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沉寂中的“回归”——宋代青绿山水发展初探

 伟天英 2022-12-04 发布于河北

文◎梅鑫

摘要:中国古代山水画从魏晋萌发直到正式成为独立的艺术样式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经过历代发展,至宋时呈现出新的繁盛面貌,在这一阶段,山水画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宋代画家在继承发扬水墨山水画的基础上以及在“复古”风气的影响下,直追“二李”青绿山水,并将“水墨”与“青绿”色彩相结合,又将青绿山水画重振起来,从“大青绿”发展至“小青绿”,大大提升了山水画的表现力,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宋代、青绿山水、山水画

正文

宋代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的繁盛时期,在这一历史阶段出现过众多名家名作,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产生可以追溯至魏晋时期,山水画在当时并没有成为独立的艺术样式,而是在人物画的创作当中起着装饰作用。山水画至隋代才逐渐从人物画的附属地位中剥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样式。

晚唐五代时期,宫廷画院的建立又进一步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进程,加之统治阶级对于绘画艺术的喜爱,从而促使山水画的繁荣成熟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主流。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水墨山水画与青绿山水画等绘画样式都在其中散发出自身的光芒。青绿山水画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初始样式,其创作主要是运用矿物石原料当中的“石青”“石绿”来进行敷色,使用“青绿”来渲染山水更能让其还原在大自然的“本色”中。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被认为是第一幅独立的山水画卷,且画面之中的山水之景是以青绿填色,突显出以青绿敷色山水的典雅富丽之感。唐代时期,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有所突破,“青绿”不再处于装饰地位,在用墨用笔方面具有“遒劲细密”的特点,林木峰石结构线条疏密有致,特别是在画面的着色中,“青绿为质,金碧为文”,从而形成了“金碧山水”画风,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山水画更趋成熟,有许多山水画的专业画家。南宋与北宋过渡时期,逐步形成金碧山水、大青绿山水、小青绿山水,这一时期青绿山水开始蓬勃发展,工笔的画法不断推陈出新。” 宋代由于政治、经济等因素,画家处于一个有利的发展环境,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的风格特色,使得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都有着自己的发展空间,能够丰富前人的技法,使青绿山水在宋代焕发光彩。

文章图片1

赵伯驹《仙山楼阁图》

一、宋代青绿山水画的发展条件

在宋代,青绿山水画的发展是伴随宋朝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一系列因素而产生的。在宋代初期,政治局面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晚唐五代时期混战局面得以扭转,国家发展平稳,百姓生活安定,而且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措施、政策。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工商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逐渐改变了五代十国以来萧条的景象,百姓安居乐业,城市中市民阶层壮大,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市民文化在这样一个优越的环境中慢慢扩大影响。

随着农业、手工工商业等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活中的审美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也是宋代山水画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城市经济不断发展的影响下,市民阶层日益壮大,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不断提高,一些富人家庭需要悬挂字画、文人之间进行书画馈赠、普通百姓年节所需的风俗画等,加之统治者的喜爱与提倡,人们对于绘画的需求量增多,譬如在北宋时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我们能够从这巨幅长卷当中窥见当时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繁荣,为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优越的社会环境。

而且在《中国画学全史》中记载,“且当时一般人民,对于山水若有偏好,凡妇人服饰及琵琶筝面,往往画山水小景,其概可知矣。” 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到,当时普通百姓对于绘画艺术也有自身的审美意识,山水画艺术已经慢慢渗入普通百姓生活当中。伴随着市民文化意识的不断发展深入,不论是宫廷画家还是民间画师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之下,渐渐地不再局限于传统单一的水墨山水画形式,加之宫廷画师与民间画工群体的不断壮大,对于绘画的审美趣味也在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画家从传统水墨山水画中脱离出来,开始放眼于前人的“青绿山水”。直到北宋后期,在画家们的努力之下,宫廷画院当中的青绿山水画逐渐恢复起来,丰富并发展了当时山水画的审美样式,这也是北宋经济发展在绘画领域中的体现。

宫廷画院的创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青绿山水画的发展。早在晚唐五代时期就已经设立“皇家画院”,主要描绘统治者肖像以及记录贵族生活,到了北宋时期,在统治者的影响之下,设立皇家翰林图画院,招揽画师能手,进一步培养优秀的宫廷画师,为统治阶级服务。宋仁宗赵祯对书画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非常注重宫廷画师的培养,使绘画艺术得到大力发展,至宋徽宗时期形成了空前的繁荣局面。统治者以及贵族等对于书画鉴赏非常喜爱,譬如收藏临摹名家名作并形成书画装饰之风。

