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南省博物馆之马王堆(下)

 hsgzlgg 2019-08-27

2.2 君幸食

       "君幸食"的题记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器物上多次出现。"幸"是希望、祈求并免凶化吉的意思,"君幸食"三字就是要表达仆从们奉上一道美食请主人或宾客享用并同时献上美好祝愿的意思。

       分为优选食材、精烹细制、分餐而食三组文物,体现出轪侯家用何种食材,采取何种方法烹饪出美食,然后用何种食具来享用,反映当时美食配美器的奢华生活。


优选食材


五谷杂粮


存有豆类的竹笱

一副完整的天鹅骨架。       

       除天鹅肉外,墓中还出土有斑鸠、麻雀、家鸡、鸭等肉禽以及野鸡、雁、鹄、鹌鹑、鸳鸯、鹧鸪、喜鹊、火斑鸠、竹鸡等。


存有鱼骨的陶罐




瓜果蔬菜

精烹细制。

       墓中烹煮食物的炊具有釜、甑、鼎等,有煮、蒸、烤、炸、煎、炒等烹饪方式,有调味品十余种,苦咸酸辛甘五味俱全,烹制美味菜肴百余款,湘菜特质已初具雏形。


陶釜和陶甑

       这是一套用于蒸食的陶甑,由陶釜和陶甑组成,这套釜、甑的表面还有一层轻薄的锡箔,《遗册》称之为“锡(涂)”陶,可以直至装饰和保护作用。


彩绘陶盒  辛追墓出土

高14.5厘米、口径19厘米、内径15.6厘米、腹径18.9厘米

       盛贮食物的器具。盒呈扁圆形,子母口,器盖表面磨光涂彩,用蓝、绿、银灰三色绘弦纹、波状纹和云纹,出土时器内盛小米饼。秦汉彩绘陶较为常见,是彩绘陶发展的一个高潮。彩绘陶色彩绚丽、充满浪漫情调,品种有壶、盒、碗、炉、奁等,主要用作明器,常绘有几何纹及人物、动物等纹饰。


出土时内存鸡骨。


云纹漆鼎,辛追、利豨墓出土。

高25厘米,两耳间距28厘米

       鼎为盛食器。它们是目前现存完好的西汉漆鼎,堪称“标准器”。辛追墓的七鼎反映了轪侯家享有“诸侯七鼎”的等级制度。

       旋木胎,胎厚,体形稳重,有盖。盖与鼎身作子母口扣合。盖作球面形,上三个橙色环形纽。器身口微弇,鼓腹,底略呈圜形,有一对直耳,三兽蹄形足。鼎外髹黑漆,内髹红漆。盖面中心绘一变形龙纹,龙纹周围用朱、灰绿二色漆绘S形卷云纹、涡纹,卷云纹间隙绘有变形鸟纹,盖边沿朱漆绘宽、细弦纹各一道;器身两耳均在黑漆地上用朱漆绘勾云纹,口沿外侧在两朱色弦纹之间用朱漆绘一道竖条纹间饰小锯齿纹组成的图案9组,腹上部在宽、窄两道朱色弦纹之间朱漆绘一道菱形、水波纹组成的几何纹装饰带,腹下部亦在宽、细两道朱色弦纹之间用朱、灰绿二色漆绘几何云纹、涡纹,云纹间隙绘有变形鸟纹;足部用朱漆绘兽面纹。鼎底部朱书"二斗"两字,经实测其容量为4.3升。底部和盖内有戳印。器腹内留有明显的旋削痕迹。器底光素无纹。

漆绘云纹匕(前排)

柄长36.4厘米,斗宽8.5厘米

       斫木胎,系用刨、剜、凿等手法将一木块或木板斫削出器形。分斗和柄两部分。斗作簸箕形,斗内红漆无纹饰,背面黑地,上绘红色和灰绿色组成的云纹。长柄,柄端和柄中间各有朱绘宽带纹一道,其余为黑地,上绘红色和灰绿色的云纹。柄的背面为黑地无纹饰。

       令人惊奇的是当考古工作者在清理一号墓云纹漆鼎时,竟然发现此鼎内盛放有汤和莲藕片,并且浸泡在汤中二千一百多年的莲藕片仍清晰可辨。更使人不解的是:鼎中的藕片在搬动后竟然全部神奇般地消失了。这藕片为什么放在水中浸泡了二千一百多年都还存在,而出土后却又迅速消失了呢?据有关专家解释,出土时仍清晰可见的藕片,其实内部纤维早已腐溶,仅存一完整的外形而已,出土后遇空气氧化作用,加上在起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震荡,藕片就会迅速溶解于水了。庆幸的是,当时留下了珍贵的照片。有专家认为,这一现象说明长沙地区二千多年以来没有发生过较大的、有破坏性的地震。


轪侯家食谱


“食物”遣策(竹简10片)、豆鼓姜酱、陶罐。


“食物”遣策


竹笱木牌上的肉食。


分餐而食

       墓中各类成套餐具,形象解读了汉初包含礼仪和方式。歺前行沃盥之礼,餐时以筳铺席,以席设位。宾主次第席地而坐,面前摆放食案,上列各式餐具,食品丰简按地位高低不同。鼎、锺、钫、壶等大器放于席个筳上,后世所说“筵席”即指这种分餐制。 

云龙纹大漆盘

高13厘米,口径72.5厘米

       沐浴承水之器。旋木胎。体型大,盘内髹红漆,外髹黑漆,内外壁和口沿均黑漆上朱绘几何鸟头纹;盘内髹红、黑漆各两组,红漆上无纹饰,黑漆上朱、灰绿二色绘云龙纹,以漩涡纹组成龙的须角和鳞爪;内圈云龙纹外有二条较窄的几何形鸟头变形纹带。外底黑漆上朱书“轪侯家”。色彩有明有暗,十分协调。整个器物光亮如新,纹饰清秀华美,是西汉前期漆器的代表性作品。


云纹漆匜(上)、  云纹漆水盂(下)

云纹漆匜

长28厘米,宽23厘米

       盥洗器。斫木胎,外底朱书“轪侯家”三字,并隐约可见烙印戳记“成市草”,表明该匜造于汉代著名漆器生产中心蜀郡成都。匜壁画有四只翩翩起舞的凤鸟,勾勒简洁、曲线流畅,画面清晰利落,情趣盎然。造型单纯自然,很像水瓢。

云纹漆水盂

       奉匜沃盥所用的盥洗用具,它是先秦祭祀、宴飨前的重要礼仪。通常贵族洗手时,由老少两人在旁辅助,长者用匜中清水自上而下为贵族浇手,少者则捧盘或盂承接用过的弃水。


云龙纹漆平盘、“君幸食”狸猫纹漆食盘、云纹漆食奁。


云龙纹漆平盘

高3.6、直径48.9厘米

       盛食器。旋木胎,盘内髹红漆和黑漆各二组,黑漆地上朱绘变体的云龙纹,并以漩涡纹组成龙的须角和鳞爪,口沿上为波折纹、点线纹,内外壁为鸟头形图案,整体笔法工整。外底朱书“轪侯家”。


“君幸食”狸猫纹漆食盘

28.5厘米、高6厘米。

尺寸略大,宽沿、敞口、浅弧腹、平底通体髹黑漆,盘外绘有云纹,盘内绘有卷云纹、狸猫纹、龟纹等,盘内外有文字,盘内为“君幸食”,盘外底为“九升”、“轪侯家”。

       每只漆盘内壁底部的中心都画有一只狸猫,仅有1件画的是一只乌龟。狸猫用朱漆单线勾勒,内涂灰绿色漆,用朱色绘眼、耳、胡须、爪、尾花纹。猫两眼圆睁,竖耳长尾,身上装饰有点纹。

       盘腹部用朱、灰绿两种颜色漆绘连续卷云纹,卷云纹之间等距离装饰有三只狸猫纹。只有极少数的不同情况,偶见内腹壁画等距离画两只狸猫与一只乌龟、两只狸猫与一只青蛙、一只狸猫与两只老鼠。

       盘、卮、耳杯等食器均摆放在很矮的承案上。由于食器基本都是低矮、敞口状,其中的食物很容易受到鼠、蛙、蛇等的侵蚀。为了避免动物偷食,古人就在食器上画猫,用以警示。



       所有漆食盘上所画的狸猫共有100多只,它们或两耳竖立,蹲踞呈虎状;或独耳上扬,匍匐前行……形象生动,无一雷同。展柜左侧有一个视频,展示这些可爱的萌物。



云纹漆食奁

高9厘米、直径23.5厘米

         盛食器。夹纻胎。盖顶用白色凸起线条勾边,内有矿物颜料调油勾填朱、绿二色云纹,边缘由菱形纹、波折纹组成两周装饰带。盖、上层和底的外壁均用同样的方法绘油彩云纹。纹饰层次分明,云纹舒卷,具有强烈的立体效果。



