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小虎青绿山水辑录欣赏

 四合村夫 2019-08-27

马小虎艺术简介

马小虎青绿山水辑录欣赏

马小虎,1987年生。2011年6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获。现为北京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访问学者;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朝阳区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市西城区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先后师从著名画家董重恂、李爱国、纪清远、卢平、金沙、张庆、牛克诚。多篇论文和作品发表在《美术观察》、《中国文化报》、《文化月刊》、《艺术市场》、《中国美术市场报》等权威期刊杂志。曾多次参加国家级、省市区级美术作品展并获奖,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笔画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中国画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和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马小虎青绿山水辑录

马小虎青绿山水辑录欣赏

马小虎青绿山水辑录欣赏

马小虎青绿山水辑录欣赏

马小虎青绿山水辑录欣赏

马小虎青绿山水辑录欣赏

马小虎青绿山水辑录欣赏

马小虎青绿山水辑录欣赏

马小虎青绿山水辑录欣赏

马小虎青绿山水辑录欣赏

马小虎青绿山水辑录欣赏

马小虎青绿山水辑录欣赏

马小虎青绿山水辑录欣赏

马小虎青绿山水辑录欣赏

马小虎青绿山水辑录欣赏

马小虎青绿山水辑录欣赏

马小虎青绿山水辑录欣赏

马小虎青绿山水辑录欣赏

马小虎青绿山水辑录欣赏

马小虎青绿山水辑录欣赏

马小虎青绿山水辑录欣赏

马小虎青绿山水辑录欣赏

马小虎青绿山水辑录欣赏

马小虎青绿山水辑录欣赏

马小虎青绿山水辑录欣赏


马小虎青绿山水辑录欣赏

马小虎专访:本色生长经典再现——我的山水画创作观

记者:为何会选择山水作为您绘画的对象?

马小虎:我画山水,钟情青绿。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出于本能对于自然山水的喜爱,这跟我成长的环境有关,我出生在太行山脉的最深处,在青山绿水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自然山水给我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就像母亲之与幼儿。山、水、云、谷、花、草、田、树等自然情境和我所有的童年经历一起镌刻在脑海里,如果要写一本童年回忆录,那故事的每一个情节片段都和山水有关。因为就生活在山水之中,自然就对这一切产生依恋,表现山水钟情山水自然就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一座座青山、一道道幽谷、一汩汩清泉等这些自然元素构成了我所经历的一个个故事动人情节,这些情节常常出现在我五彩斑斓的梦中,在我醒来时又和伴着我的心律一起跳动。所以,我遵照自己内心初始的感受,选择表达对自然山水深沉厚重的爱恋,欢快、动情、精致、明媚、辽阔、健朗、神秘、崇高、厚重、绚烂等关键词代表了我对山水的感怀与理解。还有一个原因是出于理性的考量,在自己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发现并认识到山水画的博大精深,我们有如此丰厚的传统绘画资源等待开发再生,站在整个中国绘画史的立场去审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看到山水经历辉煌,也留有遗憾。如果说第一个原因是出于爱慕迷恋,那第二个原因应该就是源于理想信念,我把传承经典与弥补遗憾作为我最重要的艺术理想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理性的成分也变得愈加浓厚。山水的经典样式有两个传统,一个是笔墨的、意笔的,一个是色彩的、工笔的。水墨山水样式实现了文人精神与笔墨趣味的完美结合,笔墨被赋予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而使水墨山水成为一种具有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样式表现。而像这样具有文化精神意韵的工笔山水样式或色彩山水样式,由于受到古代文人话语权及其绘画理论的抑制,在古代则一直没有充分建构起来,这应该是我前面谈到的遗憾。在当代中国画坛,工笔、色彩的山水样式正在方兴未艾地创造之中。当然,选择青绿山水作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就放弃了其他,比如我画工笔重彩山水,也画粗笔淡彩和小写意式的青绿山水,甚至其他画种画科都有所涉猎,在材料手法的选择上也尽量做到丰富多元,以此避免陷入偏科和营养不良的窘境,古代最优秀的画家都是多面手。

记者:作为一个80后,你觉得山水带给您的心境体验和古人的有何不同?