在当时统治者非常注重翰林图画院的建设,比如宋徽宗赵佶,他在位时期政治上危机四伏,统治腐朽,但是他在艺术领域却产生了重要影响,书法上自创“瘦金体”,而且在绘画上作出巨大贡献,在皇家翰林图画院当中着力于宫廷画师技法的继承与创新,在全国上下招贤纳士,这一政策为北宋时代绘画艺术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从而才有宋代山水画繁盛发展的辉煌,出现大批名家名作以及诸多绘画理论,并成为后世画家竞相追求的典范。

明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李昭道一派,为赵伯驹、赵伯骕精工之极,又有士气。后人仿之者,得其工不能得其雅”,“宋代绘画,主要是以宫廷院画为主导,我们从现存的宋人册页中,可以看到一些风格不同的青绿山水作品,虽是吉光片羽,但精彩纷呈”。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山林河湖,构图疏密有致,青绿设色典雅清丽,披麻皴、斧劈皴结合运用,突显了山河壮丽之感。当然还有很多名家作品是这一时期青绿山水发展的代表,从这些画作当中,我们可以感知宋代青绿山水画所呈现出的特点以及当时画家们技法的多样与创新。

文章图片2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二、文人复古之风下的“富丽典雅”

在文学创作方面,北宋初期文坛萎靡,沿袭了晚唐五代以来的浮靡文风,一些文人不满于此,从而掀起“古文运动”。他们主张在文学创作上平易自然,反对矫揉造作,使文学作品能够真情实感地表现现实生活。这场古文运动不仅扭转了北宋文坛萎靡不振的状态,使文学创作获得新发展,而且对北宋时期山水画的创作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绘画艺术领域逐渐改变了以往水墨山水画“一统天下”的局面,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并且在“复古”风气的笼罩下,山水画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复古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现状的反应和要求,借复古以解决现实问题,'以复古为革新’,是文学、哲学、艺术上较为普遍的现象,其用意是用复古的手段或名义以达到当前文化的新生和再生”。这是青绿山水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下,青绿山水画重新呈现出“金碧山水”的风采,山水画家将水墨气韵与青绿山水中的色彩表现相结合,从而使其更富有表现力,更能彰显“富丽典雅”的特点。山水画从唐代发展至北宋初期,水墨山水被画家们所推崇,一直居于主流地位。

晚唐五代时期产生了多位山水画大家,至北宋初期出现了李成、范宽等著名画家,水墨山水技法得到丰富发展。但是青绿山水样式在画坛并没有被“青睐”,《宣和画谱》中曾说到,“画家止以著色山水誉之谓景物富丽,宛然有李思训风格。今考元(按:王士元)所画信然。盖当时著色山水未多,能效思训者亦少也”。在这里可以看到,北宋初期的画坛青绿山水画处于不被重视的地位,画家们更多的是沿袭五代十国以来的水墨技法,接受荆浩、关仝等人的绘画理念,对于李思训的“著色山水”并没有着重去了解,从而出现北宋初期画坛水墨山水占主流的局面。

在“复古”口号的影响下,绘画领域也产生了一些变化。当时,“古文运动”所带来的“复古”风气成为画坛的主流思想,同时也改变了水墨山水画占据画坛主导地位的局面,产生了一种新的绘画审美观念。在宋哲宗时期,宫廷之中遵循“古礼”,反映在绘画创作上则是“尚古”之风,学习前人风格,临摹前人古迹。这里的“尚古”是追随魏晋隋唐之风,在山水画创作上表现为对于“青绿山水”画风的重新认识与学习,水墨山水画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被慢慢扭转,青绿山水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逐步扩大影响,重新在画坛展现青绿山水画“富丽典雅”的风格特点。比如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使用墨色勾勒,皴法结合,铺以石青石绿,从而产生“水墨”与“青绿”交相辉映的现象。正是在这样一个“复古”的环境当中,画家们对于青绿山水画的创作探索,才能得到较大的发展。

