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大教授:北大的学生出去,要么是人精,要么是人渣

 老鄧子 2019-08-27

【演讲】李猛:青春四年,一生北大,永远的哲学(节选)

李猛, 1971年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02年赴美留学,获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博士。2009年回国后任教北京大学哲学系。主要研究领域为伦理学和政治哲学。本文为李猛老师写给北大哲学系2010级本科毕业生的话。主题:北大哲学系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北大哲学系学生应有什么样的品质?

……

简单的说,我觉得哲学系培养的学生要有文化价值关怀,能够尊理性、行忠恕、素其位,要在这些方面锻炼他们的“能力”。着力于“道”,使他们在面对“器”时能够自然上手,并发挥他们的长处。

首先来说文化价值关怀。有幸参与了哲学系百年系庆宣传片的制作,片子以“横渠四句”为线索贯穿始终,这或许体现了北大哲学的一种自我认同。我以为,没有文化价值关怀,哲学就不能称为哲学。没有价值关怀的哲学,只能沦落为一种技艺或智力游戏,而且还是二流的技艺。不关注价值而只关注技艺,哲学会自觉下降到其他学科的高度,并且失去其存在的必要性,这样的技艺必然被其他学科以某种实用性来衡度,而你很难找到这种技艺的独特存在性,这样的智力游戏是任何别的学科都可以做的,甚至可以做的比你更好,比如学数学的人,他的思辨、分析技艺可能会比学哲学的人更强。哲学在当代还有存在的理由,文化价值关怀是重要的因素。哲学家通过分析、解释文本或概念,最终是为了探讨人的生存价值,并能对当下的文化价值有所贡献。哲学家会有哲学家的贡献,哲学系毕业的学生也会有他们能做的事业。能否在不同的岗位影响身边的人,通过自身的言行,尽自己的一分力量,促进这个社会的“和谐”,或许使他们的使命之一。在别人都在当愤青、键盘爱国时,哲学系毕业的学生是否能自觉地行动呢?个人的力量可能是微弱的,但一届一届的哲学人连续不断的力量,或许会对这个社会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如何让这些学生在没有毕业时,对文化价值问题有所自觉,能够清晰的认识一些问题,或许就是哲学系老师的使命。哲学系老师在传道方面义不容辞,哲学技艺倒是其次。

其次是尊理性、行忠恕。必须指出,这是我盗用冯友兰先生《新世训》里两个章节的题目。冯先生在书里对这两点阐述的十分清晰,这两个议题关系到我们为何要过一种有价值的生活,从个体出发如何获得价值的支撑,他们与文化价值关怀息息相关。对理性和忠恕的重要性,我不想再多说什么,我想说的是他对哲学系学生可能的意义。先说尊理性。哲学系对学生的培养讲究读书、分析问题、写论文,读书读材料要讲究分辨材料的可靠性、真实程度,分析问题要讲究是否有逻辑,写论文则在乎表述的清晰性。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何尝不是一本大书,我们面对工作生活也是在分析问题,也是在写一篇论文。我们是否有能力把我们的学术训练转化为生活方法。或许很多学生面对他的专业是一个态度,而面对工作生活则是另外一种态度。我想说的是,哲学系的学生应自觉到学习与生活工作逻辑的某种一致性。面对大家争论的话题,我们是否会像做论文一样去面对?若能,则我们可能拥有一种和别人不一样的态度和观点。面对流行的说法和观点,做论文的方法同样适用。可又有几人有此自觉?或许一些学者在这两个方面也是分裂的。面对我们的工作,我们能否有做论文的阅读精神、刷夜精神,能否像争取高GPA那样做好工作,而把我们的学习方法同样移植到工作上?我总以为,如果哲学系的学生,能把他学哲学时所强调的理性移植于工作、学习,他就获得了超越一般人的一种能力。再说行忠恕。忠恕作为一种生活方法,哲学系的同学讲的多,但大家能否自觉则是另外一个问题。行忠恕或许不能保证直接提高我们职场的竞争力,但我却觉得他是恒久战斗力的保证,关系到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北大学生多清高,哲学系学生似不能如此。由于北大学生的高能力以及对人态度,导致社会上对北大学生有一种看法。这种看法在一定意义上其实是不利于北大学生的长远发展的。北大的光环不能伴你一生,哲学似乎也没有持久的光环。而忠恕或许会让你获得一种别样的“潜能”。


