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西庄是天津最为著名的私家园林,也是中国四大私家园林之一。它坐落在天津城西南运河岸边,是天津古代雅文化的代表,也是运河文化在天津的组成部分。它开天津文人结社酬唱之风,为天津留下丰富的地方文献,培育了一批天津诗人、书画家。由于特殊的位置,历史上,沿运河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都会聚在水西庄吟诗作赋,挥毫绘画。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四次驻跸水西庄,并亲笔将这座园林改名为“芥园”。 走在今天的南运河畔,看不到往来的商船,远处的成片高楼,包围着几支高耸的烟囱,倒映在河面上。芥园大街,坐落在南运河畔不远的一条普通街道,和所有大城市的街道一样,整日车水马龙。水西庄遗址已成为天津自来水公司芥园水厂的所在地。在周围宽阔的马路与喧嚣的人群中,我们很难寻找到当初那座“津门园林之冠”的一丝痕迹了。只有旁边的南运河潺潺细语,诉说曾经属于这里的繁华与过往。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水西庄延绵百年的文化魅力吧。
清代,由于京杭大运河的南北贯通,天津成为进入北京的必经之站。在商旅定居津门的过程中,有一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查家,就是在此时定居天津的。据原天津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郭凤岐研究员介绍,
在北查中有一人叫查日乾,生于康熙六年,三岁父亲去世。后来,他随母亲“北上寄宿,无以为家”。这个查日乾就是后来创建和经营水西庄的查氏家族成员之一。查日乾的后人查胜回忆先祖时强调,查日亁幼年生活很苦,当时他从南方来到北方,投奔自己的姐丈,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虽然受到了一些教育,但和姐丈的子女所受的教育相比差得很多,这倒培养了他坚强的个性。他一诺千金,为人豪爽,个人能力很突出,这成为他日后发达的重要因素。
童年不幸,令查日乾没有机会考取功名,奔波而艰辛的生活使查日乾练就了经营的本领。据著名红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考证:
原天津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郭凤岐也很了解这段历史,据他介绍,
靠运盐有所成就的查日乾,在三十八岁时曾摊上一桩公款案,锒铛入狱,查家的家谱里记载了这段历史。查日乾犯的第一个案是阶堂一案——勾结官府,挪用公款,也就是如今所说的官商勾结。当时是官盐,没有官府的批准个人是不可以经营的,凡是得到准许证的人得是和官员有很深的关系的。就是这样,在经营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遭遇恶运,轻者倾家荡产,重者被判死罪。查日乾犯案后,惊动了朝廷,被定为大案,先被关押狱中,查家多方打点,都没营救成功。眼看就要被执行死刑,查日乾的母亲刘氏决定冒死去闯御状。当时正值夏季,康熙皇帝要到热河避暑。刘氏事先打听好了康熙皇帝去承德所走的道路,潜伏在他必经之路上,当皇帝的队仗到达此处时,刘氏突然扑出来,跪在路中央,大声喊冤。一开始队前侍卫一脚把刘氏踢出几丈远去,刘氏再次爬过去挡住队伍,又被踢出去,第三次又爬回来,接着喊冤,就这样五次三番,刘氏抱着必死的信念要为儿子告御状,结果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召见,听了案情后,当即答应刘氏:“他不得死”。 “公款案”结案后,吃了大亏的查日乾决定抚养儿子做官。 查为仁是查日乾的长子,从小学习刻苦,博学多闻,能诗善文。他十八岁时,参加顺天府乡试得了第一,然而,命运又一次和査家开了玩笑。因为查为仁才学过人,遭人嫉妒,被人诬陷作弊——请枪手代考。诬陷他的人称有一个叫绍坡的人跟查家关系好,是他作为枪手替查为仁考的试。查为仁因此被判刑,他的父亲也受牵连进了监狱,这就是发生在康熙五十一年的科考案。实际上,这是官场上的政治斗争波及到了查氏父子。查氏父子在狱中一关就是八年。后来查家多方走关系,疏通门路,花了大把的银子,才把查日乾保出狱来。查为仁先被判了死刑,后来查家花银子活动,他被改判,又减刑,最后又以“保外就医”方式出了监狱,当时叫作监外执行。
第一次官司对查日乾的教训是应当读书做官,第二次官司对查为仁的教训是不再想当官。查为仁出狱后,扣心自问自已读书是为了什么?原本是想当官,可是通过这场官司,他看到了官场上腐败,就是即便当了官,如果不能主持公平和正义,也是个昏官。所以他就不再参加科考。 出狱后的查为仁并没有回家,他在一个偏僻的地方盖了一间临时板屋,一个叫元弘的出家人为之命名为“华影庵”。查为仁跟元弘在这里素衣素食,作诗吟唱,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前去拜访。在那里查为仁写了《华影庵记》,还过了一个春节,有许多诗人朋友陪他守夜。不久后,查氏父子决定在华影庵的基础上,修建水西庄,结交天下文人雅士,吟诗作画,教育子女读书。查为仁在那个地方留下的东西也成为水西庄的资源,板屋的名字也被借用过来,现在水西庄的主要景点里面第五个景点就是华影庵。
水西庄紧邻的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它所处的位置又靠近天津城郭,是去北京的必由之路。水路通衢,便于接待南来北往各路宾客,水西庄很快就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窗口。水西庄建成以后,查为仁全力结交和招待天下的文人和书画艺术家,其中也有不少是有功名的或在职的官僚。据查氏后人查胜讲,他的祖先(查为仁)为了洗刷被人诬蔑考试作弊这个污点,向世人展示他有真才实学,就开始广泛结交各路文人雅士。水西庄建成后,因其坐落在水路要冲,每有船经过,查家人必会打听船上的乘客有无名士高人,如果有,就客气地把对方请到水西庄住几天,主客间互相唱和、写诗、画画,客人走时还送上盘缠,一时间,水西庄名声鹊起。 江苏著名的诗人兼画家 朱岷路过津门时,受到水西庄主人的诚挚欢迎和热情接待,从而与津门结下深厚的情缘。他在《初到津门》诗中写道: “潞河交流入海平,丁沽风物久闻名。京南花月无双地,蓟北繁华第一城。柳外楼台明雨后,水边鱼蟹逐潮轻。分明小幅吴江画,我欲移家过此生。” 后来 朱岷 果然移居天津,为天津的文化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水西庄名声远播,引起乾隆皇帝的关注,他在南巡时先后四次驻跸水西庄,并留下御笔诗三首。原天津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郭凤岐在解读这些诗句时指出,
这些御笔诗后来刻于石碑上,建了一块“御碑亭”,碑的正面是乾隆皇帝为水西庄题写的“芥园”二字。遗憾的是,这个珍贵的御碑后来由于战乱被毁,只留下了拓片,而红桥区芥园道这个地名却一直沿用至今。 据话剧《水西庄》的编剧王漱先生讲,
乾隆皇帝第一次驻跸水西庄后,过了一年,查为仁去世,时年五十六岁。八年前,也就是乾隆五年,查日乾已经去世。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没有儒雅的主人,没有经济的支持,水西庄最终还要走向衰落。郭凤岐研究员概括了水西庄的兴衰史:
一代王朝的百年兴衰,一个家族的百年沉浮,水西庄里包含着世间万象。这一切正如著名红学专家周汝昌所一言以敝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