在“尚古”风气之下,画家们追随荆浩、王维等水墨山水的足迹以及李思训、李昭道青绿山水之风,从而这一阶段成为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画发展的关键时期,涌现出诸多优秀山水大家。他们在学习继承“二李”青绿山水的风格特点,使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表现形式更加多样,比如王希孟、王诜、赵伯驹等人,从这些大家绘画作品中能够窥见其独特所在。譬如后人评述王诜的《烟江叠嶂图》——“金碧绯映,风韵动人”。“李氏父子奠定了青绿山水的基础,成就了青绿山水的辉煌,画风上的变革带来的冲击使得青绿山水从辉煌走向了衰落,正值迷茫之际又迎来了复古下的回归,使得青绿山水得以延续并更为成熟。” 这些青绿山水作品在“复古”之风的背景下得以出现,不仅是宋代山水画审美特点的映照,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古代山水画在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朝着多样形式的方向发展。

文章图片3

赵伯驹《秋山万里卷》局部

三、“墨色相融”中的“大小青绿”

追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历程,起初山水素材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存在的,具有一种装饰性的作用,之后逐渐发展成独立画科。青绿山水画样式在此机缘之下出现,这一转变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山水画历经时代洗礼,发展至宋时,进入一个极具优势的大环境。画坛居于此背景之下,山水画呈现出多样的发展状态。

晋唐时期的青绿山水画也得以出现新的发展面貌,由“大青绿”到“小青绿”,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宋代时期,画家们受到“尚古”思想的影响,从而追溯晋唐青绿山水之风,但是他们不是一味地继承相同的青绿技法,而是将自身对于山水画的创新理念融入创作当中,以致后来形成大青绿山水画发展和小青绿山水画的崭新局面。“大青绿山水”多用石青石绿铺填,色彩绚丽浓厚,多使用勾廓而较少皴法用笔。“小青绿山水”在设色上敷以薄淡青绿,在水墨的基础上,突显画风的清淡雅致。“在用色上,《千里江山图》用色厚重不透明,色泽明艳,覆盖性强;《江山秋色图》用色清淡,墨不掩色的笔墨,故有以此有大、小青绿之分。” 在这里反映出了宋代青绿山水画创作技法趋于成熟,并且通过画家群体的不断努力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之下,才有“大青绿山水”与“小青绿山水”的并行发展。

在北宋前期,受到晚唐山水画风的影响,画家们在进行山水画创作时多取法前人,笔端多呈现出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之观,以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法,给人一种辽阔壮丽之感,在这一时期,青绿山水被水墨山水所影响,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直至北宋中后期,画坛风气有所转变,“大山大水”的样式逐渐改变,画家们受到五代山水画家董源等人的影响,将江南自然山水融入画中,南方山水与北方山水相比,更显小巧精致,而且在这个时期画家们逐渐将“墨”与“色”融合,并对照南北山水的风格特点,逐渐从大青绿山水画的发展中剥离出小青绿山水画,呈现青绿山水画发展的又一新局面。这一时期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画坛出现新的气象,“青绿”与“水墨”融合,产生两种不同风格的山水画样式,即“淡雅巧整”的小青绿山水和“色彩浓厚”的大青绿山水。如王诜作品《湘乡小景图》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发展至后来,马远、夏圭作品当中出现一种新的创作手法——“边角山水”,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小青绿山水画的发展。

“除了雍容大气的王希孟、刚劲苍健的李唐,宋代青绿山水画风不断丰富并变化,苍健、刚劲的李唐一派画风在南宋几乎占据了整个画坛,但是,皇家宗室的赵伯驹、赵伯骕却从古风画中汲取精华,继承隋唐,并且在王希孟、李唐的画中也寻找点滴,形成独特风格及画法。不仅具有表现力,而且极富文人情怀”,宋代青绿山水画的新发展也体现了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时代特征。受儒道思想影响,“水墨”与“色彩”在画家笔下融合,这种方式其实也是对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呼应。大小青绿山水画中技法的融合创新,不仅在宋代时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后世山水画家提供了经典范例。

文章图片4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四、结语

宋代在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当中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文化等,都是宋代山水画繁盛局面出现的原因。画家们不遗余力地在绘画艺术中表现自身的创作能力,不仅继承先辈的技法,而且还加以创新,形成山水画的多种样式。不论是水墨山水画还是青绿山水画,在这个阶段都焕发出不一样的时代色彩,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