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鼎之旅——走进太姥山

 华林图书馆302 2019-08-27

素闻闽浙边界的福鼎市境内,有一座名山——太姥山,雄峙于东海之滨,是一处以花岗岩峰林岩洞为特色,融山、海、川、岛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风景旅游胜地,景区内峰峦险峻、怪石嵯峨、岩洞幽致、云雾缭绕,以“峰险、石奇、洞幽、雾幻”四绝名闻遐迩,山海相依、傲岸秀拔,以 “山海大观”称奇。传说东海诸仙常年聚会于此,故有“海上仙都”的美誉。如此人间仙境,令人向往不已。心动不如行动,9月22日,耒阳徒步运动协会涂涂、华林、日月、老顽童夫妇一行5人,从耒阳西乘坐至长沙南的高铁,踏上了福鼎之旅。

   太姥山,位于福建省福鼎市正南距市区45公里。依山傍海,峦岭交错,谷深壁陡,洞穴遍布,主峰海拔917.3米。相传尧时老母种兰于山中,逢道士而羽化仙去,故名   “太母”,后又改称“太姥”。
    大凡名山,都有它自己独特的景致,太姥山也不例外,它是以花岗岩为主体,历经亿万年来的构造断裂和风化剥蚀,形成了自北向南梯状排列的险峰和各式各样的肖形石景,处处惟妙惟肖。齐白石大师说过:“画的意境,贵于神,太像为媚俗,不像为欺世”。欣赏太姥山的石景,需要大家发挥各自丰富的想象力,不重具像重抽象,不重写实重写意,不重形似重神似,只要用心揣摩、细细品味,每一处都是可圈可点。太姥山峰岭层叠,怪石嵯峨,处处是景,步换景异。正如古人云:“太姥无俗石,个个似神工;随人意所识,万象在胸中。”太姥岩石为粗粒花岗岩,属燕山晚期,地质史中生代白垩纪的产物,距今约九千万年至一亿年。由于地壳的变动,海洋上升,东西南北与近水平三组互相垂直的向节理发育,形成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峭壁、山峰、山洞。又经千百万年的风雨剥蚀,流水冲刷,就慢慢地形成今天的突兀的奇峰和怪石。太姥山有武夷、雁荡山水之秀丽;有黄山、泰山云雾之奇幻;有崂山、三亚海景沙情;有普陀、武当佛踪道迹。游人就近便可登山、探洞、戏水、游岛、漂流……寻觅古刹幽远,领略畲寨风情,可谓是一举多得。