马小虎:这其实是一个山水画的当代文化价值问题。做为一个当代人,他眼中的山水是什么样的,如何与山水进行对话?或者说,山水对于当代人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和文化意义?中国山水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早期的晋唐时期的山水是一种“卧游”、“畅神”的山水,北宋的山水是郭熙讲的“可居”、“可游”,用以“适意”、“寄乐”,表达着“林泉之志”的山水,元明清的山水又是当时文人心态的一种投射,他们以一种荒寒枯寂的山水勾画其消极避世心态。那么,我们今天生活在现代都市之中,我们看山水的目光肯定和古人有所区别。我们生逢盛世,处于一种昂扬向上的社会环境之中,其精神气象是特别阳光绚烂的。因此,我眼中的山水与倪云林的冷逸、八大的孤傲等不同,它首先应该是可亲近的,同时它又应该是堂正的、高华的、峥嵘的、阳光的。古代人们在山水中体认到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精神性,所谓的“圣人含道映物,山水以形媚道”即意味着:山水是作为“道”的载体而出现的,“山水”是用来“卧游”或“遣兴”的。而山水之于我们,则呈现为都市人群与自然山水亲近合一的人文情怀。文化环境的变迁、生活习尚的变更和审美意识的变化等,也许能够直接、鲜明地映射在艺术创作中。如今,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飞速前进,我们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审美观念也有所不同,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和探求中国古典绘画的精神魅力,开始致力于中国画多元化的探求,尤为可贵的是工笔画的复兴光大之路也已开启,强烈的色彩意识、制作意识、形式意识、媒材意识及技巧意识已经全面渗化到现代绘画的创作中,众多青睐于青绿山水创作的艺术家开始了重塑时代经典的探索。作为现代人,我自然也接受时代的变革,再创时代经典是我的山水理想。

记者:您更偏爱什么样的山水?北方雄浑的山还是南方秀美的山?为什么?

马小虎:我个人觉得南方和北方的山水不能简单地以秀美和雄浑指代,任何一片自然山水在不同的季节、气候和环境下都会呈现出变幻莫测的气象,风晴雨露四时四态,自然山水的气象又何止四态,雄浑和秀美只是这万千气象中的一种,南北山水的精神气象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对自然山水的这种理解也就自然映射在我作品中。晚唐的司空图在其著作《二十四诗品中》对诗的意境风格总结提炼为雄浑、冲淡、纤穰、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二十四种不同的美学标准,这与山水的精神气象又何其相像。所以在面对自然山水的时候,我并不限制自己非要选取某一方山水作为创作的对象,万里江山皆可入画,关键要能读出山水丰富的气质内涵,才能做到“超以象外,得其寰中”。

记者:我们知道青绿山水有大、小青绿之分,您主要是创作哪一类?