点纹漆盂  辛追、利豨墓出土。

高9.3厘米,口径25厘米

       盛食器。出现于商,流行于周。盂原来用于盛羹汤,秦汉时也可用来盛饭食。


出土时陶盒内的小米饼。


彩绘陶盒  辛追墓出土

腹径20.6厘米,通高18厘米

    旋木胎,系取一大小适当的木块,旋出外壁和底部,而腹腔可能是剜凿出来的,胎质较厚。漆盒由上盖和器身两部分以子母口扣合而成,盖顶有一圈高约1厘米的凸棱,器底有凸棱似的圈足。器表髹黑漆,器内为红漆。盖顶中心以红色的线条勾勒出三只凤鸟,凤鸟作反首回盼、相互呼应的姿态,鸟身羽毛细如发丝。整个图案组织严密对称,线条流畅。上盖四周和器身腹部均朱绘鸟形图案。盖内和器内均以黑漆书写“君幸食”三字,外底部以红漆书写“六升半升”四字。出土时,漆盒内装有饼状实物。


嵌玉铜樽、玳瑁樽、彩绘漆陶鐎壶等 。


玳瑁樽(右)、嵌玉铜樽(左)

玳瑁樽

利苍墓出土,通高13.9厘米、口径8.5厘米,重165克

       盛酒器。古时称有足者曰"樽",无足者曰"卮"。玳瑁为非晶质体,呈微透明至半透明,具蜡质至油脂光泽,其制作的用品较为珍贵。此玳瑁樽造型精致,盖及腹壁采用玳瑁,底为木胎。盖、身的口和底的边皆用铜条扣包,它与鎏金嵌玉铜樽同出于利苍墓,是利苍身份的象征。

嵌玉铜樽

口径9.7厘米,高18厘米

       樽呈八棱圆筒形,由8块长11,宽3,厚0.3厘米的玉片镶嵌在铜架框架中构成。盖,底为玉,盖上置三"S"形铜纽,樽身一侧有环形玉底附三兽面蹄足,顶部玉片直径7.6,中心厚0.7厘米,中心刻柿蒂纹,其外刻多圈云纹,樽身所嵌玉片作浅灰色,从上至下三组阴刻花纹,上下两组为工整密集的云纹,中间一组为昂首,翘尾,张足起舞的凤纹,底部玉片作灰白色,外边刻谷粒纹,白玉,外表刻柿蒂纹。


彩绘漆陶鐎壶

高10厘米,腹径18厘米,把手长6厘米

       彩绘,直口,平唇,矮颈,三矮足,无盖,体扁圆。肩部置兽首形流,腹部装管状把手。灰色胎,手制。通体涂白粉,再绘以红、黑二色的粗弦纹。该壶造型简朴,为生活中的实用器,属于温酒用器。温酒时使用文火慢慢将酒温热。据《玄应音译》卷中记载:“鐎,温酒也,三足有柄。”此件陶鐎壶正符合史书记载。




彩绘陶钫  辛追墓出土

高35.8厘米,口径10.7厘米,底径14.7厘米

       盛酒器。泥质灰陶。出土于南边箱。器身合模制成。钫指的是方口大腹的容器,用以盛酒。器表磨光髹漆,除下腹部外,周身用黄、绿、银灰三色粉绘成花纹。肩部二铺首上各绘一昂首立凤,另两侧及四角各绘一花瓣状云纹;腹部四边各绘一卷云纹;圈足四边各绘一凤纹;器盖的顶部,用银灰、朱红二色绘四蒂纹,四坡则有黄、灰二色的弦纹和波状纹。

漆器展厅局部。

       正中是“君幸食”食器一组,左侧是酒具,右侧是食具。后面的展柜是漆卮,最后是四台多媒体演示台。


“君幸食”食器一组

       位于漆器展厅正面。

       自左至右:两件云鸟纹漆钫、云纹漆案及食具(后排)和“君幸酒”“一升”云纹漆耳杯(前排)、龙纹漆竹勺、两件云纹漆钟。

云纹漆案及食具(后排)

       案上置五个漆盘、两个漆卮和一个漆耳杯,左侧还有一双竹筷。

“君幸酒”“一升”云纹漆耳杯(前排)

云鸟纹漆钫

辛追墓出土

高52厘米,腹边长23厘米。

       钫是指方形的壶。这件云纹漆钫为直口平唇,口沿部分有一领圈,鼓腹,圈足。器表面髹黑漆,器内髹红漆。器表彩绘鸟头形、云纹、菱形图案等。出土时,器内残存酒类沉渣。漆钫(fāng)的圈足外有戳记,字迹模糊不可辨识。将这些戳印互相对照可以认出有:"成市草"、"成市饱"、"中御饱"、"南倻国"等字样。不同戳记往往出现在一件器物上。这些戳记是说明产地和生产作坊的。“成市”即今成都,“草”通“造”,“饱”有再涂漆之意。这说明马王堆汉墓有部分漆器由成都官府作坊制作。


漆案旁的竹箸


"君幸酒"漆耳杯

       共出土九十件形状相同、大小略异的漆耳杯。其中,有五十件题款为"君幸食",四十件题写"君幸酒"。"君幸酒"杯均为木胎斫制,椭圆形,侈口,浅腹,月牙状双耳稍上翘,平底。内壁朱漆,外表黑漆,纹饰设在杯内及口沿和双耳上。这四十件耳杯可分成大、中、小三种型号。中型杯有二十件,杯内红漆衬地,上绘黑卷纹,中心书"君幸酒",杯口及双耳以朱、赭二色绘几何云形纹,耳背朱书"一升"器形线条圆柔,花纹流畅优美;大、小型杯各十件,大杯无花纹,小杯两耳及口沿朱绘几何纹,大小杯皆有"君幸酒"字样,大杯耳背朱书"四升"。

云纹漆钟

高57厘米,腹径35厘米

       漆钟有一个硕大的腹腔,里面髹红漆,外表髹黑漆,在它的颈部饰有鸟形图案,口沿和圈足上朱绘波折纹和点纹,肩部和腹部饰有三圈朱色和灰绿色的云气纹和几何图案,盖上绘有云纹,并有三个橙黄色纽。线条流畅、洒脱。

       外底部正中书有“石”字,“石”为汉制120斤,相当我们今天的27斤。经实测其容量为19.5升,像这样大的漆钟一般是用于宴会场合。漆钟为旋木胎制成,其胎质较厚,给人以造型稳重牢实之感,要制作如此大的一件旋木胎漆器非常的困难,可谓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龙纹漆竹勺

利豨墓出土。勺为取酒器。

       竹胎,分斗和柄两部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勺仅为两件,且在长沙地区的战国和汉代墓葬中很少发现这种竹胎漆器,实为珍贵。


漆器展厅左侧

特效摄影,镜像。



"君幸酒"漆耳杯

       共出土九十件形状相同、大小略异的漆耳杯。其中,有五十?件题款为"君幸食",四十件题写"君幸酒"。"君幸酒"杯均为木胎斫制,椭圆形,侈口,浅腹,月牙状双耳稍上翘,平底。内壁朱漆,外表黑漆,纹饰设在杯内及口沿和双耳上。这四十件耳杯可分成大、中、小三种型号。中型杯有二十件,杯内红漆衬地,上绘黑卷纹,中心书"君幸酒",杯口及双耳以朱、赭二色绘几何云形纹,耳背朱书"一升"器形线条圆柔,花纹流畅优美;大、小型杯各十件,大杯无花纹,小杯两耳及口沿朱绘几何纹,大小杯皆有"君幸酒"字样,大杯耳背朱书"四升"。

       耳杯或称羽觞,其名之由来,一说是因其形状似爵(雀),两耳像雀之双翼;一说是杯上可插羽毛,有催人速饮之意。古时用于盛酒或盛羹。据汉代文献《盐铁论》记载,一杯用百人之力方可制成,故价格十分昂贵,一个漆杯的价格甚至相当于十个铜杯。作为饮食器皿,漆器比青铜器更具优越性,故为宫廷及贵族官僚所爱好。漆器因此也成了特权和财富的象征。

漆具杯盒

高10.7、长18.5、15.7厘米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存放耳杯的器具。斫木胎。器具杯盒内盛耳杯8件,7件顺叠,1件反扣。由盖和器身两部分以子母口扣合而成。器内髹朱漆,外髹黑褐色漆,以朱、黑二色绘云纹、漩涡纹和几何图案。盒口沿处朱书“轪侯家”。反扣杯内以黑漆书写“君幸食”三字。造型新颖,制作精巧。是中国古代漆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漆卮

