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伏气病解

 保和堂 2019-08-27

相关经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素问·生气通天论》:

春伤于风,邪气留连,(夏)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冬)上逆而咳,(继)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子脏)。

基本释义

1、温病

·雷丰《时病论》

经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训人有伏气之为病也。

夫冬伤于寒,甚者即病,则为伤寒;

微者不即病,其气(寒)伏藏于肌肤,或伏藏于少阴,

至春,阳气开泄,忽因外邪乘之,触动伏气乃发,

又不因外邪而触发者,偶亦有之。

伏气是内因,外邪是 非必要条件。

其藏肌肤者,都是冬令劳苦,动作汗出之人;

其藏少阴者,都是冬不藏精,肾脏内亏之辈。

此即古人所谓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

《伤寒论》:太阳病(3-8春),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后世温病学称冬伤于寒所致的温病为春温,并认为春温初起多发于少阳胆府,桂本《伤寒论》用小柴胡汤加味,《温热逢源》用黄芩汤加味(原用于太阳与少阳合病)。


2、飧泄/洞泄

飧泄:完谷不化。飧,饭食。

洞泄:食已即泄。洞者,离中虚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夏气则太阳(小肠)不长,心气内洞

《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不能受盛、化物,故作泄。

《素问·金匮真言论》:长夏善病洞泄、寒中。

脾主长夏,故洞泄属脾。脾与小肠相通,详见《阴阳离合》。

离中虚者,阳盛于外,阴伏于内,故善病寒中。


3、痎(jiē)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痎疟者,疟之总称也。

·吴昆《素问吴注》:夜发谓之痎,昼发谓之疟。

西医认为,

疟疾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疟原虫(暑邪),由蚊子传播。

疟疾周期性发作,症状是发冷发热,热后大量出汗,头痛,口渴,全身无力。有的地区叫冷热病

反复的发作造成大量红细胞的破坏,患者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以及脾脏增大。

https://upload-images./upload_images/10603440-8ee6051b4ab674a6.pn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284

疟原虫

https://upload-images./upload_images/10603440-06a77ecda498c2a3.pn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562

疟原虫感染红细胞

寒热往来属少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阳司天(手少阳三焦),火淫所胜,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

《灵枢·经脉篇》:-足少阳之脉(少阳司地),是主骨,所生病者,......汗出,振寒


4、咳嗽

·雷丰《时病论》

考六气之中,湿气在乎秋令,故经谓秋伤于湿

湿土之气,内应乎脾,脾土受湿,不司运化,

内湿酿成痰饮,上袭于肺,遂为咳嗽病矣。


5、痿厥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冬三月......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

奉(给予)生者(春)少。

发病机制:

1、邪正盛衰

潜伏期,邪气未盛,正气未衰;

发作期,邪气已盛,正气已衰。

https://upload-images./upload_images/10603440-6f8f4a2211121b61.pn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317

2、母气传子

冬伤于寒伏于肾(水)传于胆(木)春必温病;

春伤于风伏于肝(木)传于小肠(火)夏生飧泄;

夏伤于暑伏于心(火)传于脾(土)秋必痎疟;

秋伤于湿伏于脾(土)传于肺(金)冬生咳嗽

传于肾(水)继发为痿厥。

西医学中也有母气传子的现象,如风疹病毒,易发生母婴传播,孕妇妊娠早期初次感染风疹病毒后,病毒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常可造成流产或死胎,还可导致胎儿发生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引起胎儿畸形。我去年在儿科实习时见到一例,母亲无异常,但女儿的头部、手指等存在畸形,意识反应存在异常。

四时阴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气则少阳(胆)不生,肝气内变。

气则太阳(小肠)不长,心气内洞。

气则太阴不收,气焦满。

气则少阴不藏,气独沉。

春夏之气浮于表,秋冬之气沉于里。

https://upload-images./upload_images/10603440-0a14021fe36b4c6c.pn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313

胆、小肠、三焦 属天气(司天),

脾、肺、肾 属地气(在泉)。

相对者相合:

胆与脾,甲己合;

小肠与肺,丙辛合;

《灵枢·本藏》:肾合三焦、膀胱。


《灵枢·终始》:

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

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

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

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骨肉)

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皮毛)


《灵枢·阴阳系日月》:春夏主足之三阳(表),秋冬主足之三阴(里)。

https://upload-images./upload_images/10603440-992c58a0b4589765.pn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356

四时六气

伏气从潜伏到发病,跨越两个时节:

温病跨越冬春,

飧泄跨越春夏,

痎疟跨越夏秋,

咳嗽跨越秋冬。

这正是六气与四时的关系:

https://upload-images./upload_images/10603440-7f6d359694a19750.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258

主气时位

https://upload-images./upload_images/10603440-70798467e2bbfdb6.jpg?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7CimageView2/2/w/303

主气时位

风木(丑寅卯)跨越冬春(温病),

君火(卯辰巳)跨越春夏(洞泄),

相火(巳午未)属于夏,

湿土(未申酉)跨越夏秋(痎疟),

燥金(酉戌亥)跨越秋冬(咳嗽),

寒水(亥子丑)属于冬。


风木性温,《类证治裁·温症》: “温为春气,其病温者,因时令温暖,腠理开泄,或引动伏邪,或乍感异气,当春而发,为春温。

君火主心,心气内洞,太阳(小肠)不长,则为洞泄。

湿土主脾,脾藏营,暑舍营血,则为痎疟。佛教称蚊子为湿生

燥金主肺,其气本清,湿邪干肺,肺失清肃,则为咳嗽。

名医类案

清《名医类案续编》:

缪仲淳 年十七时,为疟所苦,

(明代医家 缪仲淳(缪希雍)十七岁时,为疟疾所苦,)

凡汤液丸饮巫祝,靡不备尝,终无救于病。

(凡是能用上的方法,不论热汤、凉饮还是丸散,乃至巫术、祝由,全部都尝试过了,终究无助于病。)

遍检方书,乃知疟之为病,暑邪所至。

(缪仲淳查遍方书,才知道疟疾乃暑邪所致。)

《经》曰夏伤于暑,秋必痎疟。

(《内经》说:夏伤于暑,秋必痎疟。

遂从暑治,不旬日瘳。

(于是按暑邪来治,没十天就好了。)

后数以意消息,散邪之外,专养胃气。

(后多加注意休息,于祛邪之外,专养胃气。)

痰多者消痰,气虚者补气,血虚者补血,

(痰多则消痰,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

又分脏腑经络,各从其类,以施向导,

(又分别 五行脏腑,阴阳经络,施以导引,)

各从其类出自《周易··九五》,根据上下文,是阴阳的意思。)

即经年不愈者,竟霍然起矣。

(则经年不愈的疟病,竟豁然痊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