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杂病论》六经病证百病论】

 昊晟堂 2022-12-16 发布于山东

六经病证百病论

六经辨证涵盖了八纲辩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精津液脏腑经络辨证尽在其中。

现代人把六经病证只理解为外感热病的各种表现是错误的,其中也包括温病和杂病。

首先要明白六经的概念: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阳明、少阳是三阳经。
太阴、少阴、厥阴是三阴经。


一、 太阳病证

太阳小肠和膀胱

太阳气化寒不入,分清泌浊是其功,膀胱气化尿液出,气化不成溲不通。

太阳病就是太阳的三个阳被寒、湿所伤后造成的。

太阳代表手足太阳(经),也为一身之藩篱。手太阳是小肠有分清别浊之功,足太阳是膀胱,储藏和排泄尿液。

(一)太阳经证

太阳经证由于病邪性质、感邪轻重和体质强弱等因素,分中风和伤寒两类。

1、太阳伤寒:

一阳被伤是伤寒,卫阳被寒所侵先伤阳,如果正气充足,这时寒郁化热出现发热,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所以头项强痛,身痛腰痛,寒闭玄府毛窍,所以无汗,肺与皮毛相表里,玄府堵塞,所以喘促,邪在表未入里所以脉浮紧。发散风寒可用麻黄汤类。

2、太阳中风证︰

为外伤风邪之意。二阳伤寒为中风,素体阳虚(中阳虚弱),寒邪入侵之后营阴受伤,卫气不足,卫气者卫外煦肢体也,因此出现发热,恶风,自汗出,头痛,脉浮缓等。甚至可出现鼻鸣,干呕。主要病机是营卫失调。调和营卫可用桂枝汤类补足中阳营卫调和邪则驱外。

(二)太阳腑证

太阳寒邪直传足太阳膀胱,膀胱气化不利产生蓄水证。寒邪伤阳,阳少气化不利导致水蓄膀胱可用五苓散。

太阳寒邪不解郁而化热循经而入膀胱,热结膀胱,络脉损伤则蓄血,处方桃核承气汤;久则三阳俱伤气不摄津血可产生小便尿血不止(阴证),用药回阳化气,处方四逆汤。

归纳如下:

1、蓄水证:寒邪伤阳,邪入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水液不行而致蓄水。

      表现:小便不利,微热,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脉浮。

2、蓄血证:寒邪入里化热,热与血搏结,蓄于膀胱少腹。
      表现:少腹硬满疼痛,小便自利,其人如狂。

3、尿血:四肢清冷,大便稀溏,尿血,处方四逆汤。

(三)太阳温病

太阳温病是由于贪恋淫乐冬不藏精,阳随精泄,少阴虚寒,寒邪入于少阴,没有即时发病而成伏气,遇春天少阳之春气生发,阳气触动伏邪而发病,因为是伤精所致,所以口渴发热而不恶寒。

《内经》曰:冬伤于寒春生温病。伏邪为病应与口鼻而入的瘟疫区别,瘟疫自口鼻而入,发病迅速,高热、口渴、头痛欲裂、烦渴饮冷,小便黄赤,大便闭结或腹泻。


二 、阳明病证

阳明胃和大肠

阳明气化气血生,胃腑腐熟五谷行,大肠气化液化生,糟粕排泄病不生。
气化不利要发热,便闭腹胀口渴重。

阳明,为中空,藏而不能满,平时的胃脘是温温的。阳明包括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胃腐熟水谷以化气血,大肠传导糟粕以化津液。

(一)阳明经证:

太阳病不解邪热循经传入阳明,中空被邪热填实,二阳与邪热交织成病态,所以发热(大热)、面赤、口渴、心烦,饮冷饮,舌苔黄燥,脉洪大等,只有无形之邪热,没有有形之燥屎。教科书中所传有壮热,大汗是错误的,大汗之后,热随汗泄,热从何来?处方白虎汤类。

(二)阳明腑证:

邪热陷阳明日久,津液被灼,粪便不下,为坚硬,邪热与燥屎并存也就是“胃家实”,多简单的三个字,言简意赅。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汗多,腹中鞭满胀痛拒按,大便秘结,腹中转矢气,烦躁,甚则神昏谵语,狂乱,不寐,舌苔黄厚燥或苔焦黑燥裂,舌边尖有芒刺,脉沉迟实或滑数。处方承气汤类。