      卮杯为饮酒器,据汉墓的遣策与器底铭记,分为“斗卮”、“七升卮”、“二升卮”、“小卮”四种”。此卮内底朱漆书“君幸酒”,外底部朱书器物的容量为“七升”。



漆器展厅右侧

“君幸食”小漆盘

高3厘米、口径18. 2厘米

       盛食器。旋木胎。盘内髹红漆,盘心在黑漆地上朱绘卷云纹,卷云纹中间以朱漆书“君幸食”三字,口沿朱绘波折纹和点纹,口沿内朱绘线纹和B形图案。盘外髹黑漆,近底部朱书“一升半升”四字。


展厅后部


多媒体演示台

2.3 衣被锦绣

       墓中出土男女梳妆用具七套。可知墓主注重仪容修饰。衣物、衣料数百件,包括绢、纱、罗、绮、锦、麻布等各类织物,采用印染、印花、彩绘、刺绣等 装饰工艺。款式多样的四季衣装,保存完好,色彩鲜艳,工艺精湛,引领了长沙国着装时尚,见证了汉初编织业的卓越成就。

后排:玳瑁梳(右)、玳瑁篦(左)(利苍墓出土)

       篦齿59根,梳齿20根,都很均匀。二者大小形状完全一样。黑褐色,器表玳瑁纹路清晰。马蹄形。汉代的著名诗篇《孔雀东南飞》中就有"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的诗句。玳瑁梳、篦属于珍贵的梳妆用具,非常人可以拥有。因为玳瑁本身就非常难得,用它来制作精美的用具就更是工艺复杂,费时费功。

前排:

左侧:玉组佩(利苍墓出土)。由玉环、玉饰组成。

右侧:铜带钩(上)、银带钩(下)(利苍墓出土)。铜带钩用来系束腰带,银带钩用来系刀剑、印玺和佩饰等挂件。


双层油彩漆妆奁(利豨墓出土)。

此妆奁为上、下两层夹纻胎漆器。


蟠螭纹铜镜(利豨墓出土)。

       器表用白色凸线勾出边框、卷云纹、几何纹,纹饰内填调油矿物颜料。


识文彩绘盝顶长方形漆奁(利豨墓出土)

    “湘博”镇馆之宝、列入2013年国家第三批禁止出国出境展示文物:这件“漆奁”为盝顶(屋顶形式的一种)长方形,木胎,奁身满布凸起的云气纹作装饰,其作法是先以白色沥粉勾出凸起的线条轮廓,再用朱、绿、黄三色漆勾填出色彩灿烂的云气纹,使之产生立体效果,奁上凸起的线条称作“识文”,“识”有高起之意,阳识和堆起都是在器面上堆出花纹作装饰,此工艺统称为“堆漆”。


锥画狩猎纹漆妆奁(利豨墓出土)。

通高17.2厘米,口径28厘米。

       妆奁。顶微拱,直壁,平底。器身分为上、下两层,连同器盖共三部分。外髹黑漆,内髹红漆。整器采用锥画工艺,在漫卷的流云中刻有奔跑的小兔、匍匐前行的小鼠、自在的游鱼、飞翔的凤鸟、长翅的怪兽等图案。主要部位则为神人骑兽遨游和一幅极其生动有趣的狩猎图。狩猎图中,手执长矛的猎人,正在奋力追赶两头惊慌失措的奔鹿:一头仓皇回顾,一头腾空跳跃,急急逃窜,形象逼真而传神,使画面充满紧张的气氛,具有强烈的动感。线条婉转、柔和,层次分明,繁而不乱,显示出汉代漆器锥画工艺的高超技巧。也有学者认为锥画纹饰的主题并不是要表现“狩猎”,而是要表现神人羽化升仙。出土时,这个双层奁盖上放置豹纹锦包袱,但已残。奁内下层放置丝带三根,丝织品残片一束,假发一束,带孔骨器一件,小棒五根。由此可知,这是一件用于盛放化妆用具的奁盒。简二七一“布曾(缯)检一,锥画,广尺二寸”疑即指此奁。


双层六子锥画漆妆奁

       利豨墓出土。夹纻胎。分上、下层,内置梳妆和化妆用品。器表锥画云气纹、几何纹、飞鸟、奔犬、立鹿等纹样。


“双层六子锥画漆妆奁”内装梳妆用品


角质镜(右)、丝棉擦镜(左)


自左至右:角质篦、角质梳、木篦、木梳


⑦竹擿、⑧漆柄茀、⑨角质镊、⑩铁环首刀

自左至右:遣策、彩绘双层九子漆奁、五子漆妆奁

五子漆妆奁

通高1.5、口径34厘米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化妆奁盒。卷木胎,器表和盖内及底部中心全为黑褐色地,朱绘云纹,盖顶以红色和灰绿色绘云纹和几何纹,器身外壁近底处和内壁近口沿处均朱绘菱形几何纹一圈。出土时内装5个圆形小奁及镜擦、镜衣、铜镜、环首刀、笄、镊、算、印章、木梳篦等。

铜镜


黄杨木篦、黄杨木梳、镜擦


环首角质刀、角镊、漆柄茀

彩绘双层九子漆奁(后排)

前排自左至右:⑦竹擿、⑧漆柄茀、⑨角质镊、⑩铁环首刀

西汉  彩绘双层九子漆奁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高19.2厘米,直径33.2厘米。

        梳妆奁。专门放置梳妆用具的器物。遣策中称作“九子曾检”,出土时以“信期绣”绢夹袱包裹。器身分上下两层,连同器盖共三部分。盖和器身为夹纻胎,双层底为斫木胎。器表髹黑褐色漆,再在漆上贴金箔,金箔上施油彩绘。盖顶、周边和上下层的外壁、口沿内以及盖内和上层中间隔板上下两面的中心部分均以金、白、红三色油彩绘云气纹,其余部分涂红漆。上层放置手套三双,丝绵絮巾、组带、绢地“长寿绣”镜衣各一件。下层槽内放置9个小奁,计椭圆形2件、圆形4件、马蹄形1件、长方形2件。小奁内放置化妆品、假发、胭脂、丝绵粉扑、梳、篦、针衣等物品。贵为丞相夫人的辛追,生前应该是用此类梳妆奁存放自己的梳妆用具和贴身物品的。此奁在空间上作了巧妙的排列,既节省了空间,又使整个器身美观实用,堪称漆器中的精品。

“双层九子漆妆奁”内装梳妆用品示意图



黄杨木篦(左)

长8.5厘米、宽5厘米

       马蹄形。篦齿比梳齿细密,这把木篦宽度只有5厘米,却有74根齿,黄杨木是一种质地非常坚硬的木料,用它进行雕刻是相当困难的,此篦雕刻之细密均匀令人难以想象,这说明西汉时期的手工业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了。

黄杨木梳(右)。

       此黄杨木梳23齿。


假发。


粉扑。


遣策


辛追、利豨墓出土衣、衾展示厅

       按纹样划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绣品有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茱萸纹绣、云纹绣、贴羽绣、桃花纹绣等。其中信期绣、长寿绣和乘云绣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众多绣品中最有名的品种。

    “信期绣”的主题花纹为写意的燕子,同时配以卷枝花草和穗状流云纹。由于燕子是定期南迁北归的候鸟,每年总是信期归来,故这种绣品得名“信期绣”。信期绣图案纹样单元较小,线条灵动细密,极富美感。

    “乘云绣”是以朱红、金黄、紫、藏青、绛红等多色绣线,绣出飞卷的如意头流云,以及在云中仅露出头部的凤鸟。乘云绣象征“凤鸟乘云”,寓意吉祥。

    “茱萸纹绣”等绣品的名称都是根据其纹样命名的,茱萸纹绣的图案由茱萸花、卷草纹和云纹等组成。汉代以茱萸为吉祥花,寓意消灾避难,长生不老。

       "长寿绣"似朵朵卷曲的祥云舒展在仙树的枝叶间,细看则是茱萸﹑凤鸟等吉祥生物显现在云中,也许这是战国时期楚地刺绣龙凤纹的一种抽象化演变,神奇浪漫色彩十分浓厚,具有古拙的艺术风格。茱萸是一种益草。《西京杂记》:"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凤鸟是神鸟,屈原《楚辞》中有"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句,凤鸟出现,天下大康宁。生活的康宁,也使人长寿。