    24日上午8时我们从酒店乘坐中巴出发,近2个小时到达目的地。进入太姥山核心景区时,我们就可看到一座被流水侵蚀出一道裂隙的山峰,峰顶的岩石被风化成一高一低的两个石蛋,恰如紧挨着的一男一女。那两块偎依在一起的石头在手机放大的功能下更显得沧桑,像是一对上了年纪的老夫妻,在感慨时光的流逝的同时也带给他们更加浓厚的感情。也许很多人都会说,那块高的是男人,然而事实呢,那个高的石块却是女人。上个世纪80年代,一位著名诗人看到这,觉得像一对紧紧拥抱的夫妻正诉说着离别之苦,便脱口而出:夫妻峰!后来,这个名字就叫开了,“夫妻峰”也就成了这座山峰现在的名字。其实,古人称这个景观为“目莲救母”。目莲是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他母亲生前自私刻薄,不做善事,生前罪孽太深重,死后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正在地狱里遭受饿鬼倒悬的苦刑。目连照著佛祖的指示去做,举行法会,诵经施食,终於解救母亲的灵魂。并普渡了别人的父母亲。如果换个方向和心境欣赏,更像是一个年轻僧侣背着一位老年妇女。再换个方向,从背后看,此峰又如一位僧侣捧着经书,庄严肃穆,与边上另一肖人石景构成“二佛讲经”。这就是太姥山石景的神奇之处,您觉得它像什么,就越觉得它就是什么,而且步移景异。
   “云横断壁千层险”是太姥奇峰的真实写照。太姥有复鼎峰、新月峰、笔架峰、仙药峰、莲花峰等四十五峰,这些山峰都在五百米到九百米之间。尤其上天门岭过牛背石,上陀九岭过天桥更是奇险,有些人非摸爬而过不可,有些人却偏要在这险处探胜。过了险峰,极目千里,气象万千,确有无限风光之感。复鼎峰因状如复鼎故名,福鼎县名也由此而来。
    走进太姥山,就像是走进了抽象派艺术大师的雕塑作品馆,随处都是让人浮想联翩的石景。确实,在太姥山,像这样惟妙惟肖的肖形石实在太多了,有斗得难解难分的“仙翁对弈”,有气势恢弘的“郑王点兵”,有虔诚合什的“沙弥拜月”,有神态夸张的“阿凡提求爱”,有神情专注的“情人亲吻”,有手捧镜子臭美的“玉猴照镜”,有宁可流泪也绝不吃窝边草的“听潮玉兔”,有不知何故落泪的“伤心岩”,还有曲线优美的“睡美人”,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
    我们走的路线是萨公岭,过了萨公岭,便到迎仙台。世人称太姥山为“海上仙都”,是因为传说中的东海诸仙每年都要在此相聚,迎仙台便是太姥娘娘迎接诸仙的地方,这里的海拔恰好是666米。迎仙台是欣赏太姥山的肖形景观要在集中处,四周各式各样的肖形景观,宛若随意摆设抽象派雕像艺术大师的巨型作品,形神兼备,惟妙惟肖。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太姥之心“这可是活脱脱的一个心脏啊,哪里还是石头。树枝和藤蔓就像从心房心室延伸出来的主动脉、肺动脉,静脉和血管一点点将心脏包裹围绕,令人惊讶不已。正面九鲤峰方向有夫妻峰、迎仙峰、仙人锯板等景观,右侧乌龙岗方向有仙翁对弈、龟蛇相会、金犬望榕、石观音等景观,左侧葫芦洞方向有金猫扑鼠、郑王点兵、玉兔听潮、蹲猴望海、麒麟长啸等景观,几乎每块石头都可找到贴切的名称。
    从山下一路拾阶而上,麻石铺成的石阶虽然走起来不吃力,因天气炎热,爬到半山腰,已经是汗流浃背,全身都湿透了。我们在山上的小卖岗亭处停顿、小憩片刻,准备上山。此时,老顽童因腿疾行动不便,独自下山去了。我和涂涂、日月、兰英继续前行。往前走就是蓝溪涧,这可是一个特别的地方。在山洞里向下穿行可以走很长的路,脚下就是蓝溪,每一脚几乎都是走在溪水里,腰必须压得很低,否则就会碰到头顶的石头,在这样蜿蜒的山涧里黑咕隆咚,实在是很难拍照。但是叮叮咚咚的溪水的声音老远就能听到了。太姥山的蓝溪涧之后就是最最有名的一线天了。一线天两面40多米高的石壁夹着一罅不及一尺的窄隙,仰望天空仅余一线天光,是太姥山中最吸引人的洞道,很多游客就是冲着“不挤一线天,风景去半边”的盛名登上太姥山的。初始段60米长的狭窄洞道内,只容许一人贴壁屏息侧行,而且只能靠脚向外探路;洞底又有一斧形石斜劈,仅留下一道呈60°角的夹缝,游人只能趴在石斧上,用“俯卧撑”动作提气收腹慢慢挪行;紧接着还有一狭窄的石梁直卧洞中,只能用走“平衡木”的方式战战兢兢走过;再往前,又有“卡脖子石”挡道,游客必须蹲下身子让脖子对准石尖方能通过;最后一段洞道,不时有巨石悬空,只能蹲下来走“矮子步”才不至于碰头。总之,过一线天,须调动全身本领,历经摸爬滚打,完整做完一套“太姥健身操”,才能复见丽日蓝天。此时,一线天的入口处的游客排着长长的队伍,我们只好选择了去一片瓦。一片瓦游览区太姥山西南部,为太姥娘娘得道升天的地方,是一处以幽取胜的佳境。这是一个寺庙的名字,是座纯铜制成的佛殿。据悉,一片瓦禅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迄今有四百年之久,位于太姥山的悬崕峭壁之中。“一片瓦”由一块巨石覆盖崖顶像瓦,构成洞屋,故名。在一片瓦寺院一旁的山岩下,我们找到了那棵传说中的古茶树。眼前的绿雪芽古茶树看似貌不惊人,它看上去稍显瘦弱,枝叶并不茂盛。到过太姥山,就不能不认识这集千年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的太姥仙茶——绿雪芽。据传,在一个寒冷的冬春之交,在这棵树上抽出了第一片雪芽,从此千百年后,福鼎白茶走遍了世界各地,各地的人们都在品呷它的清香。
    在返回的路上,有一处太姥山整个景区最精华的点了,名曰:天柱石。如擎天一柱伫立在太姥山上,高度约为40米。其巅峰拔空峭立,犹如一根宝柱雄屹于众峰之中。导游说:男人看了哈哈笑,妇女看了羞答答,少女看了吓一跳。天柱石俗称一柱擎天,当然其中之魅力,应该自身去慢慢领悟与体验。太姥山的风景,确实挺美的。溜光的巨石点缀在苍松翠竹间,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各式组合,给人无限想象。在这样的自然景观前,是很容易产生诗情或画意的,如果李太白来此,或许有一首《望太姥》流传千古。在类似的自然景观前,我脑子里总是想象着:这时候如果没有其它人,那该是多么美妙!奇石默立,山道通幽,偶有鸟语;或山风徐来,松针落地;太白诗仙,衣袂飘飘,驻立巉岩,闭目掳须,诗兴涌动,沉醉在其中......

