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面对人生的无常

 正心正举 2021-04-07

文丨果其然 · 主播丨萧然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人生无常,自古存在。

古人有“四大喜、四大悲”,今人的“喜”没变,“悲”却越来越多。

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与人的交流越来越密、越来越快。一种“无常”经过网络渲染,常常变成千万人的“无常”;而千万人的“无常”接着又被网络扩散,形成随时随地的“无常”、千变万化的“无常”。

所以我们常常能够见到、听到“眼见着起高楼、眼着见宴宾客、眼见着楼塌了”。

现代人的人生真是沧桑、悲凉;“无常”真是无解、无奈。

总之——人生无常,无所不在。

那该如何面对?

启迪多元思维 

心灵鸡汤告诉我们:人生无常,一切随缘。

这话听起来不错,但不解决实际问题。

一是“随缘”如何操作?是我们自己“随”呢,还是被人生逼着“随”?;

二是“随缘”的程度是什么?“随”到见好就收呢,还是人生就这么一直“随”下去?

所以所谓“随缘”,实质就是“随便”。

“一切随缘”的说法,实质是宿命论的观点。宿命论对“人生无常”毫无作用力,因为宿命论是对“人生无常”的消极逃避。

还有另一种声音告诉我们:人生无常?那就起来嗨吧!

这话有了方法,是种进步,但对“人生无常”依然于事无补,甚至会加深“人生无常”的程度。

首先,“起来嗨吧”需要成本,金钱成本、时间成本、社交成本统统包括,如此巨大的成本一次还行,多则困难,况且筹措该成本的难度系数,大概与“人生无常”相当。

其次,“起来嗨吧”作用有限,即便可以无数次的“起来”,但不可能保证无数次的“嗨”。久而久之,当“起来”不再、“嗨”也消失之时,人生被打回原形,“无常”却依然挺立,这才是真正“无常”的事。

所以所谓“嗨吧”,实质就是“逃吧”,“起来嗨吧”的说法,是享乐主义的观点。享乐主义对“人生无常”同样无计可施,因为享乐主义,是对“人生无常”的积极逃避。

而我们的目的,是要正确面对、积极解决“人生无常”;我们不需要心灵鸡汤,我们需要智慧。

这个智慧,就是“三全”思维——全息、全观、全程。

正心正举

全息

息,即信息。全息就是:全方位的信息汇集。

全方位汇集的好处,是可以透过事物的表象,接触本质,只有接触到了本质,才能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回到“如何面对人生无常”,这个问题十分精妙,耐人寻味。

精妙在于:“如何面对”的主语——“我们”被省略了。

耐人寻味在于:省略“我们”的做法,恰恰是高明之处——要求我们跳出“我们”的身份表象,接触“我们”的哲学本质。

那“我们”是谁?

我们是“人”。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是创造、经历和体验。

创造、经历、体验贯穿了我们生命的全过程,所以我们的生命历程,叫做“生活”,而不是“生存”。

而无论是创造、经历、还是体验,都需要原动力给予支持,没有原动力,我们仅能做到“生存”而不是“生活”。这个原动力中,有金钱、地位、名气的成分驱使,但这个原动力的本质,是“情怀”。

“情怀”司空见惯。

狗都能做到“不嫌家贫”,那是不是说狗也很有情怀?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为什么会说人才是有情怀的?因为人的情怀是:敬畏生命、敬畏天地。

而之所以敬畏的原因,一是因为“敬畏”规定了创造、经历、体验的方向性,没有“敬畏”,创造、经历、体验便会被滥用,快乐会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人就不再是人,而是祸害。

更为重要的是,“敬畏”本身,就包含着敬畏“人生无常”。因为在创造、经历和体验的途中,必然伴随风险、压力和失败。

这些伴随而生的东西,就是我们认为的“无常”。

生命的无常是悲欢离合、天地的无常是阴晴圆缺。无常本来就是自然而然、难以避免的事情,无常本来就是创造、经历、体验的孪生兄弟。

所以无常的本来面目,并非“无常”而是“有常”。它是我们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是我们人生经验的宝贵财富。而我们只有先敬畏无常、先承认无常,才能去认识无常、去改造无常。

因为敬畏无常就是敬畏生命、敬畏天地,最终敬畏我们自己,激发我们解决“无常”的能力。

全观

观,即观点。全观,是要求我们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尽量全方位、立体化的看问题,只有这样做,才算是观点,否则就是盲点。

联系“如何面对人生无常”,既然无常的面目是自然而然、无法避免,无常的本质是有常、经常,那我们为什么还是“谈无常色变”、被“无常”反复折磨呢?