印花敷彩纱

辛追墓出土

       先印染枝蔓,再手绘红花,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印绘结合的丝织品。图案为变形藤本科植物纹样,外廓略呈菱形,四方连续,错综排列。枝蔓为印花,蓓蕾、花穗和叶子彩绘而成,极费工时。该墓出有三件印花敷彩纱丝绵袍。

对鸟菱纹绮地“乘云绣”

辛追墓出土

       黄色对鸟纹绮是乘云绣之质地,它是用一组经线和纬线交织的一色素地,生织后炼染的提花织物。底部为平纹组织,花部为三上一下的经斜纹组织,也就是说其结构是:在平纹素地上起三上一下的四枚经斜纹花。其花纹图案构思新颖独特,以细线条雷纹组成纵向连续的菱形花纹,再在每个菱形花纹框内,填以横向变形对鸟、变形植物花草,每组三层,分别为对鸟和两种不同的菱形花相互交替分布,纹饰清晰,构图规整,却又不失灵活。每个菱纹长62厘米,宽48厘米,花纹循环较大,使得织物表面光泽柔和,具有明快之感。

       乘云绣黄色对鸟菱纹绮以锁绣针法绣成,针脚平整匀齐,绣工细致。绣线以朱红、绛红、浅绿、藏青色丝线为主,朱红色主要绣带眼状的桃形花纹(有说为凤鸟),用藏青色绣枝蔓,朱红色、绛红、浅绿绣变体云纹,用色虽然简单,但色彩艳丽浓重。其图案线条流畅,构图灵活,富有浪漫气息,是西汉时期富有代表性的作品,体现了我国当时纺织业发展的水平,是刺绣中的佳品。

绢地“长寿绣”

辛追墓出土

长54厘米、宽41厘米。

       绢地"长寿绣"在绢上用浅棕红﹑橄榄绿﹑紫灰、深绿等色丝线,以锁绣针法绣出变形云纹﹑花蕾﹑枝叶及其鸟头的图案。


金银色火焰纹印花纱

辛追墓出土

       又名为泥金银色火焰纹印花纱。因金、银均可研碎成极细小的粉末,调胶后呈泥状,称为泥金、泥银,其图案由均匀细密的曲线和一些小圆点组成,曲线为银灰色和银白色,小圆点为金色或朱红色。图案的外廓略作菱形,每个单位长6.1厘米,宽3.7厘米,错综连续排列,通幅共有图案13个单位。图案线条分布细密,间隔不足1毫米;无渍版胀线情形;交叉连接较多,无断纹现象。根据这些特点,经过模拟实验证实,其纹饰是用雕刻凸版套印的。用长宽各2.8厘米的"个"形纹、4.3×3.5厘米的多条曲线组成的花纹以及3.5×2.8厘米的圆点纹戳印,分三步套印而成。第一步用"个"字形纹戳印成银白色的长六角形网眼、即所谓"龟背骨架";第二步,在网眼内套印银灰色曲线组成的花纹;第三步,套印金色或朱红色的圆点纹。按这种纱的幅宽推算,每米大约印有图案单位430个,每个单位套印三版,即达1200多次,其印制难度可想而知。


对鸟菱纹绮(利豨墓出土)。

       细线条雷纹组成四方连续菱形,状似耳杯,文献称之为“七彩杯文绮”,又因菱形可向四方无线连续,故也称“长命纹”。对鸟菱纹绮是菱花纹内织植物花草和鸟纹,属于汉朝纺织工艺新品种。


夔龙纹锦(利豨墓出土)。

       此锦纹样类似于青铜器常见纹饰的夔龙纹。


几何纹绒圈锦

       利豨墓出土。内棺衣物残片。锦是多彩提花丝织物的泛称。它是用两种以上的彩色丝线提花织造的多彩织物,既利用经纬组织的变化,又利用经纬色彩的变化,显现花纹。这在纺织史上是一个重大突破。

       几何纹绒圈锦(或称起绒锦、起毛锦)是三枚经线提花并起绒圈的经四重组织。其几何形图案的组合花型层次分明,绒圈大小交替,因而外观甚为华丽。大小绒圈在织物表面形成浮雕状凸起花纹具有立体效果。花纹主要以矩形、几何小点、角形、折曲形等18种单元花纹散布而成。这种多重经提花织物,分地经和起绒经,起绒经比地经约粗3倍。织造时利用织入起绒竿使起绒经屈曲于织物表面,织后将起绒竿抽去,就显出浮雕状的立体效果。

       如果用刀将绒圈锦的环圈割开,绒经线散开,就相当于提花丝绒,所以说绒圈锦是后世绒织物如天鹅绒等的前身。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绒圈锦,是迄今考古发现中最早的起绒织物。一号墓出土的衣服中,有直裾素纱褝衣、绛紫绢地"长寿绣"面绵袍等以几何纹绒圈锦为缘边。

烟色菱纹罗地“信期绣”

长54厘米,宽40厘米

       服饰用料。该绣品线条细密,绣工精致,以菱纹罗作地,绣花和织物菱花相互辉映,层次丰富,有“锦上添花”的效果。


绢地蚕纹绣


绮地“信期绣”香囊、“乘云绣”枕巾、“长寿绣”药枕


绮地“信期绣”香囊   辛追墓出土

    上部为素绢,下部用黄色绮地“信期绣”缝制,底为几何纹绒圈锦,腰有系带。内装茅香,遣策称其为“香囊”。该墓出土六件香囊,两短四长。短的用于随身携带。辛追遗体出土时两手握类似的绣花绢面香囊,囊内盛香草。符合古楚地“昼配香囊,夜用香枕”之的习俗;此为长香囊,挂于内室帷帐,驱虫避毒,符合汉乐府古诗《孔雀东南飞》“红罗覆斗地帐,四角垂香囊”的记载。

“乘云绣”枕巾(辛追墓出土)

       在棕红绢地上,用朱红、绛红、土黄、金黄、紫云、藏青等多彩绣线,以锁绣法绣制茱萸纹、如意头纹、卷云纹等,块面和线条较粗壮流畅。尤其是所绣的桃形凤头,似有腾云驾雾的感觉,故在《遗册》中写明乘云绣。凤鸟头部用菱形作眼眶,正中用单行锁绣密圈,以示眼球神光。这些都显示了楚绣构思奇巧,技艺高超。

“长寿绣”药枕

辛追墓出土

    长方形,出土时内部填塞佩兰叶。两端的枕顶用起毛锦,上下两面为茱萸纹绣,而两个侧面则用"长寿绣"香色绢。上下和两侧面的中部,各有一行绛红线缕钉成的四个十字形穿心结,每个结都是横线压竖线,两端也各有一个十字结,以便约束枕内填塞的佩兰。楚辞“纫秋兰以为佩”,古文献载熏香“终日焚之可以辟瘟远邪”,都是指这些草药有芳香、消毒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香囊、薰炉均有数件,但药枕只此一件,且保存较为完整,实属珍贵。

展厅局部


朱红菱纹罗丝绵袍 

辛追墓出土。

衣长140厘米,通袖长245厘米,袖口宽25厘米,腰宽52厘米

      袍为交领,右衽,曲裾式。朱红菱纹罗面,黄绢里、缘,内絮

丝绵。朱红颜色鲜艳夺目,其成份为硫化汞矿物颜料,俗称朱砂。织物表面朱砂染得细致而均匀,织物孔眼清晰,没有堵塞现象。它反映了汉初炼制硫化汞及其染色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此类绵袍应为辛追生前所喜爱的服装,也是汉初时尚服装 就是现在的“棉袄”,只不过填充的是丝绵。



黄纱地印花敷彩丝绵袍   

袖通长250厘米 身长129厘米

辛追墓出土

  印花与绘彩相结合制成的衣服,属于汉代贵族妇女一种华丽的时装。直裾,交领,右衽。印花敷彩纱袍面,素纱里,丝绵絮。面料采用多色印绘工艺,色彩有朱红、粉白、墨黑、银灰、冷灰和暖灰等,花纹印制得线条流畅,层次分明,技艺特佳,为迄今所见最早的印花、敷彩相结合的丝织物。



淡黄色组带(辛追墓出土)。(后排)

长145厘米,宽11厘米

       组带为用左右两组经线交叉编织的带状双层织物。当时的衣服没有纽扣,罗地“信期绣”绵衣、印花敷彩纱绵衣等上衣下裳相连的服装均要以腰带系结,这种丝织的腰带当时称为“大带”,以带钩相扣或打结,打结后两端下垂,叫做“垂绅”。该组带放置于九子漆奁中,可见为墓主人生前服饰常用之物,可能就是系结绵衣类长衣的大带。

丝履(辛追墓出土)。(前左)

