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津人!你知道天津城是如何形成的吗?

 爱天津的哲理 2019-08-27

人们常说“先有直沽寨,后有天津城”,即“直沽寨”是天津城市的前身。在金史中,就出现过最早的关于“直沽”的文字记录,这以后,史籍中记载“直沽”的文字便多了起来。根据文献记录,直沽可不止三岔河口一带,从军粮城到杨村马头(码头)的70公里范围都应叫直沽。如再加上“屯种”的海口距离,已近百公里的范围了,这比人们想见中的直沽范围已相去甚多。天津历史上只有两处以直沽为名的地方,一是大直沽,一是小直沽。


天津地理、历史研究学者翟宜民引用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的话说:

“今日探讨天津聚落之起源,当自直沽始,直沽以前史无确证,盖以略焉。”

侯任之的话确有道理。古人李东阳创造天津卫城碑记时写到:

“其地曰直沽,沽云者,小水入海之地也。”

“小水”就是多河的意思,好多河在这儿流,也点出天津卫城出自直沽。也就是说,天津这个城市,是从直沽这个水名转化成了这个城名。既然金史贞佑二年即1214年,记录了“直沽寨”这个名字,那么真正的直沽寨形成应该是早于文字记载,估计起码800年了。2004年号称天津建卫城600年,这没错,但之前就有直沽,如果以直沽计,天津应该是800岁都打不住的老者了。


人们常说,漕运繁荣了天津卫,海漕兴盛了大直沽。因元代的“接运厅”及“运粮万户府”皆设在大直沽,海上的运粮船都须至大直沽交卸签单、卸船交储。粮食上岸后,要运到军粮城、南仓、北仓等处储藏待运。特别要提一提北仓。北仓当时叫尹儿湾。有百万仓。金朝时期,运送到直沽的粮食有170万石。到元朝时以达到350万石。到了明代,最大的运量达到过500万石以上。而北仓一个地方就百万,天津的经济实力可见一斑。

水旱物流带来了大直沽的人口密集,人流繁盛使财富大量积累,繁忙的海漕促进了大直沽地区的繁荣,使大直沽成为沿海重镇之一。大直沽这个地方现在还在,而小直沽已被历史湮灭。

由于海漕的风险大,河漕逐渐兴起。明代以后,罢海漕,南粮北运实行河漕,也就是走京杭大运河到三岔口处督粮厅交卸粮。又因北运河湾多水浅,须换平底驳船才能继续沿北运河运至京都。这时,三岔河口所体现出的交通中转的功能更强了,明永乐二年,天津建卫,是天津城市最终形成的重要标志。


学者翟宜民论述,

一个城市聚落的形成过程中,城是防御性的,市是交易性的,到了明朝,这一点体现得相当完备。

卫,就是明朝的军事编制,一卫5600人,后来又陆续建了天津左卫,天津右卫,算一算就1万多人了。卫本身就是防御性的,投入这个力量作为京畿门户,“城”的概念可以说发挥到极致了。到了明代,这个“市”又怎么样了呢?在元的基础上,明代的“市”在海河沿岸的东门外,元代又建了妈祖庙,在北门外老三岔河口,在北门外是和它平行的。那时候的南运河比现在又宽又深。南粮北运,主要是靠御河,也就是南运河过来的。一个商业区域的重要的三个概念,就是商业的聚集效应、商业的门槛人口和消费惯性。

具备了商业区域的三个条件之后,天津卫便从此开始了它作为一个城市的历史。最早的卫城所在地历史上称小直沽,可能就是为了和之前的大直沽有所区别。《天津卫志》云:“天津卫属小直沽”,就是说天津卫城建在小直沽。《长芦盐法志》中也说:“天后宫在天津东门外小直沽”。这里就指出了小直沽的具体方位在卫城“东门外”一带。

天津卫城的建立,让天津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转向了天津城厢,后来大直沽衰落,城厢和三岔河口一带成为天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翟宜民还提到,

光有商业不能叫“市”。

随着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城市文化,体现在当时应该说最高层的文化,当属宗教庙宇。比如大沽,东西大沽,很小的一块地方,充其量这段距离不到2000千米,但是从《津门保甲图》上看,关帝庙、海神庙、潮音寺、娘娘庙、火神庙、财神庙。可以想一想它的人文效应,从庙反映出来的社会效应。这个地方是不是一个城市聚落了?达到人烟稠密、交易频繁,在别的城市很罕见了。所以有外国使臣到天津来后,给中国概括了三个港口:南方的广州、镇江以及北方的天津。其原因就是这三个地方所具备的交通条件带来的市场效应,带来的文化效应,带来的繁荣景象。乾隆年间迎接英国使臣马嘎尔尼,他一下带800人来访。这都借助于海河的航运和漕运,没有海河就没有这些。

从小就住在三岔河口一带的张显明先生,也是天津民俗的一位研究者,他记忆中儿时常在三岔河口看见船上的纤夫拉纤。因为海河水总是有变化,一涨潮,水逆流上来了,一落潮,又回去了。船有时候赶上逆流了,撑不动,就得拉纤。纤夫穿上绳子,从两岸走,不能从一边拉,得两边来。有的地方很难走,没有路,就是在水边边拔刺边走,是很累的活。后来有了汽船,拖着这些木船走,就是跟火车似的水上列车,一节一节拉得很长。这也反映了河上运输的一些状况。


其实除了漕粮的运输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让天津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是另一种百姓生活的必需物资——盐的运输。盐路的必经之地,让天津卫作为漕运中转站的意义更加大了。原任天津博物馆书记陈克教授指出:

过去都说漕运很重要,实际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盐路的问题。

天津历史上的经济发展,从某种程度说,海盐运输对天津的影响,比漕运还大。漕运不过就是路过,但是就海盐来说,天津市是长芦盐的中心。长芦在沧州。过去生产盐。盐,是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物资,全国官买官卖,换句话是国家控制的物资。盐生产了以后,既然是官买官卖,就有一个分配系统。在这个系统形成中,就形成了一套盐路。这也是依靠河来运输,因为盐很重,需要陆路跟水路相接,要充分利用河道。这时三岔河口的作用又凸显出来了。天津长芦盐区主要指天津渤海湾,长芦盐是全中国产盐质量最好的。在《长芦盐法制》这本书里,详细地把盐路记录下来。盐都是运到这儿来,从这儿分配到河北省的各个地方,河南北部的一部分。所以说三岔河口这个地方,在古代对天津起了很大的作用。盐商在天津经济上起很大作用。到底是盐的作用大还是漕运对天津的作用大?其实主要是盐商势力大。盐商是官商,比较厉害。

据记载,随着卫城的逐渐发展,天津城市里面的政府机构“衙门林立,华盖云集”。当时天津城里,东门里、北门里有政府机构36处。由此更说明在明代,天津已确确实实成了城市了,到了清代脱卫升府后的繁荣更是不言则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