再说素其位。接着“吐槽”北大,谈我对北大的意见。北大学生多有我朝太祖的“气质”,挥斥方遒之心犹在,常有“怀才不遇”之感。可惜时势造英雄,现在早没有了太祖的时势,而几人又有太祖的能力。北大学生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又相当明显。我常说,你让北大学生过集体生活他们会觉得“惊诧”,你让清华学生不过集体学生他们也会觉得“惊诧”。北大学生常有一种侠客气质,而且是独行侠。也的确,北大学生像及了李广,常有五千敌十万的能力,也因之要么大胜、要么大败,北大的学生出去要么是人精,要么是人渣,他们不甘心做大多数但我总觉得这种态度有点儿问题,有多少人能够不是大多数呢?时代的变化,或许已经挤压了侠客的生存空间。“素其位”成了这个时代一种珍贵的品质。我们或许没有别人那么好的专业出身,但我们能否立足一个岗位,边工作边学习,不因一时之挫折而放弃。如果因为一时之不快就放弃,换一份儿工作,我们可能要重新暴露自己的劣势,重新开始学习。大学教育与现代职场,其实脱钩的挺严重的,专业再对口,进去也要重新培训学习。哲学系的学生或许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对口,但我们能否有一种坚持学习、不断磨练的品质。不轻言放弃,我觉得挺重要。这些年见到太多毕业的同学,不到一年就抱怨吐槽他们的现状,意气一上来就换工作,有些甚至想重新回到校园。这种状况,对哲学系的学生伤害更大。前几年看央视“新闻调查”关于富士康的一个节目,叫“第二代农民工”,深有感触,新出来工作的农民工很少有第一代人那种勤劳、坚韧、节俭的品质了。如果我们的毕业生不能素其位,我们也不过是高学历的“第二代农民工”罢了。即使重新回到校园,也只不过是个短暂的过渡罢了。哲学的训练,我相信是有能力让我们认清楚我们将来可能面临的环境的,面对新的、陌生的工作岗位,我们以何种心态去对待?我觉得哲学系的老师需要给学生们一个分析、一个说法。否则哲学只是假哲学,只是象牙塔里的东西。真正有责任的老师,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给学生讲清楚这样的生活道理的。据说在北大召开的下一届世界哲学家大会的口号是“学做人”,或许其中也有这种意味,但怎么实践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

离开北大是大多数人的宿命。成为哲学人,也是一种缘分。哲学人如何让别人重新审视,或许需要一代代哲学人的努力,我们没办法很快改变这个时代的风尚,但我们总有我们能改变的东西。对很多人来讲,你无法逃脱“哲学”,那就在其中好好品味吧。或许直到离开很多年之后,我们才能逐渐的体会出哲学的味道。

——本期荐读:《北大必修课》,在书中与大师们亲密交谈——

不是每一个充满梦想的人,

都能有幸到北大聆听大师的教诲,

但现在,可以通过这些书去感受智慧的渊博,人格的魅力。

你的读书列表中不能缺少的经典

小编力荐:

《北大必修课》(精装全6册)

北大心理课

北大也是我国科学心理学的发源地。1902年,京师大学堂日籍教员服部宇之吉讲授心理学,来开了北大传播科学心理学的序幕。1917年北京创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中国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开端,此后,不少教授在北大讲授和研究心理学,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受益于心理学。

北大人文课

蔡元培、陈独秀、胡适、蒋梦麟等北大先驱,也是北大精神的奠基者,之后北大又培养了冯友兰、季羡林、林语堂、朱光潜等学者,他们以各自的思想和行动,为我们构造了一个独属于北大的人文体系。北大的人文气质不是物质的流传,而是灵魂的塑造和传递。

北大管理课

本书撷取北大管理智慧的精华,用浅显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详尽阐述了北大知名学者和教授对管理的认知和理解,深入讲述管理者普遍关心和关注的管理话题,通过借鉴大师们的管理经验,相信对每一位渴望业有所成的人都有很大的帮助。

北大口才课

语言表达的力量是巨大的。在人际交往中,高超的口才技巧能把我们尽可能的准确表达思想,维护人际关系,甚至可以化危机为转机,化劣势为优势。人是群居动物,而语言表达能帮助你在社会生活中应对自如,更好的应对世界。

北大国学课

本书精选了章太炎、吕思勉、刘师培等学者的作品或演讲录,入选的学者或曾在北大任教,或是老北大精神的传承者,他们学识渊博却不为学识所累,对国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的经典著作对北大的学术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北大哲学课

不管处于何种精神状态,我们都能从他们所散发的智慧之光中,汲取我们需要的光芒,以驱散存积于我们内心的阴影,学会用另一种眼光看世界,在匆匆之余停下脚步,发现生命都各有其意义,生活都各有其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