长26厘米,头宽7厘米

       履即为鞋,其面为丝缕、底为麻线编成,“遣册”记为“丝履一两”。这种鞋当时较为常见,东汉以后大兴,贵贱均可穿着。《孔雀东南飞》即有“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等诗句。其制唐宋元明清历代相承,经久不衰,并沿用至近代。

绢袜(辛追墓出土)。(前右)

底长23厘米,头宽10厘米

       袜古称“足衣”,此袜用深黄色绢缝制而成,齐头、有跟有靿(袜筒),袜筒开口处附系带,辛追墓中共出土两双首次发现的2100年前弥足珍贵汉朝丝袜。


菱纹罗“千金”绦手套(辛追墓出土)。

       绦的本义是指用丝编织的带子或绳子,辛追墓中共出土了三副直筒露指式手套,其掌面为朱色菱纹罗,指部、腕部用绢,上下饰篆文“千金”绦一周。《史记》中将“千金”之家比喻为富家大户。绦俗称绦子,是用两股丝线,相互编织成各种图案和文字的花纹而成,常用作装饰的丝带。

绢裙(辛追墓出土)

       辛追墓有衬里的单裙两件,形制相同,围腰系带式,用四幅上窄下宽的褐色绢缝制而成,上部加缝裙腰,裙腰两端加长作裙带。一般穿在直裾、曲裾衣服之内。


素纱单衣(高仿真样品)

       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交领、右衽(rèn)、直裾。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素纱丝缕极细,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另有一被毁48克出土),还不到一两。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 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且色彩鲜艳,纹饰绚丽。它代表了西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

       多数学者认为贵为丞相夫人的辛追欲露华丽外衣纹饰,因此在色彩艳丽的锦袍外面罩上一层轻薄透明的襌衣,使锦衣纹饰若隐若现,朦朦胧胧,不仅增强了衣饰的层次感,更衬托出锦衣的华美与尊贵。有着轻柔和飘逸质感的纱衣,穿在女子身上,迎风而立,徐步而行,飘然若飞,极现女性的柔美。

3、简帛典藏

       通过天文地理、医学养生、历史哲学、阴阳五行4组文物,展现轪侯一家人的精神生活。这一单元集中呈现了马王堆简牍帛书所记载的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等内容,“简帛典藏”单元展示的帛书中,有较多的重点文物。其中,很多文物是目前世上仅存的珍贵物品,还有大量文物是“世界之最”或“中国之最”,如《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等。但帛书因字形难认,内容太过于深奥,往往容易被观众一眼带过。帛(bo)画,中国古代画种,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丝织品,因画在帛上而得名。



3.1   天文地理

漆书奁

       这件黑漆书奁内藏有极其珍贵的简帛。漆奁分上下两层,上层盛放有丝带和一束丝织品,下层有5个长短大小不等的长方格。其中三格除有一个牡蛎壳外,基本空空如也,作用用途还不得而知。而另外两格却存放有多种帛书医简和两支竹笛,包括《阴阳十一脉炙经》、《老子》甲本及卷后四篇古佚书、《谷食气》、《导引图》、《春秋事语》以及医简四篇等。这些帛书大多被折叠成长方形整齐摆放,也有的被緾在二、三厘米的宽木片上,医简则卷曲成册。


漆书奁存放简帛文献


帛书医简存放情况


帛书《天文气象杂占》局部

长31厘米 宽58.5厘米

      此帛书是一种利用天象来占验灾异变故、战争胜败的图书,由250余幅图像组成。作为史上最早的彗星运行全记录。

       帛书上每个彗星都绘有慧头、慧尾,其中有的慧头画成一个小圆圈,圈中还有小圆圈或小圆点,说明慧头中间还有慧核。除最后一个,其余都是头朝下,尾朝上,完全符合慧星总是背着太阳这一科学规律。

帛书《五星占》(辛追墓出土)

长221厘米 宽49厘米

      《五星占》便是以五星行度的异常和云气星慧的变化来占卜吉凶的术数类帛书。它用整幅丝帛抄写而成,约有8000字,前半部为《五星占》占文,后半部为五星行度表,根据观测到的景象,用列表的形式记录了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到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这70年间木星、土星、金星的位置,以及这3颗行星在一个会合周期的动态。

       经研究考证,《五星占》所记载的金星会合周期为584.4日,比今测值583.92日只大了0.48日,误差只有万分之几;土星的会合周期为377日,比今测值378.09日只小了约1.09日;恒星周期为30年,比今测值29.46年只大0.54年,其精确度令人惊讶。帛书中还谈到金星的会合周期“五出,为日八岁,而复与营室晨出东方”,也就是说,金星的5个会合周期刚好等于8年。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弗拉马立翁的《大众天文学》第2册里说:“8年的周期已经算是相当准确的了,事实上金星的5个会合周期是8年减去2天10小时”。如此缜密的五大行星运行记载,在当时没有精密天文仪器的情况下是不可想象的,说明那时的天文学家已经很熟练地利用速度乘以时间等于距离这个公式,把行星动态的研究和位置推算有机地联系起来了。

      《五星占》应是目前发现的全世界最早的天文专著了。它的出土还证明,汉初的岁星纪年法正是五星占纪年法。

《天文气象杂占》31颗彗星图及拼接复原图


《天文气象杂占》《五星占》虚拟演示室

       高度沉浸的球幕投影,它是根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星占》天文星占著作做的虚拟演示项目。这些被称为“五行星占卜”的丝绸手稿包含了对五行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高度准确的占星记录。整个球幕使用了12台科视Christie DWU850-GS投影机,这款投影机具备BoldColor技术,呈现出逼真的画面和自然的色彩,以及长达2万小时的低成本运行。





《西汉初期长沙国南部地形图》(左)、《驻军图》(右)

《驻军图》

长98厘米,宽78厘米

       是用黑、朱红、田青三色彩绘成的彩色军用地图。其范围仅仅是地形图的东南部地区。比例尺大致是八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左右,图面注记的字头方向不一致,也许为着便利使用地图的人们从四面观看地图 。

       驻军图的基本内容除山脉、河流、居民点和道路外,突出表示了九支驻军名称、布防位置和防区界线、指挥城堡、军事要塞、烽燧点、防火水池等地形要素。该图把有关军事方面的内容,用朱红色突出表现于第一平面,而河流等地理基础用浅色表示于第二平面,这与现代专门地图的多层平面表示法是相类似的。

       作为军事要图,主题鲜明,层次清楚,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测绘的高度水平。军事专家们认为该地图反映了汉初长沙国守备作战的兵力部署情况,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传统的复线式部署兵力,重视组织指挥并充分利用地形条件的守备作战思想。不愧为我国现存最早、内容精湛的彩色军事地图,是中国古典专门地图珍品中之瑰宝。

《西汉初期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或名《西汉初期长沙国深平防区图》,简称“地形图”。

长97厘米,宽93厘米

    绢质,方位上南下北。所绘主区为汉初长沙国南部8县(道),即今湖南南部潇水流域、南岭、九嶷山及附近地区。邻区是汉初南越国的辖地,约相当于今天的广东大部分和广西小部分地区。主区部分内容比较详细,邻区内容简略。

    此图虽未标明比例尺,但经测算,其主区比例约为1∶180000,相当于汉代的一寸折十里。图上所绘河流骨架、流向及主要弯曲等,均和现在地图大体相似,所绘山脉座落、山体轮廓、范围及走向也大体正确。这些说明,它是一幅经过科学测量、计算而绘制的地图。该图翔实的内容、科学的表示方法,都超越了以往人们对古代地图传统的概念。国际制图学界普遍认为:马王堆汉墓地图是世界地图学史上罕见的珍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2 医学养生

       医书16篇,12篇写于绢帛,涵括预防医学、医药理论、医疗方法、药物方剂和养生之道。医简四篇,200支,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性医学专科文献。

《脉法》(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右)

《足臂十一经脉灸经》经络图


《脉法》

长30.5厘米。

    帛书《脉法》是古医家传授弟子应用灸法和砭法的一种民间教材。全文仅300余字,出土时已严重残损,漫漶难识者近半数,帛书整理小组乃根据原文首句的“以脉法明教下”而命名为《脉法》。这里所说的“脉”,它既有后世医书中的“经脉”之义,也有血脉(血管)之义。它是目前所见最早提出人体气与脉的关系和确立治病取有余而益不足的虚实补泻概念的古医籍。

       将“寒头暖足”四个字联系起来立论的,是马王堆帛书《脉法》的首创。寒头暖足,补虚泻实,是中医治病的重要原则,也是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足臂十一脉灸经》