三、少阳病证

少阳胆和三焦经

少阳气化精汁生,入腑脂垢分解功,气化不利胆汁阻,胆囊结石要发生。
三焦气化脏腑和。气化不利杂病生。

阳藏肌腠,温里而实肌腠,内藏精汁(胆汁)。太阳病不解,一者邪热内传少阳,精汁被灼不得下。传小肠上泛于口,故出现口苦,胸胁苦满。胆汁(精汁)不能顺利下传小肠,小肠分清别浊之功被伤。方药小柴胡汤。

二者太阴湿困,也可造成精汁不能下泻而上泛于口,所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苔白或薄黄,脉弦等,处方大黄附子汤,苍术薏苡仁半夏等燥湿药。


四、太阴病证

太阴脾肺

太阴(肺脾)气化呼吸好,脾土气化运微精,血在脉中不失营。
气化不利血外溢,肌衄、齿衄、月事多。
肺金气化呼吸畅,咳嗽之病不能生,鼻塞多因寒阻肺,气化不利出涕清,温肺散寒实脾经。
寒郁化热鼻涕黄,久而久之鼻渊生,治疗之法散郁热,宣肺化痰鼻窍通。

阴中藏有精气神,太阴包括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脾为运化之官职,喜燥恶湿,五谷精微靠其运,湿多困脾太阴病,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恶湿,太阴为阴脏体阴而用阳,寒湿困阻太阴脾,所以腹满,全身沉重,处方大黄附子汤,湿邪寒邪上干娇肺所以咳嗽,寒邪伤肺咳嗽连声,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或加甘草生姜。湿邪伤肺咳嗽沉闷,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加苍术苡仁和半夏。湿热交结要出黄疸,阳黄热重,小便黄用茵陈汤,阴黄湿重寒重,小便清大便溏加术附。

太阴病的特点:腹满、食不下,喜呕、喜温喜按。

表现为里虚寒证:腹满胀痛,不欲饮食,腹泻,时或腹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腻,脉沉缓弱。


五、少阴病证

少阴心肾

心肾相交气化成,少阴气化百脉通,津液上承咽喉润,心主血脉肾水充,肾司二便阳之功。
心肾不交要失眠,气化不成百脉蹇。

少阴阴中藏精津,少阴病则阳不伸(阳气减),恶寒、踡卧但欲寐,虚阳外越舌头根,扁桃体大要发热,头昏、头胀高血压,四肢逆冷成之因,阳被伤,死气沉沉谁知因?太阳邪热传少阴(被邪热填实),阴伤之后精津损,烦躁口渴多冷饮。少阴包括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正常情况下,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化成热融融的一团气。这融融的一团热气是生命之根,今人不知珍惜,贪凉饮冷,日耗其阳,日久阴盛阳虚,虚阳被盛阴逼外,四肢烦燥,高血压、脑溢血、脑梗塞等病要发作,口渴而不喜冷饮,或喜而只漱口而不欲咽,咽喉炎等病要发作。

总之少阴病以虚寒为主,多见少阴寒化证,少见少阴热化证。

(一) 少阴寒化证︰

是指心肾阳气不足,病邪入内,从阴化寒所表现的全身性虚寒证候。

表现:恶寒,手足厥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蜷卧欲寐,脉沉细;身反不恶寒,面赤,脉微欲绝。

处方:四逆汤类回阳救逆。

(二) 少阴热化证︰

是指少阴阴虚阳亢,从阳化热而出现的里虚热证候。

表现:口燥咽干或痛,心烦不寐,下利或自利清谷,小便黄赤而短,或腹胀不大便,舌尖红赤,脉象细数。

处方:黄连阿胶汤类滋阴清热。

少阴病的特点:少阴寒化,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热化,脉微细数,烦躁欲寐。


六、厥阴病证

厥阴肝和心包

厥阴气化肝血藏,日充五脏夜藏魂,心包之经气温煦,心血源源循环行,失化血溢脉不藏。
心包受寒血失温,心血难以周流行。

厥阴,包括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

寒入厥阴伤阳,厥阴太阴为乡邻,阳伤脾职失健运,湿困太阴脾阳陷,消渴引饮溲长清。
热入厥阴伤阴,被邪热填实,口渴烦躁谵语因。

病(或寒或热)入厥阴寒热杂,姜附椒柏乌梅下。

另解,厥阴藏精血,阳鼓动四肢健。
厥阴如若伤阴,精津受伤,消渴气上要撞心,心中痛热饥不食。
厥阴如若阳再有伤,下利不止胃肠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