弗洛伊德的“诡惑论( The uncanny)”,可以告诉我们其中缘由。

诡惑论认为:人类的自然属性是“趋利避害”,所以当生活中出现负面事件之时,人类总是下意识的逃避。一旦逃避形成了习惯,当某个无法逃避的时刻出现,当不得不直面负面事件之时,其引发的负面情绪会变的更大、更猛、更加陌生、更加可怕。

这个因逃避而被强化的“负面情绪”,就叫做“诡惑”。而“诡惑”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长期逃避问题、忽视问题,致使认知力长时间得不到锻炼,最终退化、断裂的结果。

“无常”也是一样。

比如爱情失意、事业挫败,经常会让人感叹“人生无常”。但无论失意还是挫败,总会有原因。

原因若是在己,就是没做好准备、没用心经营;原因即便在对方,也有自己遇人不淑、举查不明的成分。

人们经常感到“无常”,是因为大多数人缺乏全观思维,从而沉迷在当下所得,被眼前现实困住了头脑。感叹的人越多,恰恰说明并非“无常”,而是“有常”、“经常”,之所以被“无常”折磨,是因为跳不出自我感受的束缚,不能从全观的角度认识无常。

全程

当然,人生的“无常”千变万化,程度不一。最让人感叹“无常”的事件,绝不是爱情失意、事业挫败那样简单。

比如自己飞来横祸、亲爱之人突遭变故,此时生命的脆弱、命运的多舛,会同时扑面而来,这才是真正可怕的“无常:

让我们我们感慨万分、不能自已的重大突发事件。

如何面对这样的“无常”?——我们需要全程思维。

程,即历程。历程不仅是狭义的物理概念,更是广义的时间概念。全程思维,是要求我们从时间的纬度看待“无常”,从过去、现在、将来的层次分析“无常”,才能真正做到认识“无常”,改造“无常”。

而从狭义的物理概念看,人的确脆弱,命运的确难以捉摸;

但从广义的时间概念分析,人又非常强大,命运有着明确的方向。

比如我们常常发现,当我们询问他人,什么是真正的成功时,回答总会以失败的故事作为基础;

而当我们缅怀一位亲人时,不会反复渲染他离世时的痛苦、我们当时的悲伤,而是不断想起他可亲可爱的音容笑貌,诉说他精彩有趣的在世时光。

这是因为我们运用了“全程思维”,将“无常”的事放在过去、现在、将来的尺度上考量,虽然这种考量的举动,是不自觉的、是下意识的。但我们都将感情的寄托、未来的期望放在时间纬度上,于是面对“无常”时的感叹、沉溺“无常”时的软弱,都被“全程思维”打磨得闪闪发亮,显露出了“无常”背后的本质——人性的光辉。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人生无常”无所无在,但并不代表“无常”就无从把握、无从控制。

因为“无常”的本质,不是无动于衷、怨天尤人时的情感呻吟,“无常”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需要科学的态度、认识的方法、改造的手段。

这也是网络金句、心灵鸡汤的局限之处:

它们只提供“无常”来临之时,渲染痛苦态度的渠道,从不给出认识“无常”的可靠工具。

三全思维,就是针对“无常”的可靠工具:

“全息”确定了“敬畏无常”的态度,确立了认识“无常”的方向;

全观解释了“无常”的发生原理,为改造“无常”提供了方法论——提高认知力;

最后“全程”揭示了“无常”的本质,以及“无常”的实质,为我们最终改造“无常”,提供行之有效的纬度。

于是三全思维让“无常”不再陌生、不再可怕,三全思维让“无常”更加客观、更加可以把握。最终,三全思维让我们认知、接受、理解、运用生命中的“有常”,不再被“无常”的情绪左右,用认识“无常”的力量,去创造美丽的日常。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