       书中以“足”表示下肢脉,共有6条;以“臂”表示上肢脉,共有5条。这十一条脉的排列原则是先足后手,循行的基本规律则是从四肢末端到胸腹或头面部。《足臂十一脉灸经》所主疾病有78种,没有对疾病进行分类。它的成书时间与《黄帝内经》中的《灵柩经脉篇》极为相近,但比其更简略,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经络学著作。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抄本。


       拣选其中有“揗脉如三人参舂,不过三日死”这一页展出,此句意为如果病人脉搏跳动非常急速并错乱无章,就像三个人一齐舂米的忙乱状况,过不了三天就会死亡。西方医学称之为“三联音律奔马律”,是由英国医学家特劳伯氏1872年才提出并应用于临床诊断,而马王堆医书早于其2000年就已发现。选取这页展出,可让观众了解当时医学取得的成就。

       展柜立面: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帛书《阴阳脉死候》

       展柜平面:帛书《五十二病方》(局部4)、(局部3)、(局部1)、(局部2)



《五十二病方》是一部迄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古医方专著,全书1万余字,记载了52类疾病的治病医方和疗法,书中有医方280个,药名254种。内容主要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五官科,其中记载最多的是外科疾病,诸如外伤、动物咬伤、痈疽、溃烂、肿瘤、皮肤病、痔病等等。帛书所记的医方中,以药疗为主,也有炙法、砭石及外科手术割治等。值得注意的是,该书记载的某种疾病往往有几种不同疗法,同一药物也常见几个不同的名称,证明这部医书是古人长期搜集积累的成果。这部医书中的医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西汉初期以前的临床医学和方药学的发展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在中国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研究价值。

  帛书揭裱后分为24页,多有残破,现场展示了其中的四页,上分别记载着不同的病方。

       第一页有一套完整且成熟的割除痔疮的外科手术案例。 

       第二页记载有当时刀伤患者使用的药物为续断、黄芩、甘草,这些都是常见的强筋骨、行血脉、杀菌消炎的有效药物。


       第三页记述有用水银和其他药物混合外敷患处,来治疗痈病。这种用水银软膏制剂治疗痈肿和皮肤病的记录,比西方医学史上的记载要早一千多年。


       第四页记载有大量用巫术心理暗示疗法来治疗皮肤肿瘤疣病的医方。这些实用巫术方揭示了公元前三世纪的湖南地区依旧保持着医、巫一体的医学模式。


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

       分甲乙两种文体,以先阴脉,后阳脉的原则确定各脉的次序,全身9条经脉由四肢走向躯体中心,而肩脉与足少阴二脉则与之相反,由头或少腹走向四肢末端。《阴阳十一脉灸经》共记载与各脉相关的疾病147种,并将各脉所主病候按病因分为“是动病”和“所产(生)病”两大类。

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


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


帛书《阴阳脉死候》

       是古代诊断学著作,所述"五死"病候,与《灵枢·经脉》篇相近,但无五行学说色彩。这篇帛书主要论述在三阴脉与三阳脉疾病中所呈现的死亡症候及有关理论,认为三阳脉属天气,主外、主生,三阳脉病一般不至于死,其中只有折骨裂肤,才有死的可能性。三阴脉属地气,主内、主杀,其病多为腐脏烂肠,常易引起死亡。此外,文中还引述了一些养生理论及根据脉象而决定治疗方法等内容。 


        这个展厅有四个展柜:帛书《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展柜两个(左)。医简展柜两个(右)。


《胎产书》

       主要讲养胎、理胞和求子之法,同时也讲了有关胞产的宜忌,类似古医书《产经》。这些内容与产科的知识有关,在古代亦属房中书的研究范围。在帛书的右上部绘有两幅图。右边画的是两个正视小儿,在头、经的左右两侧、双肩、双腋、双手、双足和私部标有十二辰(一个始自右手,一个始自右足),是依小儿产日预卜凶吉所用。它与后来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日书》中所附《人字图》相同(“字”即生育之意)。左边画的是一个标有四方十二月的方图,中间题有“南方禹藏”四字,是图题。该图也可能是《杂疗方》中“禹藏理胞图法“的插图。在古代,妇女行育后,将小儿的胞衣埋藏在一定的方位,以为可以使小儿健康长寿。《医心方》卷二十三引《产经》云:“昔禹于雷泽之上,有一妇人悲哭而来,禹问其由,答曰:‘妾数生子而皆夭死,一无生在,故哀哭也。’禹教此没,皆长寿,无复夭失也。”可见古代这种迷信方术托名于禹,故名“禹藏”。该书的文字部份,开头一段是禹与幼频的问对,讲的是逐月养胎之法。

  帛书下半部分的文字内容包括十月胚胎的形成及产妇调养法、产后胞衣的处理和埋藏方法、胎孕男女的选择法、通过药物以治不孕法、产后母子保健法等。全书以孕期保健、优生优育为中心思想,是我国最早的优生优育理论。



帛书《养生方》

       现存文字可辨识者共有27篇目,3000余字。内容主要为男性治疗或保养、女性治疗或保养、房中术和一般的养生补益等养生药方,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有关养生学的专科文献之一。其中记载了中国最古的药酒酿方。《养生方》还讲述了如何通过食补来提高人们的性功能,如何正确进行性生活对人体才是有益的,这对于了解古代养生学具有重要价值。


       此页记有一个营养食补方:每天晨起饭前用酒冲食鸡蛋,第一天一个,第二天两个,第三天三个;从第四天起,每天如此重复一轮,即平均每天吃两个酒鸡蛋,照此吃了21天42个鸡蛋,可以令身体机能得到振奋,身体更强壮,容颜更秀美。


帛书《疗射工素方》

       主要治疗蜮(传说中一种在水里暗中害人的怪物,也有传说是一种能含沙射人的动物。)毒的药方,既有方剂,又有祝由术(是包括中草药在内的,借符咒禁禳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祝"者咒也)。


帛书《房内记》

       与《疗射工素方》书写在同一帛上,原名《杂疗方》。主要为性保健、强身祛病、抗老延年等内容。此页记有胞衣瘗埋之法和服食甜酒冲鸡蛋健身之法。


       利豨墓出土医简200支竹木简(其中木简10支),其中竹简医书有《十问》、《合阴阳方》、《天下至道谈》3种,木简医书有《杂禁方》1种。


 


医简《合阴阳》

       共32支简,因简首有“凡将合阴阳之方”而得名。内容专述两性生活和性保健,是现存最早性医学专科文献。


《导引图》展厅

       中间展柜是《导引图》原件,展厅两侧是《导引图》的复原图放大版。展柜对面一个电视墙,放映《导引图》动作视频。


《导引图》(利豨墓出土)

长133厘米 宽51厘米

       是现存最早的导引图谱。

       马王堆帛画本没有名,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按照下述理由进行定名:第一,结合原图32“信(伸)”和原图41“熊经”与《庄子·刻意》篇“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相合;第二,《隋书·经籍志》曾记述有《行气图》一卷,《导引图》一卷,但原图已佚;第三,同写在一张帛书上的《却谷食气》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确定该图为养生图谱,古人多称养生为“导引”。故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一致断定该图谱为导引养生图谱,最后定名为《导引图》。

       此幅图中共绘有四排,每排绘十至十二人不等。全图共绘有四十四个高十厘米左右各种运动姿态的人形。男女老少皆有,或着衣、或裸背,个别人像手持器械。


       图中的运动姿态为:缓步徐行,振臂昂首,伏地伸颈,马步下蹲,弯腰伸掌,两臂前伸等。有的抱腿,有的静坐,跨步飞燕,分手天地,放松站立,形态各异。每幅图像旁边均有墨书写有术式名称。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有病名,有动物形象,也有器械运动或术式要领。给后人研究古代体育健身提供了宝贵的形象资料。

       此图以墨色线条勾勒轮廓,填以朱、褐、蓝等色。人物均工笔彩绘,其线如丝,自然流动,可以看出汉初绘画率真朴素的画风。


展厅两侧是《导引图》的复原图放大版。






3.3   历史哲学

帛书《战国纵横家书》

      该帛书抄写在长1.92米,宽24厘米的半幅绢帛上,共存325行,约有11000字。帛书基本首尾完整,卷末留有余绢,原来对折成24层,出土时断为24片,折处残破,文字有所残缺。抄写字体是由篆变隶过程中的古隶体。帛书文字避汉高祖刘邦讳而不避汉惠帝刘盈讳,其抄写年代当在公元前195年前后。全书共分27章,每章章首有黑色圆点(·)间隔符号,每章不提行。在27章中有11章分别见于《战国策》和《史记》的记载,此外16章不见于现存的传世古书。

