供不应求,夏布销售范围对内扩展到湖南省长沙、株洲、衡阳、浏阳及四川省绵阳、内江等地,对外扩展到东亚、东南亚、西亚等地。 古纸复活 苎麻纸“贵” 近年来,宜春苎麻种植面积萎缩,苎麻纱严重依赖外地供应,时效、品质无法得到保障,许多订单因原材料无法及时供应而取消。如果大面积种植,则会面临市场销路问题。宜春苎麻产业化发展由此陷入两难境地。 在寻找苎麻产业的出路时,王春根无意中了解到,中国最早的纸并不是以竹木为原料制造的,而是以苎麻为原料制造的麻纸,只可惜这种造纸技术已失传。“用竹木为原料造纸,不但破坏生态,而且容易污染环境。如果用苎麻为原料造纸,既低碳环保,又能帮助农民增收。”王春根说。苎麻是多年生的农作物,易种易管理,只要种下去,年年都会重新生发,一年可收获三四次麻皮,劳动强度小,适合妇女、老人收割加工。麻皮加工成麻纱,麻纱再织成布,麻秆可做柴火,麻叶可喂猪或沤肥,没有废弃物和污染源。如果在家乡发展苎麻生产,继承创新传统产业,岂不是一次就能解决多个问题? 2012年,王春根成立了“复活”苎麻纸古法工艺的团队。王春根和他的团队一起潜心研究《齐民要术》《中国古纸谱》《中国造纸史》等典籍,从地方志记载中寻找线索,对比各造纸产区技艺的优劣。试验阶段,他和他的团队在万载县的深山老林里用天然山泉水分批分次沤麻、山坡晒麻,严格按照古籍记载,十几个古法配方,二十几道传统工序,上千个日夜…… 终于2015年11月,国内首批苎麻纸在万载问世,失传千年的苎麻纸古法工艺得以复活,此举填补了国内空白。2016年9月,该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17年12月,以王春根为非遗传承人的“万载苎麻纸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古有洛阳纸贵,今有苎麻纸“俏”。据王春根介绍,因苎麻纸非常适用于书画创作及古籍修复,现在全国各地的书画人士、图书馆纷纷通过网络、微信联系他,“追”着他要苎麻纸。冯其庸学术馆副馆长余新伟甚至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评价苎麻纸为“中国最好的书画纸”。苎麻纸的生产、应用将给苎麻种植、加工和开发利用带来利好。 推动“双创” 薪火传承 置身苎麻世界,王春根激情如火。位于宜春中心城区中山西路的“隐逸轩”麻匠众创空间是由王春根一手创办的。轻抚一缕缕苎麻纤维,40岁的王春根后半生打算为苎麻“定”下来了。 身为宜春人,王春根一直不遗余力地为宜春苎麻宣传。2009年,万载夏布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在他看来,万载夏布的名气还不够响亮。王春根下定决心要弘扬宜春苎麻文化,一直潜心钻研苎麻非遗传承。 为坚持践行“产、学、研”合作模式,王春根与江西省艺术研究院、江西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校长期保持密切联系。与江西师范大学合作设立的“宜春禅博园苎麻非遗”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已陆续接纳大学生300多人,真正让宜春苎麻非遗走进了校园。 2017年,他又与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创建“宜职众创空间”,带动学生创业创新项目60多个,参与创业人数600多人。2017年12月,“宜职众创空间”获得了省科技厅第二批“江西众创”认定,今年初,又被科技部备案为国家级“众创空间”。 不仅如此,为了解决苎麻原材料不足等问题,前不久,王春根在当地市场和质量监管局帮扶干部的鼎力支持下,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方式,组织成立袁州区隐逸轩苎麻制品专业合作社和万载县隐逸轩苎麻制品专业合作社,吸纳500多人参与到苎麻种植、麻料加工、夏布织造、苎麻纸捞制等传统手工技艺中来。 “推动大众参与,最根本还是希望通过传承、创新、创业,整体布局宜春苎麻产业化的复兴之路。”王春根表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宜春的苎麻产业“活”起来,让苎麻产品名扬天下,真正做到“匠从八方来,麻品天下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