马小虎:青绿山水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样式,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它以万千气象的正大呈现、华美秀润的色彩描绘、格法范式的精致立场和精神意趣的抒情演绎而独领风骚,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绘画中的一束奇琶。相对水墨山水而言,青绿山水更加注重精工制作与色彩描绘,历代先贤借助这一绘画样式抒写情怀,也创造了各自不同的青绿风格与样式,青绿山水也成为历代画家寄情山水的精神归宿。具体谈到青绿山水的风格样式,每个朝代的每个画家都有不同形式的青绿风格呈现,比如唐朝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明代仇英的《桃源仙境图》等都是大青绿山水的经典代表作,相比之下,小青绿则更接近水墨山水的挥洒与笔情墨趣的表达,色彩的安排更多是遵从笔墨的节奏。二者的区别表现为积色重染和敷色轻图,格法程序上的不同也导致了二者风格样式的不同,当然,还有其他形式的青绿或重彩风格存在,相传南朝画家张僧繇就有重彩没骨山水传世,明代蓝英所作《白云红树》和《青山白云》等皆从张僧繇没骨山水得来,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张僧繇的原创没骨山水作品流传下来。青绿的黯淡与时代变革相关,至迟从晚唐起,青绿山水因水墨山水的兴起而日渐衰落并淡出画史的舞台,青绿山水在这一背景下则过早地定格为山水画的一种古典形态。宋元以后,青绿山水基本上以支流的方式在“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的价值评判标准下缓缓流淌。记得初次读到这段历史时,我就渴望能够沿着涓涓细流逆流而上,去找寻那经典失落的方向,我想我是钟情于细流之上的那段辉煌,经典失落的具体指向就是重彩青绿一类。选择重彩并不意味着放弃笔墨,在风格样式的追求选择上,我不会过早过多的限制自己。而是尽量在多种尝试中丰富自己找到自己。

记者:您曾说希望重返经典,可否具体说说您推崇的经典是何时的以谁为代表的经典?

马小虎:这就要回到历史,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确实有山水画的高峰经典辉煌时代,唐宋时期是中国古典山水的原创期,唐有李思训、李召道父子的金碧山水,北宋有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等,又有范宽、李成、郭熙为代表的北派山水巨匠,南宋有刘李马夏,元代四大家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同样创造了代表他们所处时代的经典样式,明四家依据前人创造的经典范式演绎生发,对经典重新回望,以四王吴恽为代表的清代绘画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笔墨、写意、书法化和传统图示演绎的完备在清代得到全面总结。可以说,每个时代的大家都有经典传世,对于这些经典的认同没有争议,他们以各自不同的山水样式共同建构了中国古典绘画的完备体系。对经典的选择是依据我在不同时期的研究和创作需要,我不会拒绝对于任何一家经典的吸收,我爱范宽的厚重,也爱倪瓒的平淡,更爱王希孟的绚烂,对于传统资源的截取借用也是依据于此。这不仅是出于感性的选择,更多是源于理性的决定。

记者:“形神兼备”是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您在艺术创作中,如何追求做到?

马小虎:“形神兼备”作为中国画创作的最高准则,这是没有争议的。重要的是艺术家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这就涉及到许多学习中国画的方法和观念问题。其实古人对此已经有了非常系统的理论总结,南朝谢赫在其著作《画品》中就提出了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同样我们也可以把它作为学习中国绘画的方法标准,这与齐白石提出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面对真山真水时,我几乎找不到可以表达内心激动与愉悦的词语,我力图将这些感受融聚转化在我的作品中,我清楚地知道,能够做到形似与逼肖并不意味着深刻,而真在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凝神遐想,妙悟自然”,从而拥自然山水于怀抱,以实现“造物在我”。 荆浩在《笔法记》有云:“度物象而取其真”,欢快、动情、精致、明媚、阳光、厚重等关键词代表了我对“度物取真”的理解。我试图将自然中的山、水、云、树等元素以对比、承接、呼应、避让、重叠、掩映等方式结构在一起,并通过各具情质的线条、色彩、质感等在画面上呈现出一个欢快、动情、精致、明媚、阳光、热烈的山水世界。形象的取舍,线条的流转,色彩色的调配,图式的生成以及情感的调动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精工与率意,浓重与幽淡似乎交融一体,画境中我已“坐忘山川”。

记者:能不能具体谈一谈您创作的过程?