       现存27章可根据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面的14章,都和苏秦有关,是苏秦给燕昭王和齐湣王的信和游说辞;其中第5章见于《史记》和《战国策》,第4章的一部分,《战国策》有而脱误很多。第二部分是从第15章至19章,这几章每章章尾都有统计字数,第19章章尾还有这五章的统计字数,显然是另一个来源,应自为一个整体;其内容主要是战国游说故事的记录,除第17章外,都见于《战国策》或《史记》。第三部分是最后八章,即从第20章至第27章,根据其中有关苏秦游说的资料不和前14章有关苏秦的资料编在一起来判断,这应该是另一种辑录战国游说故事和纵横家游说言论的文本。

      《史记》对于苏秦活动的年代和有关史实有不少错乱,现在因为这部分帛书的出土,苏秦的活动以及这一段战国时期的历史有可能加以重写。另外四章佚文也比较重要,尤其是战国末年的两章,可以补充这个时期的史料空白。就是在《史记》和《战国策》已经见过的各篇,由于字句不同,也往往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所书字体在篆隶之间,笔划有篆、隶笔意,显得苍劲古朴。被称为“篆隶体”。


帛书《周易·六十四卦》利豨墓出土。

       约5000字。每卦开头均绘有卦图,与传世本对比,主要是卦序、卦辞、卦名和爻(yáo )辞有所差异,是《周易》最古的抄本之一。对校勘订正通行本《周易》、研究《周易》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帛书《春秋事语》

       隶书,写在幅宽24厘米的帛书上。前部损缺比较严重,后部比较完整。据书法由篆变隶,书中不避邦字讳,抄写的年代当在汉初甚或更早。

       现存16章,97行,约2000余字,原无篇题。每章各记一事,不相联贯,既不分国别,也没有纪年,如鲁隐公被弑、齐使公子彭生杀鲁桓公、鲁公子庆父弑君、宋襄公泓水之战、子赣见太宰、秦杀大夫绕朝等。

       所记史事,上起鲁隐公被杀,下迄三家灭智氏,记事年代相当于《左传》。记事与文笔与《左传》略有不同,记事比较简略,重在记言。史实有的与《左传》相合,但议论不同,有的为《左传》所未载。

      有的学者认为该佚书是“为楚威王傅”的铎椒摘编的《铎氏微》,或者“捃摭 《春秋》之文以著书”的《公孙固》一类的书。似属教学用书性质,使我们对于先秦历史散文的写作整体状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帛书《老子》乙本、帛书《黄帝四经》


帛书《老子》乙本 利豨墓出土。

       马王堆帛书《老子》有两个版本,甲本用古隶抄写,文中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其抄写年代当在汉高祖卒年之前;帛书《老子》乙本为早期隶书,书中避刘邦讳,而不避惠帝刘盈讳,故抄写年代应在惠帝或吕后时期。帛书《老子》均为“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有助于认识《老子》在汉初的真实面目,不仅对校勘传世诸本《老子》具有重要价值,而且为进一步研究《老子》思想提供了最早的、也是最可靠的根据。


帛书《黄帝四经》 利豨墓出土。

       抄录在《老子》乙本前面的四篇古佚书,分《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共存174行,11000余字。隶书。原有篇题。其内容主张刑名之学,强调刑德兼施,依法治国,是与《老子》同源异流的道家重要学派。经学者们研究,认定它是久已失传的《黄帝四经》。它展示了“黄学”丰富的社会政治思想与哲学见解,为研究和恢复道家重要学派在历史上的地位,纠正历史上“黄老”混同的谬误,重新认识“黄老”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据,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3.4 阴阳五行

       帛书《阴阳五行》现装裱成39页大小不等的帛片。内容主要是关于干支、二十八宿运行的记录和有关方位、四时、月令、择月等方面的占验。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阴阳五行》方面的抄本之一


帛书《“太一祝”图》

长43.5厘米、宽45厘米。

       图的中上部是一个头戴鹿角的怪神,头部左侧有两行“太一将行”等题记,腋下题有“社”字,头部两侧分别是雷神和雨师,图像不清,足部两侧各有两个怪神,胯下有青、黄三龙呈品字形排列。每个图像旁边分别写神名或咒语。图右另有一行咒语。这是一幅与“太一”等神祇有关的巫术图画。


帛书《相马经》

      这是我国动物学、畜牧学的重要古代文献,是早已失传的《相马经》的抄本。帛书残片现存77行,约5200字。由于其中残缺500字,又没有相当的今本可查对,所以一些内容,我们无法完全了解。《相马经》内容包括经、传、故训三部分。其内容主要是对马头部和有关相马的理论,全文用隶书书写,间有米丝栏,现已全部断为两截。其行文近似赋体,较有文学色彩。它的出土对研究我国畜牧史,提供了历史文献上从未见过的汉初关于相畜方面的材料,证实了我国古代相马有着悠久的历史。


帛书《刑德》

       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数术著作之一,研究汉初刑德思想的重要资料。全篇用隶书抄写在长84厘米宽 44厘米绢帛上,有较完整的墨线外框,朱丝栏分格图。右起上半部绘有朱、黄、墨三色相间的刑德九宫图和干支纪年表。右起下半部为朱丝栏墨书隶书体字约5000字。部分文字有朱点起首。文中关于刑德运行规律的解说和对刑德九宫图的诠释,以及关于云气风雨雷等 天文现象占测战争胜负吉凶的规定。


帛书《刑德》九宫图

丧服图原件(左)、复原图(右)

高48.4厘米,宽26.2厘米

       因记载有丧服之礼而得名。全图是由一个朱色的伞关华盖和19个正方形色块(加上残缺部分应该是24块)组成,从上到下有部分方块中间有墨线相连,其中左侧一线有5块朱色,其余均为黑色。据专家考证,图中6行56个字,主要记述了汉初人丧服的有关规定,其中提到了三年之丧、期年、九月、七月等服丧期,但没有言及三月或更短之丧期者,这与汉文帝遗诏短丧的规定不太吻合,与传统的丧服记载亦有区别。因此,有人认为"这或许是轪侯家族自己奉行的丧服制度的一种图文式的记载"。





简帛阅览区


隶书阅览区:汉隶、隶、篆隶


4  永生之梦


4.1 T形帛画

       汉人传承前代的丧葬制度和传统,认为人死后,附在人身的魂魄要与尸体离散。离散以后,成了野鬼,人便享受不到后人的祭祀,还会惊扰后人。因此,必须想方设法使离散的魂魄能够回来附于尸体入葬墓内,葬制上叫做招魂复魄。招魂,便是制作招魂幡,让游魂识别幡上画了墓主人形象,自己归来。复魄,便是出殡前将灵柩在家停放数日,魄也能附体。一般做法是,灵柩停放在堂上,把画妥的招魂幡,古人称做铭旌,竖在柩前。出殡时,举在柩前,一路引导到葬地,经过祭祀告别仪式,放在棺上。如果有多层棺,则放在最里的一层棺上,随着下葬,这样,魂随幡,魄随棺,同入墓内。T形帛画就是一种招魂幡。招回的魂,得以升天,魄能入地为安,完成了后人的心愿。这种丧葬习俗,至今还能有所遗留。T形帛画出土时,帛画上端裹着一根竹竿,就是当时用来挂画张举的。


展厅局部

辛追T形帛画(左)、利豨墓T形帛画(右)


辛追T形帛画

通长205厘米,顶端宽92厘米,末端宽47.7厘米

       在辛追墓的锦饰内棺的盖板上,覆盖着一幅彩绘的帛画,保存完整,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技法精妙,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这幅帛画用单层的细绢作地,绢地现呈棕色,呈T形,上宽下窄。其制作方法是用三块绢帛拼成,中间用一长条整幅的绢,再取相当于长条三分之一的绢裁成两半,分别拼缝在长条上部的两侧。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的丝带,以便张举悬挂。中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均缀有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绦带,长均为20厘米余。

详细说明见后面视频截图。




利豨墓T形帛画

通长234厘米,顶端宽141厘米,末端宽50厘米。

       此件T型帛画出土时,平铺在内棺的盖板上,画面向上,顶端在北,下端在南,方向与棺向一致。

  这幅帛画用单层细绢作地,现呈棕褐色,画面成“T”形,上宽下窄。其制作方法是用三条绢帛拼接而成,中间用一长条整幅的绢,再取一段长度相当于长条五分之一的绢,分别拼缝在长条上部的两侧,顶与整幅相齐,上下的六个角各缀有一黑褐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穗形飘带。

  帛画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上部,即拼幅加宽的部分,绘日、月、星辰、升龙、凤、蛇身神人及神人骑鱼等图像;下部,即未拼幅加宽部分,绘交龙及墓主人图像。内容与辛追墓T型帛画基本相同。