    一天的行程即将结束,我们沿着观海栈道下山了。崇山峻岭原本没有路,可聪明人却逢山开路,搭建出一条条道路,通往“不可到达”的地方,这些路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栈道。他们大都修建在悬崖峭壁之上,通往不寻常的“仙境”,但是常常让人头皮发麻,双腿发软,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与检测恐高的愿望。观海栈道有地质画廊之称。站在栈道上,还可以远眺晴川海湾、嵛山列岛,领会“山增海阔,海添山雄”的意境。栈道有1000余米长,宽2米左右。半途中,依栏俯瞰玉湖景区的太姥娘娘雕,无比壮观。太姥娘娘雕像左边是乌龙岗,右边是虎头岗,前面眺望嵛山岛,后面依靠摩霄峰,正合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堪舆玄理,可谓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2001年10月3日雕像奠基,动土时,天空忽然挂起绚丽的彩虹,反复五次,在场的人无不惊讶称奇,疑是太姥娘娘乘九色龙马驾还。雕像由288块花岗岩组成,叠高18层,高20.88米(含基座),台阶的台数、级数,都暗合道教所推崇的数字“九”。雕像造型以方中有圆,以方为主的形调吸收了北魏石石窟雕像的秀骨清相的特点,揉进少许盛唐时代人物面部的丰润,同时从大量汉俑中吸取其造型单纯、简洁之韵味,使得雕像美得敦厚、祥和、仁慈和智慧。其动态状为迎海风而徐徐前行,头略略低垂,慈目微启,时时关注着山下芸芸众生。左臂弯起,指擎灵芝,给人间洒下关爱。右手执拂尘,欲将天下瘴气迷雾扫尽。
    身在太姥山顶,处处是美景。据说,游完太姥山全景,走遍各种小路,钻遍各种山洞,全部需要花一个月的时间。告别太姥山,游意未尽,期待下次再来福鼎,再次来体会禅意浓浓的静雅之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