绘制过程中,我在汲取典青绿谨严格法的同时,尽可能地尝试将新材料和新技法引用到创作中来,试图吸收水墨画、水彩、油画及其他现代绘画中的新技法,用勾、染、晕、罩、擦、划、刮、抹、涂、薄染、厚涂、滴落、堆砌、拓印、刷洗等等方法加强笔触笔法的丰富性和肌理层次的可读性,而这些技法的选择运用完全是根据画面的主题和氛围需要来定,并非漫无目的毫无节制地滥用。除了使用毛笔我也会邀请排刷、油画笔、水彩笔乃至刮刀、喷枪等工具参与到制作中来,它们各有所长,可以帮助我完成贴切丰富的视觉效果。尝试研究掌握矿物颜料、水彩、水粉、丙烯等各类颜料在宣纸、绢、布等各类画材上的渗透力和依附度。新材料和新技法之间相互碰撞融合,这一过程充满着变化、困惑、意外、偶然、玩味的乐趣,画面中的笔、色、形、线的韵味与机趣也因此变得生动迷离,我沉醉于这样的状态,沉醉于不失格法的自由,精致中潇潇洒洒,潇洒中文质彬彬。

记者:中国山水画发展至今,之所以长盛不衰,您认为精髓是什么?

马小虎:中国山水画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且高潮迭起,我认为是基于中华文明的雄厚积淀和对于文化艺术独到的审美认知。孔子说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出了山水与人之间的交融联系,山水有情,充满情思、灵魂,是我们寄托情怀的载体,天人合一、山人合一的境界是我们永不停息的追求,画家寄托心灵于山水万象,这体现的是山水精神,体现的是道义担当。中国画是诗意的绘画,是写意的绘画,这与我们对艺术的审美观念息息相关,在山水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从自然山水到画面山水的呈现,我们并不如实照搬自然,从而与西方的风景绘画区别开来。风景是具体的写实的,而山水则是充满诗意的写意的。固然中国山水画有丰厚的传统,但这并非全部,中国画在当下的发展仍有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之所以有此自信,基于传统也基于它的包容性,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工笔画的全面复兴,在这样一个昂扬、向上的文化气候下,迎来了如同盛唐一样的民族文化繁盛时期。中国工笔画和中国水墨画两种绘画样式并驾齐驱,共同承载着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和诗意品格向前迈进,生生不息。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山水画在当下的创新与发展?

马小虎:任何艺术形式的创新与发现都离不开对于传统图式的研究和传承,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传统资源异常丰厚,我们任意截取当中的一个片段都可以作为我们进行再创造的原点,因为,我们将自然山水转换为“画面山水”的能力,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从我们对古人经典作品的细心品读玩味中获得的。这些作品带给我们认知山水的方式,我们就是用这种方式去“品读”山水的;或者说,我们用这种方式能够在自然山水中读出古代山水某一家、某一派的笔踪、墨迹。古典山水的意义其实是让我们看到并获得更多营造山水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与那个伟大的山水画传统联系在一起的。从对于山水形象的再造,到一石一木的质感表现,以及对于山水空间的构成安排等,无不因经典的存在,而让我们明白从自然山水到画面山水的转换规律,从而让我们能够深刻体悟自然的“山情水韵”,并以此为通道穿越传统与当代,真正进入与山水精神深度对话的时空隧道之中。当然,写生对于山水画创作的作用不可忽视,然而怎样处理好写生与传统的关系,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我们看宋元时期的山水画,都是从写生中来,但它又并是非对自然山水的如实描摹,古人写生强调目识心记,这也是今人需要向古人学习的地方。山水画家必须走出去,到自然山川中去,到那里去写生,去观察,去捕捉灵感。

传统的山水样式,以自然山水中的山、石、云、树作为为基本造型,并通过各具情质的线条、色彩、质感等手法呈现出一个个丰富而又充满诗意的山水世界。它一方面呈现了着自然山水的万千气象,一方面也在完成作为“画面山水”的语言建构。我想当下的山水画创作,不仅要通过写生捕捉自然山水的生动性,同时也不能忽略了“画面山水”样式的可读性;在对自然写生的同时,又能够重温传统山水样式的精神价值,这也许应该成为当下我们创造山水新样式的基本出发点。

马小虎青绿山水辑录欣赏

马小虎青绿山水辑录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