  上部是象征着天上的境界,右上角绘一轮红日,日中绘一正侧面黑色鸟,头向内,两足弯曲。太阳四周缠绕着扶桑树的枝叶。左上角绘一弯新月,月上有蟾蜍,用墨勾形,朱色点斑纹。蟾蜍左右侧有二鹤飞翔,头戴冠,颈系组带。左上角有一向右上方奔跑的朱眼白色玉兔。画面上部间隙,会有八十多个朱色圆点,很可能是星辰。

  日月之间的顶端,有鸟,左右各四,头戴冠,颈系组带,长颈高足,敛翼垂尾,仰首嘶鸣,作奔走状。下方一鸟,饰珠玉,颈系组带,展翅飞翔,鸟形似鹤。古人认为鹤是护送灵魂上天的神鸟。日月下方有二龙,左朱色,右青色,张口吐舌,腾飞相对,作上升状。左侧龙尾上有一巨凤,头引伸向上,反首用嘴衔住龙尾,展翅,长尾。

  画面正中绘一身穿青袍的人,身下似为蛇身缠绕,模糊不可辨认。其下方一平板上面,陈设着七个盒,内填白、朱、青三色。两侧上方各绘一神人骑鱼,神人头戴“爵弁”,鱼作腾跃状,形似鲤。鱼也与死者灵魂得以升天有关,因古人认为鱼也能“神变”。平板下方左右侧,有两个骑偶蹄动物的人,头戴“爵弁”,裸腹赤足,穿黑色短裤,一手执朱绳牵着异兽,一手拉牵着一只环钮的特钟,钟下系有组带,上端饰羽葆(即野鸡尾毛)。

  在帛画上下两部分交界的地方,绘着两个呈倒T字形有横座的柱子,内朱色,外石黄色,四周饰云纹和羽葆,形成门道,应为天方的阙。柱间两人相向对坐,着清秀黑色宽大长袍,头戴“爵弁”,可能是把守天门的“帝阍”。

  帛画下部两侧各绘两龙缠绞,左为青、黄色,右为朱、白色,一首向上,一首向下,张口吐舌,交互穿过画面中部的谷纹巨璧,龙身极长,尾部直垂至画面下方的两角。以谷璧交龙为界,将下部画面自然地又分成两个部分。

  谷璧以上,四个龙首之间绘一组人物。中间偏左绘一高大的男子,左侧有三个男子相迎,右侧有六个侍从相随。这高大的男子,头戴顶作鹊尾的刘氏冠,腰间佩剑,身着朱领紫色长袍,拱手徐步似向左行进,应是墓主人形象。墓主人身后有一侍从张举华盖,一侍从手持长矛,矛下系有缨结,后面还有四个女子并列随从。这些任务,都作半侧面像,身穿朱、青、黑色长袍。人物的脚下,有由两层组成的白色平台,两层之间饰以三个玉璧,璧间用组带穿插连接组成连续图案。台下两侧各有一只赤色斑豹,用头和臀部顶着平台,俯身向下,回首向后,显得很机警。

  人物的上端,绘有带垂帐的华盖,垂帐朱色,华盖黑色。盖上有两只长尾朱雀相对而立,中央饰有珠玉和羽葆。如果华盖象征着屋顶,那么华盖上对立的长尾朱雀珠玉和羽葆,则可能是建筑物上的装饰。

  谷璧以下悬挂着用朱、白二色会有波折纹图案的紫黑色帷帐,帷帐中部下段缀有用丝带系着的巨大玉璜,玉璜上饰珠玉和组带。玉璜下面是宴饮或准备祭祀的场面。在一个巨人双手托举的平板上面,有八个作半侧面的女子分坐在左右两侧,中间陈设着四个壶,右侧有四鼎,左侧似盒,平板的左右边缘,各陈设两个樽,口沿和腹部用朱色绘锯齿纹。平板下饰有珠玉、羽葆和朱色云纹。

  平板下的巨人赤身裸体,头上有葫芦形发髻,嘴上有须,下着黑色短裤,双手托板跨坐在两条头尾相交的大鱼上。鱼的两侧,各有一大龟,龟背上背负着一方形物,拥带捆扎着。巨人两侧各有一只凤鸟,栖立于龙尾。画的最下端中部绘一白色壶,用墨线勾壶形,腹部和颈部绘云纹,壶的两侧各有一手持鼓槌的人,作击壶状。

  这幅帛画与辛追墓T型帛画比较,除尺寸略大之外,性质和构图大同小异,作用相同,都是用来“引魂升天”,是古代统治阶级用来标志礼制的礼器之一。



介绍辛追夫人墓T型帛画的短视频


以下是截屏。



天上部分



天界下方绘有天门,守护神豹和天界守门神帝阍。


中间是怪兽拉绳振钟,以示升天之音。


中间是怪兽拉绳振钟,以示升天之音。


飞龙



       上方右侧是九个太阳,日中金乌和扶桑树,有考证说日中金乌是古人观察到了太阳黑子。



       上方左侧是托月女神,月亮,玉兔和口衔灵芝的蟾蜍。



       上方中央是象征长生的仙鹤和人首蛇身之神烛龙。


人间上层部分


双龙穿壁

       两条青色和赤色的龙分列左右,而交互穿过画面中部的谷纹巨璧,龙首张口吐舌相背于上,龙尾则各自垂直画面下放的两角。古璧蛟龙将这一部分画面自然地将人间分为上、下两部分,同时引导灵魂升天。


华盖立鸟象征天盖,飞廉,又名招魂鸟,迎接亡者。


       墓主人拄杖,面向西方,体态肥胖丰满,头向前倾,背微驼曲,动作庄重缓慢,前有天界使者迎接,后有侍从护送



升天踏板,花豹拱卫升天之天路

人间下层部分


       上方时春神句芒,象征生命,为墓主赐福。句(gu)芒,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的木神(春神),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辅佐东方上帝青帝太皞。 


中间是祭祀乐器特磬和室内装饰五彩羽帷帐。


祭祀场景。

       辛追老夫人的家人,个个面色青蓝,神色悲哀,仿佛在哀悼老夫人的逝去。


下方两边是龟驮鸱鸮,龟口衔灵芝,献不死良药。


地下部分       

       白板象征大地,水神禺疆双臂擎举大地,水神监督者赤蛇


       下方是阴府象征羊角怪兽和海底大鱼交缠鲸鲵。镇压地府中的妖魔不去侵扰老太太安静的亡灵。


铭旌演变图



4.2  井椁

长672厘米,宽488厘米,高280厘米

       棺室内有4层套棺,从外至内依次为黑漆棺、黑地彩绘棺、朱地彩绘棺与锦饰内棺。这是迄今出土保存最完整的汉代井椁实物。

       利用三层楼17米的落差复原的墓室,在井椁四面以3D动态声光的震撼效果,为人们展示汉代棺,魔幻感极强。博主录下视频,可惜不会上传,特以截图展示如下。

朱地彩绘漆棺展示




黑地彩绘漆棺展示







锦饰漆棺



T形帛画展示



4.4 肉身不朽

       辛追遗体是迄今最为成功的案例。这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具年代久远、保存完好的软体湿尸,被医学界命名为“马王堆尸”,与木乃伊、尸蜡、鞣尸、冰人等古尸类型并称。


锦饰漆棺打开情况:

       展示五幅照片:T形帛画开启;盖板撬开后露出“长寿绣"绢棉袍;其下为印花敷彩黄丝棉袍;揭开两层衣服后,九道组带捆束的遗体;遗体四肢捆扎的情况。


辛追包裹22层衣、衾(被)情况


遗体保存之谜

       此墓之所以能保存得这样完整,其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墓室底部铺垫15厘米厚的白膏泥,棺椁上部及四周堵塞百度约为40厘米,重5千多公斤的木炭,再在木炭外面填放1.3米厚的白膏泥,白膏泥之上的填土又每隔半米厚时用夯锤夯实一次。墓中放置木炭主要起防潮、干燥作用,墓中少量水份可以被它吸附。白膏泥的学名叫微晶高岭土,是制造陶瓷器的原料,它有较强的防渗漏和密闭特性。正由于当时采取了这样的筑墓方式,即深埋密封,该墓的尸体、葬具及大量随葬器物才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


1972年医务人员研究辛追遗体



       走到大厅的中央,会发现刚才俯视的地方,这里复原了辛追棺椁的外形。

玻璃后面是辛追夫人真容


玻璃另一面的辛追棺椁。


       辛追夫人躺在深深的地下井中。死者为大,没有用长焦拍摄细节。


至此,马王堆部分参观完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